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资源可持续的最优分配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统一
目 录
1 引言1
2 概念解析与相关研究1
2.1 稀缺资源及其合理配置的含义1
2.2 经济学研究概念延革2
2.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矛盾3
3 稀缺资源最优分配基本理论的讨论6
3.1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6
3.2 如何实现从个体理性走向集体理性7
4 通过制度的建立来解决稀缺资源可持续的分配10
4.1 几种制度的建立10
4.2 值得注意的两点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表一:比较收益表7
表二:捕鱼收益情况表9
1 引言
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最优分配,本文认为稀缺资源可持续的最优分配要通过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来研究。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分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稀缺的经济资源如何在社会中得到优化的配置,以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由于市场机制本身不完备,特别是市场的交易信息并不充分,却使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造成很多的浪费。[1]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 ,要求我们把经济机制转换或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社会资源的配置成为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步骤,怎样才能把生产要素分配有限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效率。面对有限的资源和人类冲突的无限需求,因此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有限资源的分配,可以有效的改善经济,使经济合理发展、增长。[2]所以,本文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稀缺资源可持续的最有分配。
2概念解析与相关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究
2.1稀缺资源及其合理配置的含义
2.1.1稀缺资源的含义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经济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论是土地、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还是资本、技术、企业家才能等非自然资源,它们相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是有一定量的限制。就我国来说,虽然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相对于人口众多这一因素,事实上我们的资源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稀缺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相对于需求而言供给数量有限,非自由取用的、有价值的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即稀缺性[3]。
2.1.2合理配置的含义
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经济中的各种稀缺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和应用方法之间分配和选择的最佳化。即稀缺资源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产量最大,产值最高,利润最大化,在各种应用中的分布,以这些有限的资源资源产出合计量最多的,或者社会,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简而言之,提高稀缺资源分配的净效益。[5]
2.2经济学研究概念延革
2.2.1亚当斯密
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认为:只有尊重人性,在人性的驱使下,人类会自发的进行“交换——分工”活动,这一基本方式来有效地克服资源稀缺性,最大可能地增进人类的福址。
《国富论》中,第一章亚当斯密重点论述了社会分工或专业化生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其原因是因为:第一,分工可节约时间;第二,业专技精,利于知识增进;第三,易于实现机械化,利于科技创新。在接下来的二三章,亚当斯密进一步阐明了交换与分工的关系,指出交换为社会分工创造了前提条件,交换能力的大小限制着社会分工深化、细化的程度,进而决定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并指出虽然人类个体所拥有的时间、精力、才能有限,人所不相同,但人类的“交换——分工”活动有着一种神奇的功能,即能充分发挥、整合社会中无数个体的差异,将无数个体之间的差异转化为巨大的财富生产能力。而且“交 换——分工”活动还能培养、强化人类个体才能及资源上的差异,进一步将更大的差异转化为更高效率的财富生产能力。李嘉图受斯密启发,从这一思想中提炼“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人类“交换——分工” 活动的范围不断自发扩大,最终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从而更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然发展趋势。[4]对于人类交换活动的产生,斯密认为“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倾向“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亦为人类所特有,在其他各种动物中是找不到的。”而“这种这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是理性和言语能力的必然结果,这不属于我们现在研究的范围。”虽未加深入论证,但足已说明“交换——分工” 即市场活动是人性本能所致,只要没有人为的禁止,它就会产生、发展。即使有人为的禁止,它也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类的“交换——分工”活动,实为人性之中不变的“欲望无穷”和“利已性”所致,社会必须尊重人性、尊重经济活动规律。新古典经济学对“交换——分工”系统进行了更精细的解剖和论证。它先假定保障市场健康有效运行的条件已完全具备,然后引入边际和数理分析法,重点从供求两个层面论证了消费者行为和厂商行为是如何使个别市场进入所有市场,实现均衡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论证了“ 无形的手”原理的正确性。有这只“无形的手”引导着有限的资源在社会中配置,使资源能够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2.2.2达尔文
2 达尔文的时代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正是走出愚昧,提倡科学的前一阶段,在思想
和理性上,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而青年时的远游,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引发了他关于物种进化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他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举个例子,美国的一个小岛,原来没有鹿和狼,人来了后,把鹿弄进了岛,鹿因为没有了天敌,导致繁殖过剩,为了保护环境,然后引入了狼,狼因为食物丰富,繁殖迅速,很快,狼的数目大增,就吃光了所有的鹿,结果狼没有了食物全部饿死了。于是,这个岛又回到开始的样子。狼的灭绝,不是因为他们太弱了,而是因为它们太强大了,吃光了所有的鹿,没有意识到这点的狼,并不知道,吃光了鹿的结果就是它们也会集体饿死。
经济的发展必定离不开资源,而资源又是有限的,但是没有哪个国家会放弃发展,那么在这有限的资源中如何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就需要进行竞争,只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2.3马歇尔
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理论》。以马歇尔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而《经济学理论》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在均衡条件下,如何使资源能够使用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就需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均衡的价格理论能使我们准确的利用资源。
2.2.4萨缪尔森
4.1.2 从有限到无限
囚徒困境的经典解法是将一次或有限次重复博弈演化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两博弈方采取触发战略:在第一阶段选择提供,如果前一阶段的结果都是(提供,提供),则继续采用提供策略,否则采取不提供策略,也就是说,双方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总是先试着合作,第一次无条件选择提供,如果对方也是合作态
