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单行为法律问题研究(附件)【字数:12328】

摘 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刷单行为,对其进行法律上的界定,分析其构成要件,研究其特征。分别从不同的法律视角,分析其涉及的概念。同时分析刷单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刷单行为涉及的法律责任主体;刷单行为的受害主体;刷单行为的法律责任形式。通过研究刷单行为的相关理论,剖析刷单行为的存在问题,并研究其成因,从法律规制及市场监督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目 录
第一章 刷单行为概述 1
1.1刷单行为界定 1
1.2刷单行为的主要类型 2
1.3刷单行为的法律规定 2
第二章 刷单行为实案分析 4
2.1案情概述 4
2.2刑法适用分析 4
2.3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分析 5
第三章 刷单行为存在的法律问题 6
3.1刷单行为导致合同无效或可撤销 6
3.2刷单行为构成虚假宣传 7
3.3刷单行为构成侵权 8
3.4刷单行为产生不当得利之债 8
3.5刷单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9
3.6刷单行为构成诈骗 10
第四章 刷单行为的产生原因 11
4.1电商平台搜索排名规则和流量分发机制的局限性 11
4.2刷单成本低、见效快、收益稳定 11
4.3电商平台的刻意纵容 11
4.4消费者从众的消费心理 12
4.5市场监管缺失 12
第五章 针对刷单行为的对策建议 13
5.1制定民事法律规制刷单行为 13
5.2制定刑事法律规制刷单行为 13
5.3完善市场监督体系 14
结束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刷单行为概述
1.1刷单行为界定
1.1.1 刷单行为的定义
刷单行为,亦称炒作信用的行为,是指电子商务平台的店家为了提高单品或店铺较好的网络搜索排名,以吸引更多的顾客,来取得高额利润的一种手段。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情况下,通过给付一些特定的人群以佣金的方法,请这些人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假下单,用具有欺骗性的手段提高店铺的知名度和好评率,进而吸引客户。下面我们将从行为主体、目的、表现和所侵犯的客体权益四个方面来分析该行为的构成要件。
刷单行为的主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刷单主体是指进行刷单行为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店主;广义的主体则有多个类型,例如:实施刷单行为的个人、组织他人进行刷单的第三人、监管力度不够的网店平台以及提供空包裹服务的快递公司。其中组织他人进行刷单的第三人主要是指受网店店主的雇佣,进行刷单信息发布的人,这些人可能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店主,也可能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店主及消费者之外的第三人。众多不同的主体的行为形成刷单行为的整体链条。
网店刷单行为以获得高销售量和“好评率”为直接目标,电子商务平台的店主以“刷单”的方式,来提高销量及好评率以吸引顾客,并按照行业规则支付佣金,来提高真实销量,谋取更高的利润。这种方式对于网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网购消费者选购商品最重要的两项参考标准,一是好评率,二是销售量。同时也是消费者在搜索商品时影响网店搜索排名的要素,因为大多数的消费者会更加青睐排名靠前的商品。所以,刷单行为是快速冲进前三的最有效的方法。维持爆款怎么办,刷单。赚取流量和销量呢,还是刷单。基于这样的现实,网店的经营者会通过虚假刷单来使得自家的商品得到大卖。因此,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电子交易的刷单行为表现在网购的全程,以人为提高的销量及好评率来虚假的提升信誉。由于这些虚假的数据,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考虑到网购的独特性,以及网购取证难等现实问题,消费者维权极为困难。
网店的刷单行为所侵犯的客体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未进行刷单的网店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以及网购的秩序。那些进行刷单的网店经营者,通过刷单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而影响未刷单的网店的销量,这不利于正当经营的网店的发展,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
1.2刷单行为的主要类型
常见的刷单行为有三种,分别是职业差评师、职业好评师和消费者个人套现。
职业差评师。是指接受电子商务平台店主的委托,去同业竞争者的店铺购买商品,在交易完成后给恶意做出商品客观情况的扭曲商品真实情况的评价,即通过捏造商品虚假情况信息的方法,进而诋毁竞争者的服务或商品。因为电子商务平台店铺产品质量的真实性无法考证,消费者是否购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公开的网络交易评价让恶意的诋毁信息迅速传播。一旦同行的竞争者用这样的刷单行为去恶意竞争,将产生极为严重后果。
职业好评师。是指根据网络雇主即经营者的委托,购买委托者的商品或者服务,在网络交易评价系统上做出违背商品客观情况的歪曲评价,即通过捏造和服务或者商品真实情况不一致的虚假信息,达到宣传该委托者商品或者服务的目的。买家是否做出购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卖家的消费者评价,而职业好评师刷单行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做出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不一致的良好评价。这样,消费者所依据的基础将不复存在。
消费者个人套现。消费者个人套现行为和前两种分类的显著区别在于获利的来源不同。消费者个人套现则是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虚构交易量,由此套取平台的交易补贴。消费者个人套现行为,即为套取平台的推销补贴,采取虚构交易的行为获得利益(此处采取的是广义消费者概念,具体还包括平台上的违法商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5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