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旅游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与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产业得到了更多的游客的认可与接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咸阳市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产业资源,近几年生态旅游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咸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目前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针对咸阳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发展基本状态、游客接待量及经济效益水平。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咸阳生态旅游产业进行SWOT分析,发现优势与机会,研究劣势与风险。通过对咸阳典型生态旅游景点进行调研,本文发现咸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景区环境保护不足、交通便利性较差、旅游资源整合效果欠佳及景区服务人员参差不齐等问题。最后,针对咸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本文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建议。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1.1 研究目的 1
1.1.2 研究意义 1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3.1 研究主要内容 4
1.3.2研究方法 4
2咸阳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5
2.1咸阳生态旅游概况 5
2.2 咸阳生态旅游游客接待量分析 5
2.3 咸阳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6
3 咸阳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8
3.1 咸阳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8
3.2 咸阳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劣势 8
3.3 咸阳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9
3.4 咸阳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9
4 咸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0
4.1 生态环境保护不足 10
4.2 交通便利性较差 11
4.3 景区服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11
5 咸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3
5.1 景区与游客协同管理,维护生态环境保护 13
5.2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13
5.3重视旅游景区服务人员选聘与培训 14
6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致谢 18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产业发展对与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倾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生态旅游便是旅游业在这种现代产业发展思维驱动下产生的一种旅游模式,即以资源保护为基础、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为长久目标的旅游产业。咸阳市作为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旅游城市,其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完善,生态旅游景区已经不局限传统的自然旅游,其他传统旅游景区也开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资源,各种自然保护区、半人工景观区域以及生态民生村等景区得到了大力发展。同时,咸阳市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也充分强调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从招商引资到建设布局,以及政策引导均对生态旅游进行了明显的倾向,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咸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在咸阳统计局和咸阳文物旅游局的相关数据显示,当年市内实现产值2340.65亿元,其中,旅游产业产值达到658.84 亿元,成为咸阳市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咸阳旅游业不断在向前发展,众多旅游景点都逐步推向全国,特别是生态旅游模式的发展得到稳步提升。本文研究通过对咸阳市生态旅游景点进行调查研究,对咸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全面发现咸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生态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推动咸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咸阳旅游经济的提升。
1.1.2 研究意义
生态旅游发展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其重点强调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并且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管理等多方面保障了旅游业发展的合理性,最终实现绿色环保,资源合理规划管理,长久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咸阳市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中应当充分全面利用各项资源,全面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本文基于咸阳市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研究,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建议。从现实的角度看,本文研究有助于咸阳市生态旅游景区的完善,对生态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咸阳市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景点进行调查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一手数据支持,同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伴随着生态旅游这一理念的传入而开始实践的。最初对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与生态旅游相关研究的提出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兰州大学的黄样山教授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会议上提出了从教育与科研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的观点,认为应当建立旅游生态学科。到1990年,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国家层面的推动,全社会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加强。由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旅游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生态旅游的概念逐步形成并在学术界得到认可。最为知名的“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在多方共同组织下,于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这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全面研究正式展开。
兰州大学的黄样山教授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会议上提出了从教育与科研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的观点,认为应当建立旅游生态学科。
2010年罗菊春等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分析研究,对生态旅游的开展可行性,生态旅游价值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她提出了生态旅游发展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但积极作用更加明显,负面影响可以规避的基本思想。通过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既可以实现社会消费者对自然景观的追求,放松心境,调节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而且,通过生态旅游的参与,对社会居民提高环境意识,加强全面环保,生态建设提供了思想教育基础。再者,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直接经济收入不仅对社会经济收入增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这些收入又可以直接投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保护效率。对于负面影响,罗菊春认为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变革影响,特别是旅游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问题是可以经过长久发展而实现规避的。
在2015年,暨南大学的张阳教授通过对全国多处生态旅游景区发展进行调研分析,提出近年来生态旅游发展虽然实现了较大的突破,但由于某些认知原因,导致了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和,游客数量与景区承载力不配比等问题,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战略到策略的改革。他进而提出了生态旅游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发展策略建议。从政府的规划管理,到景区的建设发展再到游客的素质提升与旅游行为规范化等方面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生态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43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