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标准提高对农户农业活动的影响以市浦口区周营村为例
三项农业补贴合并之后,农业补贴补贴标准有了新的增长,政策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在新的农业补贴标准下,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得到了更大激励。本文对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周营村农户和农业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并主要基于三项农业补贴合并前后农业生产情况,探讨了农业补贴标准的提高对于农户农业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补贴标准的提高与农户种植面积的增加成正相关,即补贴标准提高,使农户种粮积极性提高,种植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并使农户更加珍惜和保护耕地地力。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4
(一)对农业补贴政策效应的评价 4
(二)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
(三)理论分析 6
三、对周营村农业情况分析 6
(一)周营村农业和农户的基本情况 6
(二)周营村接受农业补贴的情况——以良种补贴为例 7
(三)耕地保护补贴发放情况 8
(四)农户对农业补贴的认知 8
(五)实证分析 9
四、结论和建议 11
(一)结论 11
(二)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附录A:对周营村农户良种补贴认知调查 14
农业补贴标准提高对农户农业活动的影响
——以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周营村为例
引言
引言
农业由于自身具有弱质性使得农业资本要素具有低收益性、效益的外部性和投资的政策性等特征,因此农业资本的供给必须从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来实现。(王亚芬、周诗星等,2017)农业补贴是国家对本国农业支持、保护和提供资本供给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工具。从2004年开始我国逐渐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不再需要农业为其提供资本积累,工业与农业进入彼此独立发展的新时期。在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结构性矛盾和农户增收困难等问题的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的方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形成了以“四减免,四补贴”为主要手段的农业补贴政策基本结构以求解决农户种粮效益低下、增收发力,种粮积极性低的问题。农业补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其影响远小于种粮成本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的影响,补贴标准急需提高(谭智心、周振,2014)四项农业补贴主要通过“一卡通”的方式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贴直接转移到农户账户上,减少了中介环节节约了政策成本提高了补贴效率;但农户难以区分,仅对良种补贴有较好的认知。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户,补贴的用途难以监管,既可以用于粮食生产也可以用于生活消费,很难发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王欧、杨进,2014)2016年农业补贴“三合一”打开了“谁种粮多,优先受益”的新局面,改变了过去有的农户不种粮或是不种地也能拿补贴的情况,较高的补贴标准也减少了耕地撂荒的现象增强了农户的补贴获得感,相比过去农户种粮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王秋捷,2016)本文将通过研究农业三项补贴合并前后补贴标准的变化和农户种粮面积的变化来分析农业三项补贴合并是如何影响农户的农业行为选择的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农业补贴政策最终需要通过影响农户生产行为而实现其政策目标,随着农户理论模型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围绕农业补贴政策的微观经济影响展 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对农业补贴政策效应的评价
1.四项补贴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的路径
粮食直补与农户的种生产行为相联系,补贴金额与农户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挂钩。政府财政根据补贴标准和农户实际粮食种植面积对生产粮食的农户进行补贴,来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补贴使农户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农资综合补贴是指政府财政在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化肥、柴油、种子等)时的一种直接补贴制度,与主要农资的价格变化情况挂钩。主要通过(1)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动态化的补贴与粮食生产成本紧密相连,直接提高了农户种粮收入。(2)农资综合补贴间接影响农户粮食种植面积,补贴资金向种粮面积大的农户倾斜。这两个方面来提高粮食产量。
农机购置补贴是指政府财政针对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户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提供国家支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购买补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农机具价格的30%。为农户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化耕作提供了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节约了部分农业劳动力,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
良种补贴是中央财政对某地区优势区域内种植主要优质粮食作物的农户,根据农户使用的国家审核推广应用的农作物良种的种植规模进行补贴。良种补贴不仅能够向信息闭塞的农户宣传优质高产的良种,还能降低购种价格减轻粮食生产成本,促进粮食产量和质量。(曹帅、林海等,2012)
2.良种补贴对农户的影响
(张学彪、聂凤英,2007)发现粮食种子成本作为农户种粮成本中的一项大头,对种粮行为的抑制作用远大于农业补贴的促进作用,因此良种补贴政策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需要单独分析考虑。
(1)是否是农民可以接受的种子:对农民而言,能接受的种子就买,不能接受的就不买,当然能够选择购买的良种范围越广越好。
(2)良种价格是否合理:政府认为过高的补贴标准会使得农户购种费用极低甚至免费的情况(江苏省的油菜良种补贴),这样会滋生“套购”、“转商”现象;补贴标准太低也会让农户购买良种的积极性降低,难以落实农业项目实施区域。因此政府认为50%是一个比较适宜的补贴标准,良种补贴补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良种要是真的好可以给农户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农户也是很乐意去买的,因此宣传良种生育特性调动农户参与良种补贴的积极性也很重要。
