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专业教育与就业的衔接路径探析
摘 要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也大大提高。在我国有591所学校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该专业已经成为当今不可缺少的一个专业。但是根据2015年就业报告,得出该专业成为了“黄牌专业”并且随着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该专业在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特色。本文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为例,通过分析本专业教育现状以及就业情况,从而探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的衔接路径。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1
1.2.1国外研究动态 1
1.2.2国内研究综述 2
1.3 主要研究内容 3
第2章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贸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4
2.1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贸专业的教育目标分析 4
2.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贸专业的教育体系分析 4
第3章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贸专业的就业现状分析 6
3.1就业方向的概况 6
3.1.1就业方向特点 6
3.1.2就业的趋势与预测 6
3.2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问题探讨 7
3.2.1学生就业情商培养关注度不够 7
3.2.3偏理论的教学模式 8
3.2.4就业能力培养错位 8
第4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的衔接路径探讨 9
4.1市场导向课程重构——复合型人才培养 9
4.2教育模式变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0
4.3“一带一路经济带”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输送计划 10
第5章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与国际接轨,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内销,而发展趋势是在国外上市以及跨国经营,从而产生了许多关于外贸的条约和规则。在市场格局的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贸专业在市场与社会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成为了热门专业之一,导致各个学校都大力发展该专业的学生,加大了培养力度。但是,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些年来该专业的就业从对口专业来看并不是很理想,甚至可以说是呈现直线下跌的趋势,根据调查表明,从事国贸的毕业生仅有20%,对口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究竟是何种原因曾经极为吃香的“国”字号专业变成了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对应专业工作的红牌专业,早期的研究大多将此归结于:经融危机冲击,贸易壁垒举措导致的全球贸易数量与频次急速萎缩,日韩、欧美我国主要的海外市场需求减弱,世界经济状况整体趋于冷淡,国内需求量不足、出口量降低、私人投资经济增长缓慢、外贸企业裁员、降薪的举措实施等各项原因的集体、连锁扩散,导致了许多国贸专业的毕业生无法胜任本专业适合的职位。从宏观上说原因有经融危机的冲击,政治等所带来的影响,但大环境下人才的输出还是必要的,而现在的态势表明不是这方面影响导致的。那就从微观看,学校的关注度就要落向培养方式和教育模式。对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技能更为重要。这样涉及到的专业教育与就业路径的衔接就极为重要,如何培养出适合市场的人才就显得那么迫切并且有意义了。
1.2 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作为国际贸易的获利国和推动者,在大学阶段,重点对同类型专业设置了较多完善的课程安排。相比美国,我国在对该专业的课程设计上有以下不同。首先公共课程的学分设置占有全部学分的50%以上,并且更为重视政治的教育,其次是历史、数学、英语、军训等课程的教育,最后才是体育。再者,就是必修课程肯定在大学生涯是主体,选修只是辅助,一个兴趣样的课程。公共课程作为必修,素质拓展少之又少,只有大一大二年纪有。对比美国,在重视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在该方面的培养更注重人文素质的拓展,涉及美国则更为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基础课基础上设置音乐、美术、戏剧、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课程,这些都是中国高等大学教育不曾或极少具备的[1]。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自然科学研究所有涉及,但所占学分与课时均是极其少的。第三,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上, ,美式教育强调课程设置的基础性,以高等数学的课程设置为例,以其难易程度而言,其更讲究一定的务实性。而中国的高等数学设置的难度无疑较大,且学时平均毕美国少了14.2个百分点。经实践证明学生知识侧重某一点却知识面很薄弱,基本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够熟练。
总的来说,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美国更侧为注重务实性,开创了大量这类课程,为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他们多开设一些例如职业和商业搜寻技巧、全球市场中的技术等课程[1]。中国的课程设置偏向于理论,对包括国际营销学、国际商务、国际金融等理论课程更为注重,其差异具体表现在:(1)美国的课程设置更为细化,仅国际物流课程,中国仅开设一门,而美国则细化到了物流管理和运输管理两个方面[1]。(2)美国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较少,更到精力放到自己更兴趣的课程,更加贴近现实。可以其侧重于把学生往专才方面培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择业面狭窄情况的发生。(3)在市场格局中,美国的专业课更注重与国际接轨。课程设置多以全球范围内的贸易、金融、文化、管理为主,而我国在课程设置上多以国情出发,而中国在“国际”教育这一方面所设置课程较少,对具体的国际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认识不足。(4)美国在市场中更为关注区域经济和环境的融合,也可说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注重金融生态与政治走向的衔接,实用性与方向性较强。而中国的区域研究主要是政治放在第一位,对全球格局认识不足。另外最为明显的一个表征是,美国的大部分高等学校会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时间内让学生更多的学习包含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课程,而中国的普遍情况是,大学生的学习时光只有三年,在第四年,学校会将大量精力着重布局在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方面。
1.2.2国内研究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和就业两者联系到一块,那就是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就是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能否结合到一块。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按市场需求的实际变化,学术界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路径的衔接,大致围绕以下三条主线进行。
第一条主线探讨现有教学模式在经济结构变革中在就业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如黄身发、银丹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实践教育体系分析》一文中所提到的,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到应用型,只是有其名而未其实。关键在于只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增加,而不是转变。过分的要求理论知识点的精确,实践力却一直原地踏步,从而让学生演变到学这个专业,没有专一到实物。毕业之后也就无法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实际上专业教育已经与社会市场经济脱轨,学校对于本专业的指导课程太少,学生对就业无法做到规划,容易让学生陷入迷茫。
