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影响2005年以来的数据分析
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的汇率波动与我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就一直是市场和学术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构建实证模型,研究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特别是2010年重启汇改后的时段。实证研究表明,2010年后我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主要受到即期远期汇率差、美元指数、人民币汇率波动性、中国经济增速、股票价格指数和房地产市场指数的影响,而本外币利率差的影响并不显著。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2
1.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2
2.2010年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2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汇率理论 2
(三)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3
(四)人民币汇率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3
三、研究设计 3
(一)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规模的测算 4
(二)模型的建立以及数据选取 4
1.模型的建立 4
2.各项数据的选取 4
四、数据统计分析 5
(一)国际短期资本净流入量的统计分析 5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统计分析 6
五、实证模型分析 7
(一)2005年汇改后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结束的分析 7
(二)2010年汇改重启后至2016年第四季度的分析 7
六、结论与建议 8
(一)主要结论 8
(二)政策建议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影响
——基于2005年以来的数据分析
引言
引言
为了填补国内资金的空缺,引入世界先进的技术,我国自改革开放起,就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国际短期资本,但是这一做法也导致了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长期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尤其是自2005年起,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来越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也越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越大,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也随之扩大。如今,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己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股最为活跃的资本力量,一方面它对国际金融资源的配置有着强有力地影响,促进全球经济运行的效率,并且在仍在不断地进化、发展。另一方面,短期性、高流动性和易变性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特点,所以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在一国内的“大进大出”,会对一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危害,可见它是一把“双刃剑”。(刘瑶,2010)[1]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我国的汇率波动也进入新常态,如何通过汇率制度改革来保持中国汇率的稳定,吸引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利用好国际短期资本,防范国际资本的短期大量出逃,已被摆上议程。特别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加入SDR,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生,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加大,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也增大。
二、文献综述
(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1.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2005年开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我国结束十一年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制度变得更加灵活且富有弹性。
这一时期,李扬等(2005)[2]认为在汇率制度改革中应当分清主次,优先进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应当成为人民币汇率差制度改革的基本战略。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从始至终要把汇率稳定当做头等大事,回归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姚红烈等(2005)[3]认为为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并且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要求下改革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可以参考一些国家汇率制度改革和演变的基础上改革中国的现行汇率制度,所以实行汇率目标区将是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现实、较优的选择。
2.2010年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2010年6月19日,中国宣布将重新继续汇率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人民币交易的灵活性。事实上汇改的重启,结束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制度,重新开始采取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时期,贺璞(2010)[4]通过分析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贸易顺差、货币政策有效性、行业和企业的影响,认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具有持续性和渐进性特点,不能一蹴而就。明确要参考一篮子货币而不是单一美元来看待人民币汇率水平,发挥汇率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相互配合作用,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刘新华(2012)[5]认为一个经济大国若想能够灵活地调控经济,那它必须不受到“汇率制度”约束,这是拥有主权货币的结果。中国合理的汇率制度应该是中外经济交往内生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过快推动或人为抑制人民币升值不但无助于贸易均衡的实现,反而会影响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程,而想要保证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强化人民币的“货币主权”,必须通过渐进地浮动汇率制度改革来实现。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汇率理论
汇率安排是指各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做出的系统规定。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状况将会影响一国的汇率安排。
米德(1951)[6]较早研究了汇率制度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他认为一国想要同时拥有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自由流动是不可能的,一国的固定汇率制度会被资本自由流动所毁灭,也称为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之间的“二元冲突”。米德冲突论在20世纪50年代广为接受,60年代,蒙代尔打破了这种看法。蒙代尔(1961)[7]认为,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会由于流动性强的资本变得失效;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会有效。后来,经过弗莱明和其他经济学家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演变成为现在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197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克鲁格曼模型[8],它是西方关于货币危机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型。克鲁格曼认为一国的中央银行如果想用汇率储备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是行不通的,这种稳定政策注定要失败。针对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无法解释的问题,奥波斯特菲尔德在1996年提出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也被称为“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理论”。奥波斯特菲尔德认为,货币危机的出现并非与经济恶化有必然联系,货币危机是自身信心危机的自我实现。1999年克鲁格曼提出“三元悖论”,也称为“三难选择”、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形”,指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三大金融目标,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2
