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附件)【字数:12131】
摘 要 受开放体制经济的推动影响,我国的居民储蓄总额不断增加,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高储蓄率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富余的资金来源,也让我国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可以从容不迫地处理问题,为其提供了保障。与此相对的,高储蓄率也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所以研究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各类国内外文献作品中寻找出居民储蓄存款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最终确定以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基尼系数等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高储蓄率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促进消费,拓宽投资渠道等方式来降低储蓄率,从而来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内容 1
1.2国内外学者对居民储蓄存款的研究成果 3
第二章 居民储蓄存款的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 5
2.1主要研究方法 5
2.2变量的选取及分析 5
2.3实验数据的收集 6
2.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处理 7
第三章 居民储蓄存款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及展望 14
3.1高储蓄率产生的原因分析 14
3.2抑制储蓄率高位增长的对策建议 14
3.3有关模型的局限性与可行性展望 16
结束语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内容
1.1.1研究背景
受改革开放的推动影响,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居民人均可分配收入的大幅度提升,消费水平、投资能力的相应提升等,盈余的收入使得储蓄存款的增加,并受房地产价格,利率等一系列的影响,致使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以较高的增速,飞快增长。至今,我国储蓄额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高位增长态势,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有不少学者对此成立了研究课题进行考查,研究成果发现,高储蓄率对国民经济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消极影响。
就如中行行长周小川所说:“储蓄率在我国一直处于高位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长态势,已到了国家重视的阶段,为了防止储蓄率走高、消费率走低,政府是时候进行整改了。”这句话意味着我国采取措施抑制储蓄率增长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不然高储蓄率就将在潜移默化中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很好的说明一个“度”的问题,储蓄率过低或过高,都会相应的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适度的储蓄率才能促进经济更为健康稳定的发展。从IMF所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自1970年至今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1998年至2017年的数据显示,居民储蓄存款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5%左右,个人储蓄率则保持在35%左右,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为19.7%,这一数值跟我国相比远低于我国的个人储蓄率,这很好的反映出其他国家与我国储蓄率之间的差距。换个角度来看,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同时,自1999年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持续走低,从46.7%下降至36.8%,而美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保持在70%,日本的居民消费水平保持在5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处于低水平状态,且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消费率的要求,有待加强。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的客观经济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针对这种经济现象,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颁布了一些相关的货币、财政政策,想要通过居民响应号召,借此来刺激居民的投资与消费需求,然而效果并不显著,分流储蓄的目的并没有达成,居民储蓄额仍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消费率、通货膨胀率等都受储蓄率的直接影响,而消费率的降低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又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居民储蓄率的相关问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对居民个人、国家都有帮助,可以使其认清现状,并可以作出合理的规划和决策。对于现阶段学习的我来说,虽然对居民储蓄存款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但因此所进行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我了解国家行情,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位增长的储蓄存款额已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普遍经济现象,众多周知,适当的储蓄率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会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资源,有利于给其提供贷款,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倘若储蓄率到达标准的适度点以后,仍然只高不下,这就反映出居民的消费欲望不够强烈,投资需求不足。高储蓄率在我国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鼓励居民消费,引导和分流居民储蓄方向,借此促进我国经济稳定、长远的发展,但这些政策措施带来的效果并不显著。
1.1.2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居民人均收入、一年期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基尼系数等因素的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利用 Eviews8.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初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而对此模型进行修正检验,通过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怀特检验,去除不明显要素,寻找出主要影响要素,并对此实施相关措施,分流储蓄,最终实现降储蓄,促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本文中的实证研究采用1998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截取我国近18年来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 Y)、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l)、一年期存款利率( X2)、通货膨胀率( X3),基尼系数( X4)的统计数据,并运用科学的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通过权威期刊网站,如中国知网、万科、读秀等网站获取资料,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入相关模型,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新浪财经网站、国家统计局等,采集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并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来加深研究结论的真实性。除了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之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图表、折线图、散点图等来表现,加强该实证研究的逻辑性,更好的突显实证分析的优势所在。本文选取多项因素进行分析,不断通过检验排除不显著因素,最终确定主要因素,并分析统计结果,寻找相应方法解决问题。本研究所做出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个人改变储蓄理念,推动消费,也有助于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分流储蓄,对居民个人、国家都有一定的作用,有一些参考价值。
1.1.3研究意义
