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及管理研究
摘 要 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干预外汇市场、维护国际信誉和增强综合国力的综合性衡量指标,外汇储备是一国内部经济平衡与外部经济平衡的显性因素。因而,如何把握其持有成本与短缺成本的均衡点是事关一国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如何确定并维持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也就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个方面。本文在揭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总体逐年增长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增长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随后,作者分别基于数量管理理论(比率法)和动态区间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测度。其中,在基于动态区间模型时,着重对比了外汇储备需求模型和修正的阿格沃尔模型的测算结果,并发现它们的结论基本吻合。最后,本文得出我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已经偏大的结论,并在对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加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优化外汇储备的“质”和“量”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为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汇储备超额和不足的风险提供参考。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2 研究方法简述 2
1.3 文献综述 3
1.3.1 国外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综述 3
1.3.2 国内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综述 4
第2章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现状及增长原因 5
2.1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总体逐年增长 5
2.2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分阶段分析 6
2.2.1 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型时期的外汇管理阶段 6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的外汇管理阶段 7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时期的外汇管理阶段 7
2.3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原因 8
2.3.1 经常项目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推动作用 8
2.3.2 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10
第3章 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实证分析 11
3.1 基于数量管理理论(比率法)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 11
3.1.1 外汇储备与贸易进口额的比率() 11
3.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外汇储备与外债比率 11
3.2 基于动态区间模型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 12
3.2.1 外汇储备需求模型下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12
3.2.2 修正的阿格沃尔模型下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15
第4章 超额外汇储备利弊分析及适度化管理对策 18
4.1 超额外汇储备利弊分析 18
4.1.1 超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利益 18
4.1.2 超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弊端 18
4.2 外汇储备适度化管理的对策 19
4.2.1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19
4.2.2 控制和减少外汇储备的“量”,实现外汇储备的合理分流 20
4.2.3 优化外汇储备的“质”,合理安排外汇储备货币结构与资产结构 20
参考文献 22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相对封闭的外汇管理阶段(19531978)、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型时期逐步开放的外汇管理阶段(1979199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大刀阔斧的外汇管理阶段(19942001)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时期与时俱进的外汇管理阶段(2002今)后,随着大量出口所带来的经济推动效应和对外开放所引起的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积累,我国逐步从建国之初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明显的“双缺口”资金困境发展成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账户长期“双顺差”的发展中大国,外汇储备不断积累和增长。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不容乐观,结合具体数据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均在100亿美元以下。而从1994年我国实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外汇储备短缺情况明显改善,在经历了汇改初期较为平滑的一段增长期后,储备规模驶入了快速增长、迅速积累的快车道。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显示,2006年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0亿美元,成功取代日本储备量世界第一的地位;2009年4月又突破了20000亿美元;2011年3月底突破30000亿美元;而截至2014年12月,规模已达38430.18亿美元。在此增长趋势之下,关于何时外汇储备规模会突破40000亿美元大关的言论和分析等也一度成为了民众所关心的热点。
然而,对于一国国民经济而言,愈积愈多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利益所得呢?虽然Fritz Machlup 在1965年提出的“衣柜效应”[]曾被广泛接受,即货币当局对于外汇储备的需求类似于夫人对于衣柜中时装的需求。因而正如人之常情一样,一国货币当局对于外汇储备水平的追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但是事实证明,货币当局在避免外汇短缺成本的同时也常常承担着外汇储备过多持有而付出的巨额机会成本,这两种负相关的成本决定了外汇储备存在一个适度规模。外汇储备的机会(持有)成本表现为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和投资项目的低收益、高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和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的丧失,其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增大而增加;而外汇储备短缺成本则表现为外汇储备不足时在“调节国际收支,保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方面功能的缺失,其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增大而减小(如图1.2)。
图1.2 外汇储备的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外汇储备并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而是存在一个适度规模,即理论上短缺成本与持有成本相等的点。因而如何充分利用相应理论对这一均衡点加以把握,进而在充分发挥外汇储备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作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乃至增值的管理目标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2 研究方法简述
