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影响分析2001年至2015年数据
在近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幅、我国国际收支差额状况出现剧烈变动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分析总结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调整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首先依据2001年至2015年的数据变化趋势解析国际收支各项目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对包含人民币汇率在内的诸项影响要素与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化的联动关系进行OLS回归分析。分析结果体现了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变动主导了近年我国国际收支差额,而人民币汇率是国际收支各账户所共有的影响因素,以及总体上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负相关,与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正相关,与经常账户相关程度更大的结论。要有效调控国际收支总差额尤其是资本账户差额,需要的是包括汇率政策,储备资产结构调整在内的多种措施的结合。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2
(一)汇率影响国际收支的理论2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的文献综述2
1.人民币汇率波动相关研究2
2.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相关研究2
3.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相关研究3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化理论分析3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3
(二)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化趋势分析4
1.经常账户总体平稳上升的变化趋势5
2.资本账户波动的加剧与两次极值的出现5
(三)理论分析归纳6
1.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差额变化归纳6
2.国际收支差额影响因素归纳6
四、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6
(一)模型设计6
(二)各变量指标选择与来源7
五、实证分析7
(一)国际收支总差额影响因素分析7
(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影响因素分析8
(三)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影响因素分析9
六、结论与启示10
(一)结论10
(二)政策启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分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基于2001年至2015年数据
引言
引言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国际收支均衡,而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离不开不同货币的兑换,货币汇率因此成为对一国国际收支均衡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而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政策自1994年以来经历了前后27年的变革,其中,2005年汇率改革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成为汇率形成机制改动的主要时间节点;而自2010年以来新一轮的汇率制度改革着重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进行调整以及对人民币汇率弹性进行强化。
另一方面,上世纪末以来人民币一路升值,伴随我国国际收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持续顺差,出现了贸易账户与资本账户同时处于顺差,被称为“双顺差”的局面,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于单调,而这一现象在2010年汇改以后尤其是近两年来变化为人民币汇率日趋频繁的波动以及经常账户顺差与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逆差扩大,为了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实现,在新形势下分析总结汇率政策的调整对调整我国国际收支的作用的启示意义更加得到凸显。
二、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汇率影响国际收支的理论
解释说明一国的汇率政策如何影响其宏观经济的模型主要包括: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或称为MF模型)[1],他指出: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无法得到明显效果,在浮动汇率下则能够收获显著的成效;而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则有较好的收效,在浮动汇率下则与之相反;此外较为著名的理论是马歇尔勒纳条件[2]。这一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与该国贸易收支能从多大程度上得到改善的关系。该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比价降低,能否对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主要受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的影响:假定一国没有达到充分就业,因而该国能够使其出口商品的供给拥有完全的弹性的前提下,贬值效果便受制于需求弹性。只有当贬值国进口需求弹性大于0,且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时﹐贬值才能增加贸易收支余额。
一般地,货币汇率实质上的变动会导致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相对价格的增减,改变商品和劳务的收入、支出之差,从而影响外汇的供给与需求。但实际汇率变化对贸易相关条件的影响会在某种层面上与其对贸易差额的调整效应相互抵消,实际汇率变动也会引起资本流动的变化:实际汇率上升具有鼓励资本流出——即扩大对外投资,并抑制外国投资进入的作用;反之则相反[3]。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的文献综述
1.人民币汇率波动相关研究
2005年是我国汇率形成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这一时期,李扬,余维彬(2005)[4]的研究指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应该一直对汇率稳定予以足够重视,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适当选择”。2010年以来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弹性;外汇市场趋于完善;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推进。这种政策目的在于促进国际收支的基本均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合理的均衡水平上,并稳定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贺璞 2010)[5]。根据历年来的汇改,刘新华(2012)[6]的研究指出:汇率是主权国家政治、经济和对外贸易等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相对不健全、不发达的金融体系下,汇率短期内发生大规模的浮动势必会导致较大的改革成本,因而严格遵照自主、渐进、可控的原则进行浮动汇率制度改革对当前中国来讲是现实的选择。
2.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相关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直至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双顺差”并呈扩大趋势,针对这种情况,许少强(2003)[7],杨柳勇(2003)[8]相继根据萨缪尔森的国际收支四阶段理论指出我国自1998 年开始,中国处于向第三阶段——新兴债权国的过渡时期,总体体现出第二阶段的特征。由于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2012年以来过去的“双顺差”格局逐步转变为贸易账户顺差与资本账户的逆差,并出现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即发展至萨缪尔森理论中第三阶段的特征(岳柳汐 2015)[9],管涛(2014)[10]认为“未来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应该成为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合意状态”,并指出“我国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的外贸进出口顺差、人民币继续维持对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正利率差”以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等因素将在2015年以后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重要影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2
