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区域差异及变迁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1.3 研究内容 2
1.4 研究方法 2
2 相关理论综述 2
2.1 区域差距理论 2
2.2 财政政策相关理论 3
3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3
3.1 对外贸易总体现状分析 3
3.2 区域差距分析 6
4 计量回归分析 7
4.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7
4.2 解释变量的选取及分析 8
4.3 模型的建立 10
4.4 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11
5 国际贸易变迁分析 12
5.1 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 12
5.2 财政政策的变化 13
6 相关政策建议 14
6.1 正确看待对外贸易和区域差距 14
6.2 改善中西部不足,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14
6.3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15
结 论 16
致 谢 17
参 考 文 献 18
图1 1978-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5
图2 外商直接投资折线图 8
图3 市场开放度 10
图4 出口结构图 12
图5 进口结构图 13
表1 2000-2013年度进出口总额 8
表2 外商直接投资(FDI) 8
表3 市场开放度 9
表4 高校毕业生数 10
表5 Eviews分析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果 1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应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1]。而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的资源发展不同,因此,我国不同地区的国际贸易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特别是入世以来,各地区的国际贸易差异也越来越大。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也逐步发生着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并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对于不同地区国际贸易差异的研究及对同一地区国际贸易变迁的研究势在必行。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总体趋势正在逐年增加,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2]。2001年末,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056.5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660.98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435.53亿美元,2012年末我国对对外贸易总额达3.86万亿美元。从2001末年到2012年,贸易总额增加3.36万亿美元。最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有所扩大,虽然2009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很大影响,贸易总额有所下降,部分月份甚至出现了逆差的现象,但是很快边得到了恢复,到2011年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到2012年已接近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1%左右,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且2013年度我国进出口总额总值首次突破了4万亿美元的关口。以上的一切都预示着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进出口第一大国。
然而,中国的经济不平衡也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国国情来看,我国东南部地区较西部与中部来看相对发达,这其中有政府政策的影响,但其主要影响因素还有很多,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参考,本文认为国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造成我国省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从中国统计年鉴搜集我国各省的国际贸易量以及GDP总量数据,发现省际间的国际贸易量与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以说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是很重要的[3]。因此本文搜集了各区域的国际贸易额,分析研究了各区域的国际贸易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并研究了我国国际贸易近年来的变迁过程,探讨了影响国际贸易变迁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和建议,这对我国各省市间的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制定未来发展计划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我国各区域的国际贸易进出口额分析研究,找出各区域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并找出影响因素与其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国际贸易的变迁,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本文科学的分析了国际贸易区域间的不同之处,以及近年来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广大进出口公司或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有助于各地区的外贸从业者发现自身地理优势及政策优势,从而发展对自身有利的产品。其次,有助于各外贸从事者了解影响国际贸易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重点把握该因素的各种发展状况,从而制定出最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进一步计划。对于全国各省外贸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区域差异及国际贸易变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搜集中国31个省份进出口额及其他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阐述区域贸易差异对区域经济产生作用的机制和功能,再次从产生作用的机制和功能的角度分析得出对区域经济产生的综合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另一方面研究中国的进出口额随着时间变化,其对外贸易的变化趋势。根据所搜集到的数据做出模型,并进行分析。
1.4 研究方法
认真阅读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区域差异及变迁研究分析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前人对于国际贸易区域差异及变迁研究的研究结论。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期刊网、新浪财经等网络资源获取本文研究所需数据信息,并借助Excel软件和Eview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区域差距理论
近年来,在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学界投入了较大精力,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金相郁,郝寿义,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分析(2006)认为:造成或影响中国区域发展差距趋势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和外商直接投资是目前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变量。并提出了缩小区域差距的建议。首先,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中,国家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这些地区基础设施等的投资力度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在项目布局,政策方面对适于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其次,国家在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这些地区软环境的建设力度,从而使教育变量在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
2.2 财政政策相关理论
盖锐,高彦彬(2008)认为我国政府在1998年推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时期被动做出的选择,在其实施了近七年以后,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难以稳定和持续下去,中性的、避免财政政策自身成为加剧经济波动因素的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5]。2005年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在经济调整上迈出的一大步,其在调整经济总量、引导产业结构优化、防止经济总体过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起到很大作用。但是,财政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因时而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3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