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20200428201406]
摘要:近年来,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加,通货膨胀作为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必然导致农户调整消费结构。农村居民的消费对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95-2012年间各省肉禽价格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tata软件估计出通货膨胀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M1对农村居民的所有消费结构除文教娱乐消费比例以外都有显著影响,肉禽价格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除居住类消费比例外的所有消费结构影响均显著。政府应在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各方面给予合理的政策支持,保障农村居民的就业,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另外需要完善农村金融和保障体系以提高农户对抗通货膨胀的耐受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通货膨胀;消费结构;面板数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1
二、估计方法与模型 2
(一)测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2
(二)消费结构的量化 2
三、数据与实证分析 3
( 一) 样本、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3
(二)实证结果 4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6
(一)全文结论 6
(二)政策建议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引言
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作为我国主要群体,其消费行为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在促进内需的政策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村消费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根据近几年来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国内消费仍显疲弱,耐用品消费增速放缓,提高消费需求仍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城镇居民消费一直是我国最终消费的主体,但是其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发展潜力潜力有限。而农村居民虽占国民人口数量的大半,但是消费额只占全国消费的20%左右。扩大消费内需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农村居民的消费6(李文溥,2011)。
自2006年底我国进入温和型通货膨胀阶段(陈彦斌,2008)4,本文主要关注自2002年至2012年我国各省通货膨胀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居民预期未来价格继续上涨,会选择用现期消费来代替储蓄。收入效应指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特别是恩格尔系数较高者往往会减少现期消费以应对未来的消费(Sarel,1996)。11研究这一课题对促进农户改善消费结构,政府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于通货膨胀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现有的文献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和消费结构,在经验上或理论上根据实证分析,考察影响居民消费和消费结构的因素,例如李锐(2003)7运用ELES模型对农村居民各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 基本生活支出标准、 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 得出中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还不是很高, 各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很大的变化, 各类消费品的收入弹性差异比较大;孙稳存(孙稳存,2002)2根据跨时最优选择理论建立居民消费函数的一般结构,进而结合具体的预期形成机制, 推导消费函数的各种具体形式发现通货膨胀率对消费具有正面影响。另一类是研究通货膨胀对于收入、储蓄、消费,间接或直接地研究对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文献主要研究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尤其集中在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发现低收入群体对通胀的承受能力是低于高收入群体的(朱联璧,2010)1。另外,研究的方向还集中在通货膨胀对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货膨胀的二重效应论(Kruege,2006)10认为通货膨胀对消费行为兼有压抑和刺激作用。李文溥基于CQMM模型(李文溥,2011)6研究了城乡不同收入群体通胀差距对收入、消费的影响。杨继东(杨继东,2012)3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通货膨胀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张振(张振,2012)9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收入不确定性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但是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廖寥,使用面板数据的文献也较少。
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食品价格尤其是肉禽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加之政府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造成总供给曲线收缩,而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货币供应量增长则导致总需求曲线的不断外移,两方面因素相结合推动了我国价格总水平的快速上涨。本文采用1995年-2012年间各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计算消费结构,使用狭义货币供应量和肉禽价格作为主要影响农户的通货膨胀程度的测度指标。
二、估计方法与模型
(一)测量本轮影响农户的通货膨胀的指标
本文以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作为测量本轮影响农户通货膨胀的指标,M1的结构中,M0是我国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实现的主要媒介手段,对全国零售商品物价指数产生重要影响;其余的活期存款部分是生产资料市场 购买力的主要媒介,与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和工业生产情况都有密切关系。M1是经济周期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先行指标。
(二)消费结构的量化
