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是银行可以预期获得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资源,一般由贷款业务产生。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即是指这些贷款业务放出去的款项按预期收回本息的可能性大小,它对银行的经营效益、金融风险以及长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过去期刊、文献的阅读,整理论述了各家观点,并搜集相关数据,建立起面板数据模型,以上市时间距今超过三年的16家上市银行数据为样本,对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部分较为典型的因素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显著与否的结论,并观察了各因素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方向及程度。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文献综述2
(一)国内研究概况2
(二)国外研究概况3
(三)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4
(一)数据来源及信贷资产现状特征分析4
1.数据来源 4
2.信贷资产现状特征分析4
(1)我国现行的信贷资产质量的评价体系4
(2)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现状4
(二)变量定义5
1.被解释变量 5
2.解释变量5
(1)银行贷款规模5
(2)银行盈利能力5
(3)国内生产总值(GDP)5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5
(5)货币供应量(M2)5
3.模型假设 6
三、实证检验6
(一)模型设定 6
(二)模型检验 6
(三)模型估计 7
(四)模型分析 7
四、结论与建议8
(一)结论 8
1.宏观角度8
2.微观角度8
(二)相关建议总结 8
致谢8
参考文献8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引言
信贷资产是指商业银行拥有或控制的,能预期带来经济利益的主要资源,一般由贷款业务获得。它的质量高低对银行的经营效益、金融风险以及长期发展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有着深刻影响。因此信贷资产甚至被一些学者称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甚至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都有很大的影响。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过低,会导致我国金融体系不稳定从而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较高,则预示着我国金融体系相对健康稳定、金融风险降低,国民经济运转进入良性循环。总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对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金融经济状况及其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银行及市场早期发展的不完善,占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逐渐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一情况导致了我国的不良贷款率长期高于国际警戒线,给我国经济带来重大的隐患。中央政府为了处置国有银行当时已高达1.4万亿的不良贷款,从1994年开始先后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和接管这些“烫手山芋”。但是,虽从表面上看不良贷款己从银行系统中转到了资产管理公司名下,银行明面上的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不少,而事实上这些隐藏的金融风险并未被消除,只是明面上的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之后一阶段,由于国家的这些举措,银行账目上的不良贷款率逐渐正常化并维持到1%左右,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各类银行纷纷涌现,金融机构逐年增多,贷款形式门类频出。一些企业未能合理利用自己的信誉和贷款,使得各种“集资”“潜逃”案件频发,而在信用贷款方面尤其显著的担保制度连带着使更多企业陷入了困境。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又开始攀升,根据最新的季度数据来看,到2017年第一季度,我国上市时间较长的16家银行中,除了最近势头正猛的3家城市商业银行外,仅有中行的不良贷款率还保持在1.5%之下,其他12家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超过了1.5%,而其中最高的农行已到达2.33%。
因此,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走低的原因,并寻找途径进行管控,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况
在信贷资产质量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方面,我国诸位学者在21世纪前后就做了相关研究。1997年李树华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盈利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沪深两市当时700多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他从中发现了企业的资产质量和它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具有正相关关系[1]。宋献中、高志文则通过实证分析中,探究得出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关系匪浅,他认为信贷资产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产的盈利能力,并影响企业盈利的持久性[2]。
在资产质量的会计评价以及衡量方面,张新民、王秀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做了更深入的探究,他们整理并补充了企业财务状况质量特征相关的概念体系,提出了资产质量、资本结构质量等一系列概念,并逐个对他们进行了解释[3]。饶艳超、胡奕明积极阅读相关文献,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相关检验,终于制作出一张信度高,结果可靠的问卷,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银行在授信过程中相对比较重视的几项财务信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
对于94年起我国施行的不良贷款剥离举措,施华强系统地梳理了相关数据,并做了相关实证研究,由于当时我国的不良贷款评价方法尚不统一,他搜集各方数据相对比银子,最终成功估算出政策性剥离等因素对当时四大行账面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且按与现在统一的评价方法估算出了剔除影响后的实际不良贷款率,为后来的学者进一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变动趋势做出了贡献[5]。
另一些学者以宏观视角来探讨了相关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了授信行业方面的问题。李思慧、颜向农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四个代表宏观经济的指标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上述四个宏观经济指标与不良贷款呈现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6]。张棋、王玥、李鑫用两个模型分别对不同指标做了预测分析和压力测试。在对指标间的波动特性及变化规律进行量化后他们发现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增长和质量稳定均有显著影响,而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授信方面,银行应科学地评估房地产开发贷款规模和质量变迁,从而提升自身整体信贷资产的质量[7]。余涛则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政府财政规模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之间的相互关系,他通过建立GMM方法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特有的国有银行占市场比重大的情况使得大型国有企业往往能得到更多的信贷资源。相比民营企业来说,市场氛围更信赖国有企业,这使国有企业拥有了更大的扩展可能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政府的财政规模。而反向来看,政府财政规模的扩大也使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流动性状况得到改善,进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以说,两者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但财政规模的扩大对商业银行发展本身的意义不大,要想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本途径还是要提高信贷资产配置效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国民经济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8]。任秋潇、王一鸣更侧重于信贷集中度方面的研究,他们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F检验验证了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经济周期、银行产权性质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降低行业集中度、增加客户集中度更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文献综述2