人们存储观念的变化、经济实力的变化、物价指数增长、房地产价格上升等一系列都会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不能笼统的概括。过低或过高的储蓄率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研究储蓄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由于城乡居民投资渠道的狭窄,信贷信用水平的低下,投资渠道的缺失,保障体系的不完备,使得居民对未来持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后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这间接导致了储蓄率的高位增长。因此根据这些不定性问题进行改进,推动投资领域的发展,改善信用征信体制和保障体系,拓宽投资渠道,改变消费理念迫在眉睫,这也对我国各位领导人更好的治理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研究价值。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内容 1
1.2国内外学者对居民储蓄存款的研究成果 3
第二章 居民储蓄存款的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 5
2.1主要研究方法 5
2.2变量的选取及分析 5
2.3实验数据的收集 6
2.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处理 7
第三章 居民储蓄存款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及展望 14
3.1高储蓄率产生的原因分析 14
3.2抑制储蓄率高位增长的对策建议 14
3.3有关模型的局限性与可行性展望 16
结束语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内容
1.1.1研究背景
受改革开放的推动影响,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居民人均可分配收入的大幅度提升,消费水平、投资能力的相应提升等,盈余的收入使得储蓄存款的增加,并受房地产价格,利率等一系列的影响,致使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以较高的增速,飞快增长。至今,我国储蓄额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高位增长态势,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有不少学者对此成立了研究课题进行考查,研究成果发现,高储蓄率对国民经济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消极影响。
就如中行行长周小川所说:“储蓄率在我国一直处于高位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长态势,已到了国家重视的阶段,为了防止储蓄率走高、消费率走低,政府是时候进行整改了。”这句话意味着我国采取措施抑制储蓄率增长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不然高储蓄率就将在潜移默化中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很好的说明一个“度”的问题,储蓄率过低或过高,都会相应的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适度的储蓄率才能促进经济更为健康稳定的发展。从IMF所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自1970年至今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1998年至2017年的数据显示,居民储蓄存款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5%左右,个人储蓄率则保持在35%左右,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为19.7%,这一数值跟我国相比远低于我国的个人储蓄率,这很好的反映出其他国家与我国储蓄率之间的差距。换个角度来看,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同时,自1999年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持续走低,从46.7%下降至36.8%,而美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保持在70%,日本的居民消费水平保持在5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处于低水平状态,且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消费率的要求,有待加强。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的客观经济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针对这种经济现象,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颁布了一些相关的货币、财政政策,想要通过居民响应号召,借此来刺激居民的投资与消费需求,然而效果并不显著,分流储蓄的目的并没有达成,居民储蓄额仍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消费率、通货膨胀率等都受储蓄率的直接影响,而消费率的降低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又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居民储蓄率的相关问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对居民个人、国家都有帮助,可以使其认清现状,并可以作出合理的规划和决策。对于现阶段学习的我来说,虽然对居民储蓄存款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但因此所进行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我了解国家行情,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位增长的储蓄存款额已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普遍经济现象,众多周知,适当的储蓄率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会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资源,有利于给其提供贷款,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倘若储蓄率到达标准的适度点以后,仍然只高不下,这就反映出居民的消费欲望不够强烈,投资需求不足。高储蓄率在我国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鼓励居民消费,引导和分流居民储蓄方向,借此促进我国经济稳定、长远的发展,但这些政策措施带来的效果并不显著。
1.1.2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居民人均收入、一年期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基尼系数等因素的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利用 Eviews8.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初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而对此模型进行修正检验,通过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怀特检验,去除不明显要素,寻找出主要影响要素,并对此实施相关措施,分流储蓄,最终实现降储蓄,促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本文中的实证研究采用1998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截取我国近18年来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 Y)、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l)、一年期存款利率( X2)、通货膨胀率( X3),基尼系数( X4)的统计数据,并运用科学的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通过权威期刊网站,如中国知网、万科、读秀等网站获取资料,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入相关模型,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新浪财经网站、国家统计局等,采集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并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来加深研究结论的真实性。除了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之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图表、折线图、散点图等来表现,加强该实证研究的逻辑性,更好的突显实证分析的优势所在。本文选取多项因素进行分析,不断通过检验排除不显著因素,最终确定主要因素,并分析统计结果,寻找相应方法解决问题。本研究所做出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个人改变储蓄理念,推动消费,也有助于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分流储蓄,对居民个人、国家都有一定的作用,有一些参考价值。
1.1.3研究意义
人们存储观念的变化、经济实力的变化、物价指数增长、房地产价格上升等一系列都会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不能笼统的概括。过低或过高的储蓄率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研究储蓄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由于城乡居民投资渠道的狭窄,信贷信用水平的低下,投资渠道的缺失,保障体系的不完备,使得居民对未来持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后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这间接导致了储蓄率的高位增长。因此根据这些不定性问题进行改进,推动投资领域的发展,改善信用征信体制和保障体系,拓宽投资渠道,改变消费理念迫在眉睫,这也对我国各位领导人更好的治理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研究价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