关于消费结构一词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学界对其确切定义有不同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在消费行为过程中,各类消费品和劳务在数量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及其相互之间的配合、替代诸比例关系;在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各类消费资料(劳务)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人们生活消费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内部以及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比例的总和。更广义的概念还包含消费质量,消费结构的质包括消费品本身的质量、生活消费中各种消费品的相互协调状况?⑾鸦肪澈拖颜弑救讼硎芨髦窒哑返哪芰?也包括直接反映生活消费过程中的舒适和便利程度,和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消费结构的量是各种消费对象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统一。本文仅以消费结构的比例特征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做法为计算全国各省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占家庭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例。
构造以下面板回归模型测量通货膨胀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
Consit =αi +βiX+υit (i=1,2...,31 t=1,2,...,11)
其中:Consit表示 FDCit 、CLCit 、HOCit 、EQCit 、TRCit 、EDCit 、HOSCit、OTHECit ; X 包括因变量 狭义货币供应量M1t,肉禽价格MPt,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RYt 。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将各消费的滞后一期作为相应方程的控制变量,因此Consit部分的i为2至11,X部分的i为1至17。
在构建模型前,本文将采用 Fisher-ADF 检验和 Im-Pesaran-Skin 检验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运用 Johansen 协整检验对面板数据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为避免模型设定偏差,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的方法对模型的选择进行检验。主要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H1∶ β1 =β2 =...=βN
H2∶ α1 =α2 =...=αN; β1 =β2 =...=βN
在构造 F 统计量的基础上,对采用何种模型进行选择: 如果接受 H2 则选择不变系数模型; 如果拒绝H2,则需要检验 H1,如果接受H1则选择变截距模型,反之选择变系数模型。在确定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时,本文基于Hausman 检验进行判断。检验过程中构造统计量( W) 形式如下:
W = [b - β ] ∑- 1 [b - β ]
其中,b为固定影响模型中回归系数的估计结果,β为随机影响模型中回归系数的估计结果。∑- 1为两类模型中回归系数估计结果之差的方差。W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k的χ2分布,k为模型中解释变量的个数。如果模型的W统计量小于临界值,则说明模型无法拒绝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原假设, 模型要选择随机效应影响形式,反之选择固定效应影响形式(张东辉,2010)5。
三、数据与实证分析
( 一) 样本、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本文整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时间跨度为1995—2012年,横截面为中国大陆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运用以上数据计算1995-2012年每个省每年人均消费支出占总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
图一:我国1995-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各消费支出比例折线图
图一为我国1995-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各消费支出比例折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在食品支出上的比例有大幅度减少,自2002年58.6%降至2012年的39%,我国恩格尔系数正在下降,进入小康社会。而在家庭设备及用品上的消费比例只有小幅度上升,仅占总消费支出的4%-6%,农村居民在耐用品上的消费变化不大。作为享受型消费,科教文卫上的支出比例自2006年初开始减少,从2006年的11%下降至2007年的9%,而2006年初正值此次温和型通货膨胀开始。
摘要:近年来,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加,通货膨胀作为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必然导致农户调整消费结构。农村居民的消费对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95-2012年间各省肉禽价格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tata软件估计出通货膨胀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M1对农村居民的所有消费结构除文教娱乐消费比例以外都有显著影响,肉禽价格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除居住类消费比例外的所有消费结构影响均显著。政府应在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各方面给予合理的政策支持,保障农村居民的就业,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另外需要完善农村金融和保障体系以提高农户对抗通货膨胀的耐受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通货膨胀;消费结构;面板数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1
二、估计方法与模型 2
(一)测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2
(二)消费结构的量化 2
三、数据与实证分析 3
( 一) 样本、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3
(二)实证结果 4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6
(一)全文结论 6
(二)政策建议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引言
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作为我国主要群体,其消费行为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在促进内需的政策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村消费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根据近几年来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国内消费仍显疲弱,耐用品消费增速放缓,提高消费需求仍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城镇居民消费一直是我国最终消费的主体,但是其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发展潜力潜力有限。而农村居民虽占国民人口数量的大半,但是消费额只占全国消费的20%左右。扩大消费内需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农村居民的消费6(李文溥,2011)。
