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汽集团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提升对策(附件)

摘 要汽车是指以汽油、柴油、天然气等燃料或以电池、太阳能等新能源由发动机作动力的运输工具。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2015年我国汽车生产总量及销售量出现了增长率的双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因此,研究汽车行业竞争力情况,提出提升我国汽车行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对于我国汽车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是十分紧迫的课题。本文在介绍了竞争理论及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一汽集团国际竞争力的现状、问题及内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提升我国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汽车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竞争力提供参考借鉴依据。
目 录
1 绪论 1
1.1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核心竞争力 1
1.2.2产业集群 2
1.2.3实证研究 2
1.2.4评述 3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3
1.3.1研究内容 3
1.3.2.研究方法 4
2 竞争理论及评价体系 4
2.1产业竞争力 4
2.2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4
2.2.1比较优势原理 4
2.2.2竞争优势原理 5
2.3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5
3 一汽集团的竞争力现状分析 6
3.1一汽集团国际化现状 7
3.1.1集团概况和发展历程 7
3.1.2一汽集团国际化现状 8
3.2一汽集团竞争力分析 9
3.2.1国际出口市场占有率 10
3.2.2净出口比率指数 10
3.3一汽集团国际化竞争力减弱的原因 11
3.3.1缺乏品牌效应 11
3.3.2产品质量差 11
3.3.3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弱 12
3.3.4国外销售渠道和售后网络建设滞后 12
4 提升一汽集团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建议 12
4.1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汽车行业资金运用 12
4.2行业协会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 13
4.3 企业自身加强国际竞争力建设 13
4.3.1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13
4.3.2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技术创新 13
4.3.3实施全球经营,完善售后服务 14
4.3.4注重人才储备,加强队伍建设 14
4.3.5优化企业规模,合理配置资源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8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衣食住行”自古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现代生活中“行”的主要工具是汽车。汽车行业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据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国汽车生产总量达到2450.33万辆,销售2459.76万辆,生产量和销售量相比2014年分别增长3.3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而2014年汽车上产量2372.29万辆,销售量2349.19万辆,生产量和销售量比2013年分别增长7.3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汽车生产量增长和销售量增长明显放缓。在全球经济融合越来越深的今天,做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汽车行业将率先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如何提高汽车企业的竞争力,以应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汽车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
当前,国内知名的汽车品牌较多,而在这些企业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连续8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在国内外具较高的市场份额,其生产的技术以及行业规模也代表了我国汽车行业的标准水平,因此,选择中国一汽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同时,在世界经济影响逐渐加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今天,研究中国一汽参与国际竞争的对策,对于提高我中国一汽与国际品牌的竞争力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其他汽车品牌提高竞争力提供参考资料,对我国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心竞争力
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源自于1990年,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率先从战略管理理论中抽象出该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能够对企业内部多部门之间运作进行协调的学识。此后,在1994年,二人正式将其应用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并由此引发了对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热潮。此后,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根据不同的侧重点逐渐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观流派、以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观流派和以及知识、文化等组合为核心的组合观流派。其中知识观流派以Leonard Barton为代表,他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当包括员工学习能力、员工系统整合、企业管理体系、企业价值观系统四个维度;文化观流派则以Raff和Zollo为核心,他们认为企业的文化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落脚点;组合观流派以W.K.Coulter为代表,主要的观点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各项信息的整合共享。
国内学者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的代表性研究有,张维迎[1](2002)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特殊资产,其与企业的信誉紧密结合;中科院副院长陈贵仁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过长期的技术与资源的整合形成的不可被复制的五行资产。张瑞明(海尔集团总裁)在2004年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是对手所不能模仿的能力。
1.2.2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理论由美国学者麦克尔波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立。目前国外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五种理论研究基础,分别是以亚当斯密和马歇尔为代表新古典传统理论,他们认为形成规模经济的前提是专业分工;以佩鲁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经济地理学,主要是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进行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李大力为代表的产业综合理论,主要观点是企业的发展核心在于内部的力量;以政府干预是产业集群形成主导因素为主调的新产业区理论;以波特为代表,并强调各种要素相互关系的竞争战略。
国内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角度较为广泛,其中主要的视角有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产业经济学。具体而言,曾忠禄[2](1997),徐康宁[3](2001),顾远飞[4](2000)等分别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仇保兴[5](2002)对产业集群进行市场型、锥型和混合网络型三种类型的划分;李新春[6](2004)以广东为研究对象,将企业集群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历史影响、价值链影响和创新;王辑慈[7](2009)以新产业区理论为依托,将产业集群形成主要划分为5类:出口加工基地、智力密集区域、开发区、乡镇企业聚集、国有大型企业为依托。
1.2.3 实证研究
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内外学者对汽车的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发展也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1987年,Bresnahan首先对汽车制造行业进行了市场预测研究,建立了集中度—价格模型对美国的汽车产业进行分析,证实了市场势力可以被检验。2001年,日本的Perg、印度的萨米勒、南非的内尔分别对本国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并分别指出了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建设、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003年,埃勒西卡尔斯库对匈牙利帕嫩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剖析,分别从相关理论、区位效应、对策研究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9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