(一)汇率影响国际收支的理论2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的文献综述2
1.人民币汇率波动相关研究2
2.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相关研究2
3.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相关研究3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化理论分析3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3
(二)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化趋势分析4
1.经常账户总体平稳上升的变化趋势5
2.资本账户波动的加剧与两次极值的出现5
(三)理论分析归纳6
1.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差额变化归纳6
2.国际收支差额影响因素归纳6
四、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6
(一)模型设计6
(二)各变量指标选择与来源7
五、实证分析7
(一)国际收支总差额影响因素分析7
(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影响因素分析8
(三)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影响因素分析9
六、结论与启示10
(一)结论10
(二)政策启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分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基于2001年至2015年数据
引言
引言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国际收支均衡,而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离不开不同货币的兑换,货币汇率因此成为对一国国际收支均衡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而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政策自1994年以来经历了前后27年的变革,其中,2005年汇率改革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成为汇率形成机制改动的主要时间节点;而自2010年以来新一轮的汇率制度改革着重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进行调整以及对人民币汇率弹性进行强化。
另一方面,上世纪末以来人民币一路升值,伴随我国国际收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持续顺差,出现了贸易账户与资本账户同时处于顺差,被称为“双顺差”的局面,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于单调,而这一现象在2010年汇改以后尤其是近两年来变化为人民币汇率日趋频繁的波动以及经常账户顺差与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逆差扩大,为了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实现,在新形势下分析总结汇率政策的调整对调整我国国际收支的作用的启示意义更加得到凸显。
二、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汇率影响国际收支的理论
解释说明一国的汇率政策如何影响其宏观经济的模型主要包括: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或称为MF模型)[1],他指出: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无法得到明显效果,在浮动汇率下则能够收获显著的成效;而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则有较好的收效,在浮动汇率下则与之相反;此外较为著名的理论是马歇尔勒纳条件[2]。这一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与该国贸易收支能从多大程度上得到改善的关系。该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比价降低,能否对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主要受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的影响:假定一国没有达到充分就业,因而该国能够使其出口商品的供给拥有完全的弹性的前提下,贬值效果便受制于需求弹性。只有当贬值国进口需求弹性大于0,且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时﹐贬值才能增加贸易收支余额。
一般地,货币汇率实质上的变动会导致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相对价格的增减,改变商品和劳务的收入、支出之差,从而影响外汇的供给与需求。但实际汇率变化对贸易相关条件的影响会在某种层面上与其对贸易差额的调整效应相互抵消,实际汇率变动也会引起资本流动的变化:实际汇率上升具有鼓励资本流出——即扩大对外投资,并抑制外国投资进入的作用;反之则相反[3]。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的文献综述
1.人民币汇率波动相关研究
2005年是我国汇率形成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这一时期,李扬,余维彬(2005)[4]的研究指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应该一直对汇率稳定予以足够重视,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适当选择”。2010年以来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弹性;外汇市场趋于完善;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推进。这种政策目的在于促进国际收支的基本均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合理的均衡水平上,并稳定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贺璞 2010)[5]。根据历年来的汇改,刘新华(2012)[6]的研究指出:汇率是主权国家政治、经济和对外贸易等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相对不健全、不发达的金融体系下,汇率短期内发生大规模的浮动势必会导致较大的改革成本,因而严格遵照自主、渐进、可控的原则进行浮动汇率制度改革对当前中国来讲是现实的选择。
2.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相关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直至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双顺差”并呈扩大趋势,针对这种情况,许少强(2003)[7],杨柳勇(2003)[8]相继根据萨缪尔森的国际收支四阶段理论指出我国自1998 年开始,中国处于向第三阶段——新兴债权国的过渡时期,总体体现出第二阶段的特征。由于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2012年以来过去的“双顺差”格局逐步转变为贸易账户顺差与资本账户的逆差,并出现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即发展至萨缪尔森理论中第三阶段的特征(岳柳汐 2015)[9],管涛(2014)[10]认为“未来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应该成为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合意状态”,并指出“我国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的外贸进出口顺差、人民币继续维持对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正利率差”以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等因素将在2015年以后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重要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