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面临着包括自然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的影响,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分散农业风险的工具,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随着我国土地流转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涌现了一批种植大户,然而,土地的集约利用和适度的规模经营也带来农业风险的加大,农户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农业风险问题也成为制约农户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旨在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研究规模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进一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以及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农业保险需求的理论分析 2
(一)规模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的行为分析 2
(二)规模主体农业保险需求的福利经济研究 3
四.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4
(一)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4
(二)数据的来源 5
(三)变量的选择及描述性分析 5
(四)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7
五.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规模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经营生产,不仅要面对着市场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还要面对着时刻存在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自然风险的威胁。而我国又自然灾害频发,弱势的农户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应对能力十分有限,饱受其害。2013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1349.8千公顷,其中绝收3844.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共计5808.4亿元,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受到影响。由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事关国计民生,“三农”工作历来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分散农业风险的工具,已逐渐成为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1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农业保险提出了明确要求。据统计,从2004年我国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来,至2013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已突破10亿亩,占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2%。2013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达306.6亿元,向3177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总计208.6亿元。
而近年来,随着目前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土地流转进程的不断加快,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种植大户,这些规模经营主体的前途关系到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与供应,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供给、提高农业产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和适度的规模经营也带来农业风险的加大,一旦遭受干旱、洪涝、虫害等自然灾害,生产者经济损失就会加大。这些新型的规模经营主体相对较强的农业风险防范意识和保险购买力在客观上适应了当前农业保险运行的实际状况,因此,研究规模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如何有效防范农业规模经营风险,提高农地规模经营效益,促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和农地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较早,对于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比较成熟。1989年美国农业部作了一项全国调查,对没有参加联邦农作物保险的农户对他们之所以不参加保险的原因进行排序,Wright 和Hewitt(1994)调查发现,前五位原因分别是保障太低、保费太高、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农场是分散化经营的拥有其他农作物保险,总计占到总量百分比的84.9%。Monte L.Vandeveer(2001)运用Logit模型对越南荔枝生产者的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回归表明,生产者是否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受到费率、保障水平、农户受教育年限、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平均总收入、风险次数、风险管理办法、荔枝产量标准差等因素的影响。政府补贴也对农业保险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保险需求的增加。
由于国外有其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和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基于这个前提,宁满秀、苗齐、钟甫宁(2006)运用MBDC条件市场评价法对农户的农业保险支付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棉花生产规模越大,所受损失可能越严重,因此规模越大的农户对棉花保险的支付水平相对越高。此外棉花产量变异系数、总耕地面积、是否有政府救灾补贴、农户务农时间等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都有影响。姜岩、李扬(2012)通过对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种植面积显著影响农户的参保决策,种植面积越大的农户参保意愿也强烈。庹国柱(2002)和刘京生(2000)也分析了农民还可以通过其他传统的风险分散途径,例如,中国农户土地规模的分散化以及种植的多样化等因素,客观上产生了一种内在风险调节和分担机制,同时,农户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种植、间作套种以及民间借贷等方式分散风险,从而他们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将会降低。
而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农地规模经营主体面临的农业风险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本文从规模经营主体的角度出发,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因素进行研究。
三.农业保险需求的理论分析
(一)规模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的行为分析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时刻面临各种自然风险,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由于规模较小,一旦遭遇风险,损失并不大。然而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也扩大了风险。生产者一旦遭受风险,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中,随着农户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农业风险防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规模经营主体需要通过农业保险来转移自己的风险,使得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目前随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规模主体种植方向也从基本的农产品向向高效农作物发展,农民的预期收入也随之增加,由于收益与风险并存,损失的变动程度也随之增加。此刻,农业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为他们提供恢复再生产和稳定生活的资金来源,起到了稳定农民收入的保障作用。