(一)国内研究概况2
(二)国外研究概况3
(三)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4
(一)数据来源及信贷资产现状特征分析4
1.数据来源 4
2.信贷资产现状特征分析4
(1)我国现行的信贷资产质量的评价体系4
(2)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现状4
(二)变量定义5
1.被解释变量 5
2.解释变量5
(1)银行贷款规模5
(2)银行盈利能力5
(3)国内生产总值(GDP)5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5
(5)货币供应量(M2)5
3.模型假设 6
三、实证检验6
(一)模型设定 6
(二)模型检验 6
(三)模型估计 7
(四)模型分析 7
四、结论与建议8
(一)结论 8
1.宏观角度8
2.微观角度8
(二)相关建议总结 8
致谢8
参考文献8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引言
信贷资产是指商业银行拥有或控制的,能预期带来经济利益的主要资源,一般由贷款业务获得。它的质量高低对银行的经营效益、金融风险以及长期发展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有着深刻影响。因此信贷资产甚至被一些学者称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甚至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都有很大的影响。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过低,会导致我国金融体系不稳定从而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较高,则预示着我国金融体系相对健康稳定、金融风险降低,国民经济运转进入良性循环。总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对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金融经济状况及其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银行及市场早期发展的不完善,占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逐渐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一情况导致了我国的不良贷款率长期高于国际警戒线,给我国经济带来重大的隐患。中央政府为了处置国有银行当时已高达1.4万亿的不良贷款,从1994年开始先后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和接管这些“烫手山芋”。但是,虽从表面上看不良贷款己从银行系统中转到了资产管理公司名下,银行明面上的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不少,而事实上这些隐藏的金融风险并未被消除,只是明面上的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之后一阶段,由于国家的这些举措,银行账目上的不良贷款率逐渐正常化并维持到1%左右,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各类银行纷纷涌现,金融机构逐年增多,贷款形式门类频出。一些企业未能合理利用自己的信誉和贷款,使得各种“集资”“潜逃”案件频发,而在信用贷款方面尤其显著的担保制度连带着使更多企业陷入了困境。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又开始攀升,根据最新的季度数据来看,到2017年第一季度,我国上市时间较长的16家银行中,除了最近势头正猛的3家城市商业银行外,仅有中行的不良贷款率还保持在1.5%之下,其他12家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超过了1.5%,而其中最高的农行已到达2.33%。
因此,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走低的原因,并寻找途径进行管控,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况
在信贷资产质量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方面,我国诸位学者在21世纪前后就做了相关研究。1997年李树华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盈利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沪深两市当时700多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他从中发现了企业的资产质量和它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具有正相关关系[1]。宋献中、高志文则通过实证分析中,探究得出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关系匪浅,他认为信贷资产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产的盈利能力,并影响企业盈利的持久性[2]。
在资产质量的会计评价以及衡量方面,张新民、王秀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做了更深入的探究,他们整理并补充了企业财务状况质量特征相关的概念体系,提出了资产质量、资本结构质量等一系列概念,并逐个对他们进行了解释[3]。饶艳超、胡奕明积极阅读相关文献,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相关检验,终于制作出一张信度高,结果可靠的问卷,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银行在授信过程中相对比较重视的几项财务信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
对于94年起我国施行的不良贷款剥离举措,施华强系统地梳理了相关数据,并做了相关实证研究,由于当时我国的不良贷款评价方法尚不统一,他搜集各方数据相对比银子,最终成功估算出政策性剥离等因素对当时四大行账面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且按与现在统一的评价方法估算出了剔除影响后的实际不良贷款率,为后来的学者进一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变动趋势做出了贡献[5]。
另一些学者以宏观视角来探讨了相关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了授信行业方面的问题。李思慧、颜向农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四个代表宏观经济的指标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上述四个宏观经济指标与不良贷款呈现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6]。张棋、王玥、李鑫用两个模型分别对不同指标做了预测分析和压力测试。在对指标间的波动特性及变化规律进行量化后他们发现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增长和质量稳定均有显著影响,而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授信方面,银行应科学地评估房地产开发贷款规模和质量变迁,从而提升自身整体信贷资产的质量[7]。余涛则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政府财政规模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之间的相互关系,他通过建立GMM方法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特有的国有银行占市场比重大的情况使得大型国有企业往往能得到更多的信贷资源。相比民营企业来说,市场氛围更信赖国有企业,这使国有企业拥有了更大的扩展可能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政府的财政规模。而反向来看,政府财政规模的扩大也使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流动性状况得到改善,进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以说,两者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但财政规模的扩大对商业银行发展本身的意义不大,要想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本途径还是要提高信贷资产配置效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国民经济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8]。任秋潇、王一鸣更侧重于信贷集中度方面的研究,他们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F检验验证了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经济周期、银行产权性质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降低行业集中度、增加客户集中度更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