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传统消费结构的影响(附件)【字数:12524】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金融模式得到了新的改变,催生了互联网金融模式,而这一模式又从许多方面影响了我国以基本生活必需品为主的消费结构,使得我国的消费结构得以不断改善,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得到了增长。因此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消费结构的相关理论出发,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且总结本文分析的结果,提出了若干条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在改善互联网对传统消费结构的影响这一方面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有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消费结构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传统消费结构的改变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并且同时也能够为政府如何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的消费增长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导论 1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消费结构分析 4
2.1互联网金融概述 4
2.2消费结构概述 8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11
3.1互联网金融改变了消费需求结构 11
3.2互联网金融改变了消费方式 12
3.3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居民的消费心理 13
第四章 微信支付对传统消费结构的影响 14
4.1微信支付现状 15
4.2 swot 15
4.3 结论 16
五 相关建议 17
5.1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 17
5.2营造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刺激居民消费的消费意愿 17
5.3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 18
结束语 19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导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需求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着越来越重要的贡献。在2016年我国的消费支出对GDP的增长贡献率都超过了60%[1],这表明如果要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消费的作用,拉动内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促进消费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发展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第二是城乡居民消费观念与方式上的不同。但是,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种差距正在慢慢地改变。具体表现为,随着移动手机和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普及,第三方支付、金融融资、网购等一些
新的消费习惯及消费方式将会进一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且,这种由互联网带来的新兴消费方式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在我国消费需求增长将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消费结构也会发生进一步的转变。
从实践意义上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而且可以克服农村地区的居民在消费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从而在总体上促进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2]本文围绕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及互联网金融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展开分析,就今后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居民消费提出建议及政策。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指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只有经过消费环节,才能
实现商品的价值,消费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是一个储蓄大国,重
视储蓄而谨慎消费的习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在慢慢改变。围绕互联网金融与居民消费的机制效应研究,至今为止出现了很多。刘凤军等(2002)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体验经济正在到来和改变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习惯。
但是,娄峰、李雪松(2009)认为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完全颠覆,传统的消费习惯还是主流,城镇居民仍然是消费的主力军,城镇居民的消费主要受到收入的影响,并且城镇居民消费存在“棘轮效应”。传统的居民消费习惯告诫我们在促进消费增长,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不能单靠提高国民收入,还需要改变和刺激消费需求,引领新时代的消费习惯。随着经济金融发展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消费变化不容忽视。就互联网金融而言,提高融资效率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作用之一,而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工具性优势,从多角度促进消费经济的发展则更加彰显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魅力。崔海燕(2016)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促进消费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互联网金融模式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另外,互联网金融发展还极大的促进了网络消费的增长,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体系作为新的交易中介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在双边交易零接触的情况下实现多方互动,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具备宏观经济效益,实践当中被人们广为熟知的第三方支付典型代表就是支付宝,它已经对人们现有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未来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人们的支付习惯和消费习惯都将面临重大改变。
1.2.2国外研究现状
相较而言,国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已从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内涵、模式的探讨,深入到了互联网金融运营的阶段性反馈、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识别及相应管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等方面。下文中关于国外学者的研究也基本上可依上述环节归类,但已有的、对互联网金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环节。
Kim (2005)将电子商务的在线交易内容进行归纳研究后发现,其中已包含有大量第三方信用机构的服务内容,比如银行卡、信用卡的授权金融机构、客户互联网隐私保护机构、客户自行组织的消费者机构等等。Richard (2005)则详细论述了B2C模式电子商务的相关保险问题。Greiner (2009)将当时已经顺利交易的14000笔借贷进行归总,分析后发现以Prosper公司为平台的借贷双方均有获利,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因此得到极大提升,且借款利率也使其资产增值颇丰。DevinagaRasiah(2011)和YounosVakilAlroaia等 (2011)从安全性、可访问性、高效性、关注度等方面对网络融资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总结出了度量网络融资服务质量的维度变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