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冲击
目前,互联网金融正在国内飞速发展,其对传统金融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进而影响了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的传导效果,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结构。本文首先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着重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现实发展状况及其对于我国现有金融体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其负面影响。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对央行、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提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一、引言3
二、文献综述3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1.对货币供求的影响3
2. 互联网金融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3
(二)传统金融业的应对措施4
(三)总结4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理论依据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4
1.第三方平台5
2.互联网银行5
3.互联网券商5
4.互联网保险5
(二)理论依据
1.导致信息不对称5
2.对货币政策的影响6
四、实证分析
(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6
(二)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实证分析7
1.数据来源7
2.描述统计7
3.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8
五、实证结论及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冲击
引言
引言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得益于我国对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对金融创新的完善。李克强总理曾在人大会议中首次提到,要促进现有互联网金融体系又好又快推进,协调互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完备相关金融监管体制。这代表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从电子平台上第三方支付(如余额宝),到P2P借贷业务(如借贷宝),再到2016年至今,线上金融理财、金融超市等一大批新兴模式先后涌现并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截至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增加,互联网普及率得到很大的突破,这奠定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基础。互联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金融的结合一方面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推动了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体系有两大核心业务,支付结算和信贷融资,这两大业务受到了互联网金融极大的冲击。第三方支付和网络借贷形式的出现,标志着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在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业务之间展开。
现如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迅猛,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这可以帮助发现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不足等金融行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大量已有文献涉及的是微观经济,没有过多关注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本研究可以促进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1.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陈子季(2000)探讨了在金融进行创新的探索中,货币供求机制所发生的变化。他认为,金融创新是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快速稳定发展,加快了创新步伐。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困难,同时为金融体系增加了潜在信用风险。
方显仓(2013)提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不断增长的货币总需求,但是金融工具,例如支付手段的创新,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需求结构。许多新型信用工具,如余额宝,除了可以满足投资需求,还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变现功能,这降低了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提高了金融资产之间可转换程度,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利率方面和信用方面的效果。
屈庆、余文龙(2013)探讨了传统金融(以商业银行为核心)下,货币供给机制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如何发展。他们提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线上支付渠道消费,减少了现金交易,支付方式得到了创新,更加方便快捷人性化。这一变化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流动性较高的现金与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的相互转化,以此提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强了整体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但在屈庆、余文龙(2013)的分析中,并未完全体现出互联网金融特有的信用创造机制。
杨向阳(2004)提出了一个观点:现如今我们还采取着传统的中介目标,如货币供应量。因此他认为要注重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并进行适当调整,还要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目标。但也有专家认为,随着金融的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应该把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2.互联网金融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
互联网融资属于非银行信用融资,有着两种融资的方式,分别是商业信用融资和民间信用融资。中央银行愿意实施直接控制的情况,比如对于银行信用规模,更加容易掌控其风险,但对于商业信用和民间信用等非银行信用,则需要通过市场手段加以引导,难以直接控制。在信用形式上,互联网融资对银行形成了替代作用。也可以说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银行体系的信用替代,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对银行信用所占社会信用总规模比例的控制大大下降,因此降低了控制社会上的信用扩张能力,银行信贷与最终调整目标的相关性也相应地减弱了。
银行贷款投放量的调整,可以实现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影响着社会总信用水平,正因为信用水平是以银行贷款业务为主体的,所以最终目标才能达成。
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没有联网,资源尚未实现公开共享,导致债务人存在很大概率虚构信息,线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没有得到有效保证。因此,线上融资行为在短期内还不足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构成很大威胁。线上融资的覆盖范围主要是无法接受到现有银行体系提供有效服务的小额借贷人群。但对于互联网发展的长期过程,信贷模式可能被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改变,商业银行相关贷款业务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
(二)传统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一、引言3
二、文献综述3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1.对货币供求的影响3
2. 互联网金融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3
(二)传统金融业的应对措施4
(三)总结4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理论依据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4
1.第三方平台5
2.互联网银行5
3.互联网券商5
4.互联网保险5
(二)理论依据
1.导致信息不对称5
2.对货币政策的影响6
四、实证分析
(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6
(二)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实证分析7
1.数据来源7
2.描述统计7
3.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8
五、实证结论及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冲击
引言
引言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得益于我国对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对金融创新的完善。李克强总理曾在人大会议中首次提到,要促进现有互联网金融体系又好又快推进,协调互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完备相关金融监管体制。这代表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从电子平台上第三方支付(如余额宝),到P2P借贷业务(如借贷宝),再到2016年至今,线上金融理财、金融超市等一大批新兴模式先后涌现并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截至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增加,互联网普及率得到很大的突破,这奠定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基础。互联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金融的结合一方面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推动了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体系有两大核心业务,支付结算和信贷融资,这两大业务受到了互联网金融极大的冲击。第三方支付和网络借贷形式的出现,标志着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在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业务之间展开。
现如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迅猛,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这可以帮助发现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不足等金融行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大量已有文献涉及的是微观经济,没有过多关注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本研究可以促进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1.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陈子季(2000)探讨了在金融进行创新的探索中,货币供求机制所发生的变化。他认为,金融创新是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快速稳定发展,加快了创新步伐。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困难,同时为金融体系增加了潜在信用风险。
方显仓(2013)提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不断增长的货币总需求,但是金融工具,例如支付手段的创新,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需求结构。许多新型信用工具,如余额宝,除了可以满足投资需求,还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变现功能,这降低了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提高了金融资产之间可转换程度,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利率方面和信用方面的效果。
屈庆、余文龙(2013)探讨了传统金融(以商业银行为核心)下,货币供给机制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如何发展。他们提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线上支付渠道消费,减少了现金交易,支付方式得到了创新,更加方便快捷人性化。这一变化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流动性较高的现金与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的相互转化,以此提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强了整体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但在屈庆、余文龙(2013)的分析中,并未完全体现出互联网金融特有的信用创造机制。
杨向阳(2004)提出了一个观点:现如今我们还采取着传统的中介目标,如货币供应量。因此他认为要注重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并进行适当调整,还要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目标。但也有专家认为,随着金融的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应该把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2.互联网金融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
互联网融资属于非银行信用融资,有着两种融资的方式,分别是商业信用融资和民间信用融资。中央银行愿意实施直接控制的情况,比如对于银行信用规模,更加容易掌控其风险,但对于商业信用和民间信用等非银行信用,则需要通过市场手段加以引导,难以直接控制。在信用形式上,互联网融资对银行形成了替代作用。也可以说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银行体系的信用替代,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对银行信用所占社会信用总规模比例的控制大大下降,因此降低了控制社会上的信用扩张能力,银行信贷与最终调整目标的相关性也相应地减弱了。
银行贷款投放量的调整,可以实现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影响着社会总信用水平,正因为信用水平是以银行贷款业务为主体的,所以最终目标才能达成。
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没有联网,资源尚未实现公开共享,导致债务人存在很大概率虚构信息,线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没有得到有效保证。因此,线上融资行为在短期内还不足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构成很大威胁。线上融资的覆盖范围主要是无法接受到现有银行体系提供有效服务的小额借贷人群。但对于互联网发展的长期过程,信贷模式可能被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改变,商业银行相关贷款业务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
(二)传统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