(3)农户对良种价格的满意度:农户的满意度完全取决于良种企业对于利润的定位。即良种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农户对于良种补贴政策的满意度就越低,良种补贴政策效果就越弱。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4
(一)对农业补贴政策效应的评价 4
(二)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
(三)理论分析 6
三、对周营村农业情况分析 6
(一)周营村农业和农户的基本情况 6
(二)周营村接受农业补贴的情况——以良种补贴为例 7
(三)耕地保护补贴发放情况 8
(四)农户对农业补贴的认知 8
(五)实证分析 9
四、结论和建议 11
(一)结论 11
(二)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附录A:对周营村农户良种补贴认知调查 14
农业补贴标准提高对农户农业活动的影响
——以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周营村为例
引言
引言
农业由于自身具有弱质性使得农业资本要素具有低收益性、效益的外部性和投资的政策性等特征,因此农业资本的供给必须从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来实现。(王亚芬、周诗星等,2017)农业补贴是国家对本国农业支持、保护和提供资本供给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工具。从2004年开始我国逐渐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不再需要农业为其提供资本积累,工业与农业进入彼此独立发展的新时期。在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结构性矛盾和农户增收困难等问题的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的方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形成了以“四减免,四补贴”为主要手段的农业补贴政策基本结构以求解决农户种粮效益低下、增收发力,种粮积极性低的问题。农业补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其影响远小于种粮成本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的影响,补贴标准急需提高(谭智心、周振,2014)四项农业补贴主要通过“一卡通”的方式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贴直接转移到农户账户上,减少了中介环节节约了政策成本提高了补贴效率;但农户难以区分,仅对良种补贴有较好的认知。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户,补贴的用途难以监管,既可以用于粮食生产也可以用于生活消费,很难发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王欧、杨进,2014)2016年农业补贴“三合一”打开了“谁种粮多,优先受益”的新局面,改变了过去有的农户不种粮或是不种地也能拿补贴的情况,较高的补贴标准也减少了耕地撂荒的现象增强了农户的补贴获得感,相比过去农户种粮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王秋捷,2016)本文将通过研究农业三项补贴合并前后补贴标准的变化和农户种粮面积的变化来分析农业三项补贴合并是如何影响农户的农业行为选择的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农业补贴政策最终需要通过影响农户生产行为而实现其政策目标,随着农户理论模型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围绕农业补贴政策的微观经济影响展 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对农业补贴政策效应的评价
1.四项补贴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的路径
粮食直补与农户的种生产行为相联系,补贴金额与农户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挂钩。政府财政根据补贴标准和农户实际粮食种植面积对生产粮食的农户进行补贴,来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补贴使农户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农资综合补贴是指政府财政在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化肥、柴油、种子等)时的一种直接补贴制度,与主要农资的价格变化情况挂钩。主要通过(1)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动态化的补贴与粮食生产成本紧密相连,直接提高了农户种粮收入。(2)农资综合补贴间接影响农户粮食种植面积,补贴资金向种粮面积大的农户倾斜。这两个方面来提高粮食产量。
农机购置补贴是指政府财政针对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户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提供国家支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购买补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农机具价格的30%。为农户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化耕作提供了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节约了部分农业劳动力,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
良种补贴是中央财政对某地区优势区域内种植主要优质粮食作物的农户,根据农户使用的国家审核推广应用的农作物良种的种植规模进行补贴。良种补贴不仅能够向信息闭塞的农户宣传优质高产的良种,还能降低购种价格减轻粮食生产成本,促进粮食产量和质量。(曹帅、林海等,2012)
2.良种补贴对农户的影响
(张学彪、聂凤英,2007)发现粮食种子成本作为农户种粮成本中的一项大头,对种粮行为的抑制作用远大于农业补贴的促进作用,因此良种补贴政策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需要单独分析考虑。
(1)是否是农民可以接受的种子:对农民而言,能接受的种子就买,不能接受的就不买,当然能够选择购买的良种范围越广越好。
(2)良种价格是否合理:政府认为过高的补贴标准会使得农户购种费用极低甚至免费的情况(江苏省的油菜良种补贴),这样会滋生“套购”、“转商”现象;补贴标准太低也会让农户购买良种的积极性降低,难以落实农业项目实施区域。因此政府认为50%是一个比较适宜的补贴标准,良种补贴补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良种要是真的好可以给农户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农户也是很乐意去买的,因此宣传良种生育特性调动农户参与良种补贴的积极性也很重要。
(3)农户对良种价格的满意度:农户的满意度完全取决于良种企业对于利润的定位。即良种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农户对于良种补贴政策的满意度就越低,良种补贴政策效果就越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