此外,规模主体由于资金的有限性,往往需要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然而农业种植本身的高风险性、不确定性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向其发放贷款的一大因素。因此,农业保险此时作为一种“担保”,当生产者遭遇自然灾害受到经济损失时,规模经营主体便可通过保险的赔付金额来偿还贷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融资能力。
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小农户而言,规模经营主体有更大的农业保险需求。
(二)规模主体农业保险需求的福利经济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农业保险需求的理论分析 2
(一)规模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的行为分析 2
(二)规模主体农业保险需求的福利经济研究 3
四.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4
(一)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4
(二)数据的来源 5
(三)变量的选择及描述性分析 5
(四)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7
五.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规模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经营生产,不仅要面对着市场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还要面对着时刻存在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自然风险的威胁。而我国又自然灾害频发,弱势的农户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应对能力十分有限,饱受其害。2013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1349.8千公顷,其中绝收3844.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共计5808.4亿元,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受到影响。由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事关国计民生,“三农”工作历来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分散农业风险的工具,已逐渐成为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1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农业保险提出了明确要求。据统计,从2004年我国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来,至2013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已突破10亿亩,占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2%。2013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达306.6亿元,向3177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总计208.6亿元。
而近年来,随着目前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土地流转进程的不断加快,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种植大户,这些规模经营主体的前途关系到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与供应,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供给、提高农业产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和适度的规模经营也带来农业风险的加大,一旦遭受干旱、洪涝、虫害等自然灾害,生产者经济损失就会加大。这些新型的规模经营主体相对较强的农业风险防范意识和保险购买力在客观上适应了当前农业保险运行的实际状况,因此,研究规模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如何有效防范农业规模经营风险,提高农地规模经营效益,促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和农地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较早,对于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比较成熟。1989年美国农业部作了一项全国调查,对没有参加联邦农作物保险的农户对他们之所以不参加保险的原因进行排序,Wright 和Hewitt(1994)调查发现,前五位原因分别是保障太低、保费太高、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农场是分散化经营的拥有其他农作物保险,总计占到总量百分比的84.9%。Monte L.Vandeveer(2001)运用Logit模型对越南荔枝生产者的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回归表明,生产者是否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受到费率、保障水平、农户受教育年限、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平均总收入、风险次数、风险管理办法、荔枝产量标准差等因素的影响。政府补贴也对农业保险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保险需求的增加。
由于国外有其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和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基于这个前提,宁满秀、苗齐、钟甫宁(2006)运用MBDC条件市场评价法对农户的农业保险支付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棉花生产规模越大,所受损失可能越严重,因此规模越大的农户对棉花保险的支付水平相对越高。此外棉花产量变异系数、总耕地面积、是否有政府救灾补贴、农户务农时间等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都有影响。姜岩、李扬(2012)通过对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种植面积显著影响农户的参保决策,种植面积越大的农户参保意愿也强烈。庹国柱(2002)和刘京生(2000)也分析了农民还可以通过其他传统的风险分散途径,例如,中国农户土地规模的分散化以及种植的多样化等因素,客观上产生了一种内在风险调节和分担机制,同时,农户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种植、间作套种以及民间借贷等方式分散风险,从而他们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将会降低。
而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农地规模经营主体面临的农业风险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本文从规模经营主体的角度出发,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因素进行研究。
三.农业保险需求的理论分析
(一)规模主体对农业保险需求的行为分析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时刻面临各种自然风险,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由于规模较小,一旦遭遇风险,损失并不大。然而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也扩大了风险。生产者一旦遭受风险,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中,随着农户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农业风险防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规模经营主体需要通过农业保险来转移自己的风险,使得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目前随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规模主体种植方向也从基本的农产品向向高效农作物发展,农民的预期收入也随之增加,由于收益与风险并存,损失的变动程度也随之增加。此刻,农业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为他们提供恢复再生产和稳定生活的资金来源,起到了稳定农民收入的保障作用。
此外,规模主体由于资金的有限性,往往需要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然而农业种植本身的高风险性、不确定性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向其发放贷款的一大因素。因此,农业保险此时作为一种“担保”,当生产者遭遇自然灾害受到经济损失时,规模经营主体便可通过保险的赔付金额来偿还贷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融资能力。
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小农户而言,规模经营主体有更大的农业保险需求。
(二)规模主体农业保险需求的福利经济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