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产业集聚的理论综述 1
2.1 产业集聚及现象实例 1
2.2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2
2.3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地理集中指数 3
3 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实证分析 3
3.1 二位数制造业的数据说明 4
3.2 二位数制造业的数据的初步分析 5
3.3 二位数制造业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5
3.4 市场集中度辅助分析 10
4 影响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分析 13
4.1 要素禀赋差异因素 13
4.2 区位因素 14
4.3 政策因素 14
4. 4 其他影响因素 14
5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 15
5.1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15
5.2 鼓励绿色能源企业发展 15
5.3 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15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产业集聚实证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产业集聚水平的科学度量,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韦伯和马歇尔就对产业集聚问题产生了较高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国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都是阐述理论,并且阐述的理论大都是来自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度量却很少。在研究的手段上,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偏少。在研究的方法上,规范分析较多,实证研究偏少。国内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仅仅引进国外的理论比较片面,但到现在按照标准严谨的实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研究方法来研究的并不多。本文在借鉴他人计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制造业具体情况,主要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市场集中度、H指数,对中国二位数制造业部门20个行业2003年—2013年的集聚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意在探索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现况是怎样的、把中国制造业聚集效应作为实证分析,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和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论述都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根据分析出的条件和原因,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创造更好的产业集聚的区域环境,以期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在产业集聚的优势带动下更好地发展。
2 产业集聚的理论综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聚这一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产业集聚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生了很多学派,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聚都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1 产业集聚及现象实例
说到产业集聚现象,马歇尔提出这个概念时已经清晰可见。例如北安普顿的制衣厂和英国的谢菲尔德的刀具制造厂;当时的德国更加惊人,世界上印刷机产业的六大巨雄就聚集在区区方圆 150 英里的区域内[1]。
放眼全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产业集聚现象的存在。提起产业集聚的案例不得不提19世纪初期美国,有乔治亚州的地毯产业群、马萨诸塞州的鞋类产业群以及阿克伦城的橡胶产业群等等,类似情况不胜枚举。现如今美国的产业集聚现象更多,例如人们熟知的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等等[2]。
大家可能对发生在发达国家的产业集聚了解的比较多,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聚情况的研究可能比较少,了解的程度低很多,下面举几个发展中国家产业集聚的例子。如芬兰南部 Latish 和西部 Suppose 的家具制造业集聚,玻利维亚在 Santa Cruz D la Sierra 的汽车配件制造业集聚,秘鲁 Lima 的服装业集聚。加纳的汽车配件制造业集聚,洪都拉斯的金属品制造业集聚,巴西在鞋类制造业集聚,印尼在棕榈糖业集聚等等[3]。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沿海地区现在也有很多产业集聚的现象,特别是在江苏、上海、浙江等省份,例如浙江省形成了三百多个产业集聚区,每个年产都超过亿元 。具体来看,东莞的电子和服装、义务的小商品、中山的灯具,浙江海宁被称为“皮都”,江西省的景德镇是“瓷都”,还有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制品业等等。它们的存在就体现着产业集聚,体现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性。
2.2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产业集聚发达地区的经济更加蓬勃,这引起了企业界、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界的关注。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区域里同一种产业的高度集中,资本要素向着该区域汇集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研究在第十九世纪末产生,马歇尔最先系统地观察研究产业集聚现象,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展开了探索,许多研究派别相继出现。本文选取比较有影响力的两个理论来进行综述——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和韦伯的区位集聚论 。
2.2.1 马歇尔的观点
马歇尔从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现象,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发展的整体规模,与区域内的专业性发展关系密切;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区域内的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运行上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马歇尔把同一类型的企业集中在的某一特定区域称作“产业区”。在这个产业区内聚集了很多类似的中小型企业,把它们单个拿出来看,每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较低,但在这个区域内这些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区内的外部规模经济提高。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企业聚集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三是产业聚集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4]。
2.2.2 韦伯的观点
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他选择了企业微观的区位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集聚取决于集聚的成本和优势。他认为经济聚集就是为了节约成本,但没有考虑到产业集聚现象产生的原因,只是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其模型的目的只是解释为何这样的经济会导致聚集,而不是解释聚集经济本身。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其中聚集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聚集优势,这是初级阶段;而第二阶段则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也是高级聚集阶段[5]。
2.3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地理集中指数
国内有很多学者用基尼系数来测度产业集聚,但一些学者发现基尼系数存在失真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艾丽森和格莱提出新的产业聚集指数γ来确定地理集中程度。为了构造γ指数,艾丽森和格莱首先设计了原始集中指数G,用来测度各个产业的现实集中程度。
食品加工业 C13 0.0501 0.0512 0.062 23.75
食品制造业 C14 0.0468 0.0484 0.061 30.34
医药制造业 C27 0.0501 0.0503 0.0475 -5.19
化学纤维制造业 C28 0.0564 8.24 0.0565 0.18