自2006年底我国进入温和型通货膨胀阶段(陈彦斌,2008)4,本文主要关注自2002年至2012年我国各省通货膨胀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居民预期未来价格继续上涨,会选择用现期消费来代替储蓄。收入效应指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特别是恩格尔系数较高者往往会减少现期消费以应对未来的消费(Sarel,1996)。11研究这一课题对促进农户改善消费结构,政府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于通货膨胀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现有的文献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和消费结构,在经验上或理论上根据实证分析,考察影响居民消费和消费结构的因素,例如李锐(2003)7运用ELES模型对农村居民各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 基本生活支出标准、 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 得出中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还不是很高, 各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很大的变化, 各类消费品的收入弹性差异比较大;孙稳存(孙稳存,2002)2根据跨时最优选择理论建立居民消费函数的一般结构,进而结合具体的预期形成机制, 推导消费函数的各种具体形式发现通货膨胀率对消费具有正面影响。另一类是研究通货膨胀对于收入、储蓄、消费,间接或直接地研究对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文献主要研究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尤其集中在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发现低收入群体对通胀的承受能力是低于高收入群体的(朱联璧,2010)1。另外,研究的方向还集中在通货膨胀对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货膨胀的二重效应论(Kruege,2006)10认为通货膨胀对消费行为兼有压抑和刺激作用。李文溥基于CQMM模型(李文溥,2011)6研究了城乡不同收入群体通胀差距对收入、消费的影响。杨继东(杨继东,2012)3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通货膨胀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张振(张振,2012)9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收入不确定性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但是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廖寥,使用面板数据的文献也较少。
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食品价格尤其是肉禽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加之政府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造成总供给曲线收缩,而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货币供应量增长则导致总需求曲线的不断外移,两方面因素相结合推动了我国价格总水平的快速上涨。本文采用1995年-2012年间各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计算消费结构,使用狭义货币供应量和肉禽价格作为主要影响农户的通货膨胀程度的测度指标。
二、估计方法与模型
(一)测量本轮影响农户的通货膨胀的指标
本文以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作为测量本轮影响农户通货膨胀的指标,M1的结构中,M0是我国居民消费品购买力
(二)消费结构的量化
关于消费结构一词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学界对其确切定义有不同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在消费行为过程中,各类消费品和劳务在数量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及其相互之间的配合、替代诸比例关系;在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各类消费资料(劳务)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人们生活消费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内部以及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比例的总和。更广义的概念还包含消费质量,消费结构的质包括消费品本身的质量、生活消费中各种消费品的相互协调状况?⑾鸦肪澈拖颜弑救讼硎芨髦窒哑返哪芰?也包括直接反映生活消费过程中的舒适和便利程度,和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消费结构的量是各种消费对象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统一。本文仅以消费结构的比例特征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做法为计算全国各省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占家庭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例。
构造以下面板回归模型测量通货膨胀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
Consit =αi +βiX+υit (i=1,2...,31 t=1,2,...,11)
其中:Consit表示 FDCit 、CLCit 、HOCit 、EQCit 、TRCit 、EDCit 、HOSCit、OTHECit ; X 包括因变量 狭义货币供应量M1t,肉禽价格MPt,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RYt 。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将各消费的滞后一期作为相应方程的控制变量,因此Consit部分的i为2至11,X部分的i为1至17。
在构建模型前,本文将采用 Fisher-ADF 检验和 Im-Pesaran-Skin 检验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运用 Johansen 协整检验对面板数据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为避免模型设定偏差,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的方法对模型的选择进行检验。主要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H1∶ β1 =β2 =...=βN
H2∶ α1 =α2 =...=αN; β1 =β2 =...=βN
在构造 F 统计量的基础上,对采用何种模型进行选择: 如果接受 H2 则选择不变系数模型; 如果拒绝H2,则需要检验 H1,如果接受H1则选择变截距模型,反之选择变系数模型。在确定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时,本文基于Hausman 检验进行判断。检验过程中构造统计量( W) 形式如下:
W = [b - β ] ∑- 1 [b - β ]
其中,b为固定影响模型中回归系数的估计结果,β为随机影响模型中回归系数的估计结果。∑- 1为两类模型中回归系数估计结果之差的方差。W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k的χ2分布,k为模型中解释变量的个数。如果模型的W统计量小于临界值,则说明模型无法拒绝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原假设, 模型要选择随机效应影响形式,反之选择固定效应影响形式(张东辉,2010)5。
三、数据与实证分析
( 一) 样本、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本文整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时间跨度为1995—2012年,横截面为中国大陆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运用以上数据计算1995-2012年每个省每年人均消费支出占总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
图一:我国1995-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各消费支出比例折线图
图一为我国1995-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各消费支出比例折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在食品支出上的比例有大幅度减少,自2002年58.6%降至2012年的39%,我国恩格尔系数正在下降,进入小康社会。而在家庭设备及用品上的消费比例只有小幅度上升,仅占总消费支出的4%-6%,农村居民在耐用品上的消费变化不大。作为享受型消费,科教文卫上的支出比例自2006年初开始减少,从2006年的11%下降至2007年的9%,而2006年初正值此次温和型通货膨胀开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