1.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2
2.2010年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2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汇率理论 2
(三)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3
(四)人民币汇率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3
三、研究设计 3
(一)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规模的测算 4
(二)模型的建立以及数据选取 4
1.模型的建立 4
2.各项数据的选取 4
四、数据统计分析 5
(一)国际短期资本净流入量的统计分析 5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统计分析 6
五、实证模型分析 7
(一)2005年汇改后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结束的分析 7
(二)2010年汇改重启后至2016年第四季度的分析 7
六、结论与建议 8
(一)主要结论 8
(二)政策建议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影响
——基于2005年以来的数据分析
引言
引言
为了填补国内资金的空缺,引入世界先进的技术,我国自改革开放起,就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国际短期资本,但是这一做法也导致了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长期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尤其是自2005年起,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来越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也越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越大,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也随之扩大。如今,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己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股最为活跃的资本力量,一方面它对国际金融资源的配置有着强有力地影响,促进全球经济运行的效率,并且在仍在不断地进化、发展。另一方面,短期性、高流动性和易变性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特点,所以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在一国内的“大进大出”,会对一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危害,可见它是一把“双刃剑”。(刘瑶,2010)[1]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我国的汇率波动也进入新常态,如何通过汇率制度改革来保持中国汇率的稳定,吸引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利用好国际短期资本,防范国际资本的短期大量出逃,已被摆上议程。特别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加入SDR,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生,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加大,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也增大。
二、文献综述
(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1.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2005年开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我国结束十一年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制度变得更加灵活且富有弹性。
这一时期,李扬等(2005)[2]认为在汇率制度改革中应当分清主次,优先进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应当成为人民币汇率差制度改革的基本战略。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从始至终要把汇率稳定当做头等大事,回归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姚红烈等(2005)[3]认为为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并且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要求下改革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可以参考一些国家汇率制度改革和演变的基础上改革中国的现行汇率制度,所以实行汇率目标区将是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现实、较优的选择。
2.2010年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2010年6月19日,中国宣布将重新继续汇率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人民币交易的灵活性。事实上汇改的重启,结束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制度,重新开始采取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时期,贺璞(2010)[4]通过分析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贸易顺差、货币政策有效性、行业和企业的影响,认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具有持续性和渐进性特点,不能一蹴而就。明确要参考一篮子货币而不是单一美元来看待人民币汇率水平,发挥汇率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相互配合作用,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刘新华(2012)[5]认为一个经济大国若想能够灵活地调控经济,那它必须不受到“汇率制度”约束,这是拥有主权货币的结果。中国合理的汇率制度应该是中外经济交往内生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过快推动或人为抑制人民币升值不但无助于贸易均衡的实现,反而会影响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程,而想要保证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强化人民币的“货币主权”,必须通过渐进地浮动汇率制度改革来实现。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汇率理论
汇率安排是指各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做出的系统规定。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状况将会影响一国的汇率安排。
米德(1951)[6]较早研究了汇率制度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他认为一国想要同时拥有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自由流动是不可能的,一国的固定汇率制度会被资本自由流动所毁灭,也称为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之间的“二元冲突”。米德冲突论在20世纪50年代广为接受,60年代,蒙代尔打破了这种看法。蒙代尔(1961)[7]认为,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会由于流动性强的资本变得失效;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会有效。后来,经过弗莱明和其他经济学家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演变成为现在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197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克鲁格曼模型[8],它是西方关于货币危机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型。克鲁格曼认为一国的中央银行如果想用汇率储备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是行不通的,这种稳定政策注定要失败。针对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无法解释的问题,奥波斯特菲尔德在1996年提出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也被称为“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理论”。奥波斯特菲尔德认为,货币危机的出现并非与经济恶化有必然联系,货币危机是自身信心危机的自我实现。1999年克鲁格曼提出“三元悖论”,也称为“三难选择”、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形”,指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三大金融目标,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