第二条主线是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模式对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展开,首先是创新性课程的建设和优化,加之对当今社会的具体需求来进行调整教育模式。就现在出名的淘宝学校。不是先教育后实践,而是调研后教育。依据社会就业形势制定课程的导向。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1
1.2.1国外研究动态 1
1.2.2国内研究综述 2
1.3 主要研究内容 3
第2章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贸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4
2.1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贸专业的教育目标分析 4
2.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贸专业的教育体系分析 4
第3章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贸专业的就业现状分析 6
3.1就业方向的概况 6
3.1.1就业方向特点 6
3.1.2就业的趋势与预测 6
3.2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问题探讨 7
3.2.1学生就业情商培养关注度不够 7
3.2.3偏理论的教学模式 8
3.2.4就业能力培养错位 8
第4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的衔接路径探讨 9
4.1市场导向课程重构——复合型人才培养 9
4.2教育模式变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0
4.3“一带一路经济带”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输送计划 10
第5章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与国际接轨,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内销,而发展趋势是在国外上市以及跨国经营,从而产生了许多关于外贸的条约和规则。在市场格局的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贸专业在市场与社会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成为了热门专业之一,导致各个学校都大力发展该专业的学生,加大了培养力度。但是,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些年来该专业的就业从对口专业来看并不是很理想,甚至可以说是呈现直线下跌的趋势,根据调查表明,从事国贸的毕业生仅有20%,对口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究竟是何种原因曾经极为吃香的“国”字号专业变成了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对应专业工作的红牌专业,早期的研究大多将此归结于:经融危机冲击,贸易壁垒举措导致的全球贸易数量与频次急速萎缩,日韩、欧美我国主要的海外市场需求减弱,世界经济状况整体趋于冷淡,国内需求量不足、出口量降低、私人投资经济增长缓慢、外贸企业裁员、降薪的举措实施等各项原因的集体、连锁扩散,导致了许多国贸专业的毕业生无法胜任本专业适合的职位。从宏观上说原因有经融危机的冲击,政治等所带来的影响,但大环境下人才的输出还是必要的,而现在的态势表明不是这方面影响导致的。那就从微观看,学校的关注度就要落向培养方式和教育模式。对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技能更为重要。这样涉及到的专业教育与就业路径的衔接就极为重要,如何培养出适合市场的人才就显得那么迫切并且有意义了。
1.2 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作为国际贸易的获利国和推动者,在大学阶段,重点对同类型专业设置了较多完善的课程安排。相比美国,我国在对该专业的课程设计上有以下不同。首先公共课程的学分设置占有全部学分的50%以上,并且更为重视政治的教育,其次是历史、数学、英语、军训等课程的教育,最后才是体育。再者,就是必修课程肯定在大学生涯是主体,选修只是辅助,一个兴趣样的课程。公共课程作为必修,素质拓展少之又少,只有大一大二年纪有。对比美国,在重视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在该方面的培养更注重人文素质的拓展,涉及美国则更为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基础课基础上设置音乐、美术、戏剧、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课程,这些都是中国高等大学教育不曾或极少具备的[1]。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自然科学研究所有涉及,但所占学分与课时均是极其少的。第三,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上, ,美式教育强调课程设置的基础性,以高等数学的课程设置为例,以其难易程度而言,其更讲究一定的务实性。而中国的高等数学设置的难度无疑较大,且学时平均毕美国少了14.2个百分点。经实践证明学生知识侧重某一点却知识面很薄弱,基本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够熟练。
总的来说,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美国更侧为注重务实性,开创了大量这类课程,为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他们多开设一些例如职业和商业搜寻技巧、全球市场中的技术等课程[1]。中国的课程设置偏向于理论,对包括国际营销学、国际商务、国际金融等理论课程更为注重,其差异具体表现在:(1)美国的课程设置更为细化,仅国际物流课程,中国仅开设一门,而美国则细化到了物流管理和运输管理两个方面[1]。(2)美国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较少,更到精力放到自己更兴趣的课程,更加贴近现实。可以其侧重于把学生往专才方面培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择业面狭窄情况的发生。(3)在市场格局中,美国的专业课更注重与国际接轨。课程设置多以全球范围内的贸易、金融、文化、管理为主,而我国在课程设置上多以国情出发,而中国在“国际”教育这一方面所设置课程较少,对具体的国际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认识不足。(4)美国在市场中更为关注区域经济和环境的融合,也可说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注重金融生态与政治走向的衔接,实用性与方向性较强。而中国的区域研究主要是政治放在第一位,对全球格局认识不足。另外最为明显的一个表征是,美国的大部分高等学校会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时间内让学生更多的学习包含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课程,而中国的普遍情况是,大学生的学习时光只有三年,在第四年,学校会将大量精力着重布局在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方面。
1.2.2国内研究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和就业两者联系到一块,那就是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就是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能否结合到一块。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按市场需求的实际变化,学术界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路径的衔接,大致围绕以下三条主线进行。
第一条主线探讨现有教学模式在经济结构变革中在就业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如黄身发、银丹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实践教育体系分析》一文中所提到的,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到应用型,只是有其名而未其实。关键在于只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增加,而不是转变。过分的要求理论知识点的精确,实践力却一直原地踏步,从而让学生演变到学这个专业,没有专一到实物。毕业之后也就无法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实际上专业教育已经与社会市场经济脱轨,学校对于本专业的指导课程太少,学生对就业无法做到规划,容易让学生陷入迷茫。
第二条主线是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模式对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展开,首先是创新性课程的建设和优化,加之对当今社会的具体需求来进行调整教育模式。就现在出名的淘宝学校。不是先教育后实践,而是调研后教育。依据社会就业形势制定课程的导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