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金融排斥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分析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分布视角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货币体系与金融体系也日趋复杂化,这一方面使得城市居民得以优先使用金融机构的服务;但同时也致使了许多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人民难以享受金融服务。本文以江苏省为立足点,依托省内农村地区各项指标,就我省目前状况下金融排斥的现状与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统计数据比较分析,建立计量模型分析等技术手段,得出金融排斥程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反比,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数量为衡量标准,农村地区从业人口、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量这三个因素为主要的正相关因素。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2
(一)金融排斥理论2
1.金融排斥的内涵 2
2.金融排斥造成的影响 3
(1)经济层面的“马太效应” 3
(2)造成社会不稳定 3
(3)形成地方性货币系统 3
3.金融排斥评价与影响因素 3
(1)评价指标 4
(2)影响因素 4
三、江苏省农村地区金融排斥地域差异及其影响4
(一)江苏省农村地区金融系统分析4
1.现状分析4
(1)农村金融机构布点日趋完善4
(2)农业贷款占比逐年下降5
地区差异5
(二)农村金融机构数量6
1.总体状况6
地区间金融排斥统计数据分析7
金融机构网点变动及发展趋势9
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0(一)变量及模型说明10
1.解释变量10
2.被解释变量11
3.模型假设11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12
计量结果分析—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的影响因素分析11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江苏省农村地区金融排斥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分析
——基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分布视角
引言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金融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近代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政策宗教等原因,农村地区始终是金融服务相对匮乏的区域,金融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惠普金融理论把农民的金融发展权、金融排斥和乡镇银行的发展有机联系到了一起:维护农民金融发展权是惠普金融的核心,金融排斥是惠普金融理论提出的现实原因,乡镇银行是实现惠普金融的有效途径。
金融排斥最基本的定义为在金融体系中某些群体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金融排斥是金融地理学的新型研究方向,Leyshon et al.(1993)最先提出地理学视角下的金融排斥概念,主要指经济主体因为主客观原因无法享有社会主流,即公众普遍认可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自上世纪末,金融排斥愈发受到重视和关注,相继被诸多国家列为金融管理决策中优先考察的议题。目前,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而对农村地区所出现的金融排斥问题,西方科学家们的研究视角也偏向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农业国家,或者选择对贫穷的具有极端特征的非洲地区国家进行调研。总体上,国内学者对金融排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金融排斥治理理论和问题解决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小额信贷方面,关于惠普金融框架之内的其他研究涉及不深(何晓夏,刘妍杉,2014)。一方面,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国内对于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当前研究的也以宏观的大数据研究为主,在微观方面很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另一方面,国内目前关于农村地区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基本选择对全国范围内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得出全国层面的基本情况,对县及县以下行政单位的研究和某一特定区域的细致化研究相对较少。可能因为研究尚不深入,很多人并未准确意识到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象的严重程度,截止2014年,全国仍有5000多个乡镇仅仅设有一家金融服务金融,约有23亿居民得到的金融服务资源极度匮乏,这不仅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地域性的垄断使金融服务机构有利可图,也减缓甚至停滞了其金融创新的步伐。
由此可见,金融排斥问题不仅仅是金融问题,甚至可能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研究金融排斥的形成因素与影响力强弱,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十分重要。
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金融排斥理论
1.金融排斥的内涵
关于金融排斥的内涵问题,分歧与争议一直存在,各种不同文献在不同角度及维度的把握上也有所不同。最初关于金融排斥的内涵问题,研究者的关注点大都在于金融地理层面,单纯依赖金融机构网点数量以及可达性来判别。
FSA的深入研究表明,金融排斥不仅仅单方面表现在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的缺乏上,也存在其他形式的金融排斥。居民因为各种社会、经济、地域或者其他因素所造成的获取金融服务有障碍甚至是无法获取金融服务的现象都属于金融排斥的范畴(FSA,2000)。Sherman Chan认为金融排斥问题应包含社会中弱势群体接触金融机构存在障碍或困难的现象,也包括一些人群缺乏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途径(Sherman Chan,2004)。突破了仅限于金融地理学方面的研究,Kempson和Whyley(1999)进一步提出了六种排斥理论,新增了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市场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五项新的金融排斥考察维度。尽管在微观研究方面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但在宏观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2001,Collard第一次在区域层面下对金融排斥进行了分析,金融排斥问题象不仅会对个人和家庭经济生活产生影响,也会对企业融资发展、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产生消极的影响。
尽管关于金融排斥的研究正在逐步完善,但大体上来讲对其定义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的缺乏,另一方面则为消费者群体在获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的困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