1 引言1
2 概念解析与相关研究1
2.1 稀缺资源及其合理配置的含义1
2.2 经济学研究概念延革2
2.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矛盾3
3 稀缺资源最优分配基本理论的讨论6
3.1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6
3.2 如何实现从个体理性走向集体理性7
4 通过制度的建立来解决稀缺资源可持续的分配10
4.1 几种制度的建立10
4.2 值得注意的两点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表一:比较收益表7
表二:捕鱼收益情况表9
1 引言
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最优分配,本文认为稀缺资源可持续的最优分配要通过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来研究。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分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稀缺的经济资源如何在社会中得到优化的配置,以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由于市场机制本身不完备,特别是市场的交易信息并不充分,却使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造成很多的浪费。[1]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 ,要求我们把经济机制转换或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社会资源的配置成为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步骤,怎样才能把生产要素分配有限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效率。面对有限的资源和人类冲突的无限需求,因此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有限资源的分配,可以有效的改善经济,使经济合理发展、增长。[2]所以,本文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稀缺资源可持续的最有分配。
2概念解析与相关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究
2.1稀缺资源及其合理配置的含义
2.1.1稀缺资源的含义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经济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论是土地、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还是资本、技术、企业家才能等非自然资源,它们相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是有一定量的限制。就我国来说,虽然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相对于人口众多这一因素,事实上我们的资源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稀缺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相对于需求而言供给数量有限,非自由取用的、有价值的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即稀缺性[3]。
2.1.2合理配置的含义
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经济中的各种稀缺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和应用方法之间分配和选择的最佳化。即稀缺资源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产量最大,产值最高,利润最大化,在各种应用中的分布,以这些有限的资源资源产出合计量最多的,或者社会,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简而言之,提高稀缺资源分配的净效益。[5]
2.2经济学研究概念延革
2.2.1亚当斯密
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认为:只有尊重人性,在人性的驱使下,人类会自发的进行“交换——分工”活动,这一基本方式来有效地克服资源稀缺性,最大可能地增进人类的福址。
《国富论》中,第一章亚当斯密重点论述了社会分工或专业化生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其原因是因为:第一,分工可节约时间;第二,业专技精,利于知识增进;第三,易于实现机械化,利于科技创新。在接下来的二三章,亚当斯密进一步阐明了交换与分工的关系,指出交换为社会分工创造了前提条件,交换能力的大小限制着社会分工深化、细化的程度,进而决定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并指出虽然人类个体所拥有的时间、精力、才能有限,人所不相同,但人类的“交换——分工”活动有着一种神奇的功能,即能充分发挥、整合社会中无数个体的差异,将无数个体之间的差异转化为巨大的财富生产能力。而且“交 换——分工”活动还能培养、强化人类个体才能及资源上的差异,进一步将更大的差异转化为更高效率的财富生产能力。李嘉图受斯密启发,从这一思想中提炼“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人类“交换——分工” 活动的范围不断自发扩大,最终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从而更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然发展趋势。[4]对于人类交换活动的产生,斯密认为“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倾向“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亦为人类所特有,在其他各种动物中是找不到的。”而“这种这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是理性和言语能力的必然结果,这不属于我们现在研究的范围。”虽未加深入论证,但足已说明“交换——分工” 即市场活动是人性本能所致,只要没有人为的禁止,它就会产生、发展。即使有人为的禁止,它也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类的“交换——分工”活动,实为人性之中不变的“欲望无穷”和“利已性”所致,社会必须尊重人性、尊重经济活动规律。新古典经济学对“交换——分工”系统进行了更精细的解剖和论证。它先假定保障市场健康有效运行的条件已完全具备,然后引入边际和数理分析法,重点从供求两个层面论证了消费者行为和厂商行为是如何使个别市场进入所有市场,实现均衡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论证了“ 无形的手”原理的正确性。有这只“无形的手”引导着有限的资源在社会中配置,使资源能够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2.2.2达尔文
2 达尔文的时代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正是走出愚昧,提倡科学的前一阶段,在思想
和理性上,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而青年时的远游,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引发了他关于物种进化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他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举个例子,美国的一个小岛,原来没有鹿和狼,人来了后,把鹿弄进了岛,鹿因为没有了天敌,导致繁殖过剩,为了保护环境,然后引入了狼,狼因为食物丰富,繁殖迅速,很快,狼的数目大增,就吃光了所有的鹿,结果狼没有了食物全部饿死了。于是,这个岛又回到开始的样子。狼的灭绝,不是因为他们太弱了,而是因为它们太强大了,吃光了所有的鹿,没有意识到这点的狼,并不知道,吃光了鹿的结果就是它们也会集体饿死。
经济的发展必定离不开资源,而资源又是有限的,但是没有哪个国家会放弃发展,那么在这有限的资源中如何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就需要进行竞争,只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2.3马歇尔
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理论》。以马歇尔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而《经济学理论》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在均衡条件下,如何使资源能够使用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就需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均衡的价格理论能使我们准确的利用资源。
2.2.4萨缪尔森
4.1.2 从有限到无限
囚徒困境的经典解法是将一次或有限次重复博弈演化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两博弈方采取触发战略:在第一阶段选择提供,如果前一阶段的结果都是(提供,提供),则继续采用提供策略,否则采取不提供策略,也就是说,双方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总是先试着合作,第一次无条件选择提供,如果对方也是合作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