1 引言 1
2 产业集聚的理论综述 1
2.1 产业集聚及现象实例 1
2.2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2
2.3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地理集中指数 3
3 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实证分析 3
3.1 二位数制造业的数据说明 4
3.2 二位数制造业的数据的初步分析 5
3.3 二位数制造业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5
3.4 市场集中度辅助分析 10
4 影响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分析 13
4.1 要素禀赋差异因素 13
4.2 区位因素 14
4.3 政策因素 14
4. 4 其他影响因素 14
5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 15
5.1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15
5.2 鼓励绿色能源企业发展 15
5.3 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15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产业集聚实证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产业集聚水平的科学度量,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韦伯和马歇尔就对产业集聚问题产生了较高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国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都是阐述理论,并且阐述的理论大都是来自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度量却很少。在研究的手段上,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偏少。在研究的方法上,规范分析较多,实证研究偏少。国内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仅仅引进国外的理论比较片面,但到现在按照标准严谨的实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研究方法来研究的并不多。本文在借鉴他人计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制造业具体情况,主要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市场集中度、H指数,对中国二位数制造业部门20个行业2003年—2013年的集聚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意在探索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现况是怎样的、把中国制造业聚集效应作为实证分析,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和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论述都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根据分析出的条件和原因,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创造更好的产业集聚的区域环境,以期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在产业集聚的优势带动下更好地发展。
2 产业集聚的理论综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聚这一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产业集聚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生了很多学派,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聚都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1 产业集聚及现象实例
说到产业集聚现象,马歇尔提出这个概念时已经清晰可见。例如北安普顿的制衣厂和英国的谢菲尔德的刀具制造厂;当时的德国更加惊人,世界上印刷机产业的六大巨雄就聚集在区区方圆 150 英里的区域内[1]。
放眼全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产业集聚现象的存在。提起产业集聚的案例不得不提19世纪初期美国,有乔治亚州的地毯产业群、马萨诸塞州的鞋类产业群以及阿克伦城的橡胶产业群等等,类似情况不胜枚举。现如今美国的产业集聚现象更多,例如人们熟知的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等等[2]。
大家可能对发生在发达国家的产业集聚了解的比较多,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聚情况的研究可能比较少,了解的程度低很多,下面举几个发展中国家产业集聚的例子。如芬兰南部 Latish 和西部 Suppose 的家具制造业集聚,玻利维亚在 Santa Cruz D la Sierra 的汽车配件制造业集聚,秘鲁 Lima 的服装业集聚。加纳的汽车配件制造业集聚,洪都拉斯的金属品制造业集聚,巴西在鞋类制造业集聚,印尼在棕榈糖业集聚等等[3]。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沿海地区现在也有很多产业集聚的现象,特别是在江苏、上海、浙江等省份,例如浙江省形成了三百多个产业集聚区,每个年产都超过亿元 。具体来看,东莞的电子和服装、义务的小商品、中山的灯具,浙江海宁被称为“皮都”,江西省的景德镇是“瓷都”,还有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制品业等等。它们的存在就体现着产业集聚,体现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性。
2.2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产业集聚发达地区的经济更加蓬勃,这引起了企业界、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界的关注。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区域里同一种产业的高度集中,资本要素向着该区域汇集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研究在第十九世纪末产生,马歇尔最先系统地观察研究产业集聚现象,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展开了探索,许多研究派别相继出现。本文选取比较有影响力的两个理论来进行综述——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和韦伯的区位集聚论 。
2.2.1 马歇尔的观点
马歇尔从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现象,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发展的整体规模,与区域内的专业性发展关系密切;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区域内的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运行上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马歇尔把同一类型的企业集中在的某一特定区域称作“产业区”。在这个产业区内聚集了很多类似的中小型企业,把它们单个拿出来看,每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较低,但在这个区域内这些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区内的外部规模经济提高。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企业聚集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三是产业聚集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4]。
2.2.2 韦伯的观点
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他选择了企业微观的区位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集聚取决于集聚的成本和优势。他认为经济聚集就是为了节约成本,但没有考虑到产业集聚现象产生的原因,只是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其模型的目的只是解释为何这样的经济会导致聚集,而不是解释聚集经济本身。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其中聚集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聚集优势,这是初级阶段;而第二阶段则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也是高级聚集阶段[5]。
2.3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地理集中指数
国内有很多学者用基尼系数来测度产业集聚,但一些学者发现基尼系数存在失真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艾丽森和格莱提出新的产业聚集指数γ来确定地理集中程度。为了构造γ指数,艾丽森和格莱首先设计了原始集中指数G,用来测度各个产业的现实集中程度。
食品加工业 C13 0.0501 0.0512 0.062 23.75
食品制造业 C14 0.0468 0.0484 0.061 30.34
医药制造业 C27 0.0501 0.0503 0.0475 -5.19
化学纤维制造业 C28 0.0564 8.24 0.0565 0.1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