本文主要收集了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出口额、外债、FDI、人民币汇率、外汇市场交易额等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IMF数据库等。通过Excel软件、Word文档,先后运用外汇储备数量管理理论的两大分支、外汇储备需求模型和修正的阿格沃尔模型等方法对理论外汇储备规模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方法如下:
运用外汇储备与贸易进口额比率法、外汇储备与外债比率法(基于数量管理理论)进行静态分析。
运用外汇储备需求模型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实证分析,主要从满足外汇储备的基本需求角度出发,以期求得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一个区间。
在外汇储备需求模型的基础上代入阿格沃尔模型的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求得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相应区间。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2 研究方法简述 2
1.3 文献综述 3
1.3.1 国外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综述 3
1.3.2 国内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综述 4
第2章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现状及增长原因 5
2.1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总体逐年增长 5
2.2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分阶段分析 6
2.2.1 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型时期的外汇管理阶段 6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的外汇管理阶段 7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时期的外汇管理阶段 7
2.3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原因 8
2.3.1 经常项目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推动作用 8
2.3.2 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10
第3章 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实证分析 11
3.1 基于数量管理理论(比率法)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 11
3.1.1 外汇储备与贸易进口额的比率() 11
3.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外汇储备与外债比率 11
3.2 基于动态区间模型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 12
3.2.1 外汇储备需求模型下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12
3.2.2 修正的阿格沃尔模型下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15
第4章 超额外汇储备利弊分析及适度化管理对策 18
4.1 超额外汇储备利弊分析 18
4.1.1 超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利益 18
4.1.2 超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弊端 18
4.2 外汇储备适度化管理的对策 19
4.2.1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19
4.2.2 控制和减少外汇储备的“量”,实现外汇储备的合理分流 20
4.2.3 优化外汇储备的“质”,合理安排外汇储备货币结构与资产结构 20
参考文献 22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相对封闭的外汇管理阶段(19531978)、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型时期逐步开放的外汇管理阶段(1979199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大刀阔斧的外汇管理阶段(19942001)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时期与时俱进的外汇管理阶段(2002今)后,随着大量出口所带来的经济推动效应和对外开放所引起的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积累,我国逐步从建国之初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明显的“双缺口”资金困境发展成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账户长期“双顺差”的发展中大国,外汇储备不断积累和增长。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不容乐观,结合具体数据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均在100亿美元以下。而从1994年我国实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外汇储备短缺情况明显改善,在经历了汇改初期较为平滑的一段增长期后,储备规模驶入了快速增长、迅速积累的快车道。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显示,2006年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0亿美元,成功取代日本储备量世界第一的地位;2009年4月又突破了20000亿美元;2011年3月底突破30000亿美元;而截至2014年12月,规模已达38430.18亿美元。在此增长趋势之下,关于何时外汇储备规模会突破40000亿美元大关的言论和分析等也一度成为了民众所关心的热点。
然而,对于一国国民经济而言,愈积愈多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利益所得呢?虽然Fritz Machlup 在1965年提出的“衣柜效应”[]曾被广泛接受,即货币当局对于外汇储备的需求类似于夫人对于衣柜中时装的需求。因而正如人之常情一样,一国货币当局对于外汇储备水平的追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但是事实证明,货币当局在避免外汇短缺成本的同时也常常承担着外汇储备过多持有而付出的巨额机会成本,这两种负相关的成本决定了外汇储备存在一个适度规模。外汇储备的机会(持有)成本表现为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和投资项目的低收益、高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和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的丧失,其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增大而增加;而外汇储备短缺成本则表现为外汇储备不足时在“调节国际收支,保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方面功能的缺失,其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增大而减小(如图1.2)。
图1.2 外汇储备的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外汇储备并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而是存在一个适度规模,即理论上短缺成本与持有成本相等的点。因而如何充分利用相应理论对这一均衡点加以把握,进而在充分发挥外汇储备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作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乃至增值的管理目标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2 研究方法简述
本文主要收集了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出口额、外债、FDI、人民币汇率、外汇市场交易额等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IMF数据库等。通过Excel软件、Word文档,先后运用外汇储备数量管理理论的两大分支、外汇储备需求模型和修正的阿格沃尔模型等方法对理论外汇储备规模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方法如下:
运用外汇储备与贸易进口额比率法、外汇储备与外债比率法(基于数量管理理论)进行静态分析。
运用外汇储备需求模型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实证分析,主要从满足外汇储备的基本需求角度出发,以期求得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一个区间。
在外汇储备需求模型的基础上代入阿格沃尔模型的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求得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相应区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