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场化进程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场属性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摘 要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而我国目前市场上还只是由部分利率承担着“准基准利率”的角色,基准利率仍处于培育和发展的阶段,作为自推出以来的重点培育对象Shibor的基准性如何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学者们对于基准利率的研究已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成果,而对于Shibor的研究多数为定性分析,实证分析较少,数据的时间跨度也不大。本文从有效的基准利率应具备的基本属性入手,选取自Shibor推出以来8年的每日数据,运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EG-ARCH模型检验等实证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了Shibor的稳定性、市场性和基础性表现良好,基本能够承担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重任,但中长端Shibor的市场性定价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 2
1、主要观点 2
2、其他观点 3
(二)基准利率的选择 3
1、Shibor推出之前 3
2、Shibor推出之后 4
(三)国外相关研究 4
三、研究设计 5
(一)研究对象 5
(二)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5
(三)研究方法 6
1、稳定性检验 6
2、市场性检验 7
3、基础性检验 7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8
(一)稳定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8
1、ADF检验 8
2、EGARCH模型检验 8
(二)市场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9
1、描述分析 9
2、等均值、等方差和相关性检验 10
(三)基础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11
五、研究结论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利率市场化进程Shibor作为我国基准利率的市场属性
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金融111 趙 易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当前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从我国在1996年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已经走过了十九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中,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外币利率也实现了市场化、信贷市场在2013年7月20日起也全面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无疑是中国利率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将来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和大额存单的市场化展开,存贷款利率要想反映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离不开市场基准利率的确立,可以说基准利率对于实现利率市场化是至关重要的。基准利率是以金融市场供求为基础形成的起到基准性作用的利率,反映了无风险或风险最低的投资收益率,也是为其他金融产品提供定价的基准和参照,在整个利率体系起主导作用。有效的基准利率,是政府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参照物,并通过市场手段影响其他利率;另一方面,它反映了资金的供求关系,是各类证券与金融衍生品定价的基础。随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不断创新,选择何种利率作为基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6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hibor),Chibor是以各银行同业拆借实际交易利率的加权平均值计算的,由于Chibor是依据成交记录确定的同业拆借,所以当成交不活跃的时候,若没有成交记录的就无法体现出利率的变化了。2007年,央行构建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正式运行,自成立以来就成为了我国比较关注的基准利率培育对象。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18家银行自主报出的银行拆借利率剔除最高最低各四家银行的报价进行算术平均得到的,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每日对隔夜、一周、两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及一年共8个品种进行报价。Shibor也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大突破,与Shibor相关的产品不断涌现,货币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经过几年的运行与调整,Shibor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地位已经逐步显现,逐渐成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以及衍生产品市场的定价基准。那么,经历了八年多的运行,Shibor能否承担作为基准利率的重任以及作为基准利率是否存在着不足无疑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选取了主要的研究对象,然后根据研究对象构建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框架,选取需要利用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中基于2007年1月到2014年12月的Shibor和货币市场其他几个比较重要的利率的日度数据,以市场性、基础性和稳定性为主要检验对象,借助相关系数、方差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和EGARCH模型等方法来评价Shibor的基准性表现,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评述总结。
二、文献综述
(一)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
国内学者关于良好的基准利率应具备的特性已经有了很多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大多数比较类似的观点总结下来主要是如下几个基本属性。
1.主要观点
(1)市场性。是指基准利率是以金融市场供需为基础形成的,市场化程度高,能真实地反映资金或资本供求关系的利率(戴国强,梁福涛,2006;姚小义,王学坤,2003)。(2)基础性。是指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并起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影响其他货币市场利率并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重要依据(戴国强,梁福涛,2006;姚小义,王学坤,2003)。(3)相关性。基准利率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紧密相关关系,基准利率的变化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资本市场利率,进而影响经济参与者的储蓄、消费、投资等行为(戴国强,梁福涛,2006;温彬,2004;姚小义,王学坤,2003)。(4)系统稳定性。是指在具备较强市场敏感性的同时对短期性因素的抗干扰性较强,波动不应过于频繁剧烈,这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有效影响基准利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戴国强,梁福涛,2006;王志栋,2012)。(5)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各种间接调控手段如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去控制或影响基准利率。(温彬,2004;何梦泽,2013)。
2.其他观点
项卫星和李宏瑾(2014)认为市场代表性和基础性是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核心属性与必要条件,而稳定性、无风险性、期限结构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只是核心属性的进一步延伸。张丽娟(2007)则认为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是市场性、可测性和相对稳定性三个属性,而可控性、相关性、基础性和敏感性可以总结成重要属性或核心属性。周艺嘉(2009)提出,系统稳定性作为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并不是必要的,但波动性、市场性、基础性、可测性与可控性是基准利率必要的基本属性。
综合参考了以上的文献,对于基准利率应具备的属性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大多是有重合的,只是分析的角度不一样。根据基准利率的定义来看,基准利率更强调其在市场上基础性和以其作为其他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标准,另外结合几乎所有学者都比较认同的观点来看,笔者更倾向于市场性和基础性是基准利率的核心属性,可以把市场性和基础性统称为市场属性,市场属性更能体现基础利率在利率市场化下的特征。而相关性与稳定性作为检验基准利率的有效性,测度利率的运行效果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延伸属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58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