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附件)【字数:10801】

摘 要本文基于非关税壁垒相关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三大理论,着重分析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食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发现我国的食品行业出口总量以及国际市场的占比都在提高,但RCA指数却呈现下降的趋势。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食品生产存在结构转型的需求。文章进而论述了影响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几大因素,通过对这几大因素的分析和判断,并且根据现实中食品贸易行业存在的不足之处,从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部门三个维度提出了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结构转型的策略,以提升我国食品行业的质量。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研究内容 1
1.3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3
2.1非关税壁垒相关理论 3
2.2比较优势理论 3
2.3竞争优势理论 3
第三章 我国食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4
3.1我国食品贸易发展现状 4
3.2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4
3.2.1我国食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变化 4
3.2.2我国食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国际比较 5
第四章 影响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8
4.1生产要素 8
4.2需求条件 8
4.3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 8
4.4企业战略 9
4.5挑战和机遇 10
第五章 提升我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政策建议 11
5.1企业方面 11
5.1.1扩大投入规模 11
5.1.2开源节流,提高运营能力 11
5.1.3发展绿色食品 12
5.1.4多元出口战略 12
5.2行业协会方面 13
5.2.1充分发挥服务、监督、沟通功能 13
5.2.2发挥自律、协调、公正功能 13
5.3政府 13
5.3.1改善融资环境 13
5.3.2保护耕地资源 14
5.3.3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强食品标准化管理建设 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贸易组织对中国的出口逐渐开放,其中的一些条款对于中国农业贸易是有利的。中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且早期廉价劳动力的存在为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力。然而西方国家对于中国食品出口的贸易壁垒也在逐渐增多,涉及到的话题包括农药使用、环保指标、科技含量以及管理模式等,为中国食品贸易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张设置了诸多阻碍。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食品出口所设置的壁垒对我国的食品行业来说不仅是一种阻力,也是促使我国食品行业进行结构转型的契机。我国的食品生产模式的确存在着管理、生产上的粗放,绿色环保指标上的不重视,食品创新程度不够,同质化程度过高,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
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更大的影响力,食品产业结构的转型是必然之举。要获得长远的贸易得利,必须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只有将食品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才能改善不利的贸易条件并提高国际竞争地位。因此我国应该根据WTO的要求,进行政策和产业上的转型,升级食品贸易战略,提高食品生产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本课题就我国的食品行业对外贸易现状展开研究,总结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使我国能够全方位的迎接食品国际化的挑战。
1.2研究内容
课题的研究基于三个理论基础,即非关税壁垒相关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现状并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接着总结影响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几大因素,最后根据现实的不足,提出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结构转型的策略。
图一:本文技术路线图 作者:自制
1.3研究方法
论文使用的方法是文献法。文献法又可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利用学校以及市区的图书馆资源查找图书书籍,以及最新的和食品行业贸易相关的理论和数据作为我分析的依据;其二是我使用了学校的电子期刊资源,通过中国知网搜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其文章并进行研究梳理,丰富本文思想框架,使本文相关研究的分析和论述更加系统而严谨。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非关税壁垒相关理论
非关税壁垒是指一个国家采取关税之外的措施调节管理本国对外贸易活动,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进口,保护并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它分为两类,即直接非关税壁垒和间接非关税贸易壁垒。
非关税贸易壁垒有以下特征:第一,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制定非关税壁垒一般会采取行政程序,方便快速,程序简单,可针对不同国家随时更换针对进口措施,达到限制进口目的。第二,更能保护本国产业。非关税措施直接有针对性的保护本国产业,比如说进口配额,它需要预先限定进口数额,一旦超过限度就直接禁止进口。第三,更有隐蔽性、歧视性。有些非关税措施透明度弱、隐蔽性强且针对性强,对各国实施差别措施。
非关税壁垒也制约着国际食品贸易的发展,对国际食品贸易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的变化有影响。此外,它还保护了进口国食品市场及生产,促进国内食品市场价格上涨,削弱出口食品竞争。
2.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于1819世纪,一直以来被作为开放经济下国际贸易与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它是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进出口的基础在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距,比较优势就是指本国所具有较高的技术优势,对于生产同类产品所需要投入的成本相对其它国家是低的;而比较劣势则是指本国在生产某类产品中需要投入过多的比较的成本投入,或者技术、资源等受限。故对于国际贸易来说,理智的选择是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2.3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为代表提出的,即强调技术创新、差异化、高附加值等优势的出口竞争模型。
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往往沉浸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的贸易出口上,因而生产的流程以及贸易的优势多以劳动力以及资源等生产要素为第一优势,而忽略差异化竞争力的培养,因而容易产生同质性竞争的缺陷。波特认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优势主要来自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即生产力发展水平优势,并不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所信奉的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国家竞争优势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优势产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0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