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借贷中贷款人的羊群行为研究以拍拍贷为例
随着我国民间借贷日趋活跃,P2P网络借贷逐渐发展,其中的风险也开始暴露。对P2P网络借贷中贷款人的羊群行为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所有变量分为四类,其中包括10个独立自变量,然后根据“拍拍贷”当前借款项目的998个不同借款人的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当前投标次数对获得后续投标可能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投标次数能够对获得后续投标的可能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证明P2P网络借贷中存在羊群行为。因此,需要完善征信体系,降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息不对称性,避免羊群行为的盲目性给网络借贷平台资金安全带来的危害。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2
(一)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
1.羊群行为的概念 2
2.羊群行为的相关理论 2
(1)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论的羊群行为 2
(2)基于声誉的羊群行为 3
3.伪羊群行为 3
(二)P2P借贷中羊群行为的相关研究 4
(三)羊群行为的估计方法介绍 4
三、研究设计 5
(一)验证方法的选择 5
(二)变量的选择 5
(三)模型的构建 5
(四)数据的描述与统计 6
四、实证分析与研究 8
(一)模型的检验 8
1.有效性检验 8
2.多重共线性检验 8
(二)实证结果分析及解释 9
(三)稳健性检验 10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1
(一)对投资者的建议 11
(二)对政府及平台的建议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P2P网络借贷中贷款人的羊群行为研究
——以“拍拍贷”为例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民间借贷的新形式,P2P网络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贷也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借贷形式能够有效改善民间借贷资金匮乏的问题。由于小微企业主、大学生、工薪阶层等很难从金融中介机构获得足额贷款,因此这种借贷方式受到了以上人群的欢迎。
然而,鉴于互联网有着高度隐蔽性和跨空间等特征,在网络借贷中,贷款人很难真正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的真实信用状况,就会存在违约风险,贷款人的资金安全难以得到保证,甚至出现了借款人携款潜逃事件,尤其是作为P2P行业领军者之一红岭创投的亿元坏账事件致使公众开始关注P2P网贷的资金安全问题。银监会最新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持续推进网络借贷平台(P2P)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做好校园网贷、“现金贷”业务的清理整顿工作。
面对银监会要求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大规模整顿的情况,探究资金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其必要性。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羊群效应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由于P2P网络借贷中贷款人无法完全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那么贷款人很有可能参考其他人的行动来推测其掌握的信息,由此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羊群行为就有了理论上存在的可能,而羊群行为的盲目性也许正是导致资金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从现实层面上来说,研究P2P网络借贷中贷款人的羊群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目前,因为国内外学者大多热衷于研究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历程、运作方式以及监管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研究P2P网络借贷中羊群行为的文献很少,并且国内外的这些文献多数都是对P2P网络借贷的定性研究,鲜有学者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进行探究。本文将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利用拍拍网贷平台的998条数据,对P2P借贷中贷款人是否存在羊群行为进行实证检验,为投资者、P2P平台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一)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1.羊群行为的概念
羊群行为是指人们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减少成本,参考大多数人的决策而采取跟其他人相同的行动。在金融市场上,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有限理性行为。 当市场上存在不完全信息时,个体投资者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影响,于是便倾向于模仿他人进行决策。另一种情况是,某投资者对其他投资者掌握的信息过度相信,而不考虑自己掌握的有用信息作出决策。
最早提出羊群效应的是凯恩斯(1934),他在“选美理论”中提出,金融投资好比选美,如果猜中冠军的人可以获得大奖,那么人们就会猜测大多数人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想法,于是每个人都尽量猜测别人可能的选择,并模仿这种选择,此时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变得不再重要,从而产生了羊群行为。
关于羊群行为的理论
(1)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论的羊群行为
Fama(1970)提出,价格能反映完全有效市场中的全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只需要依据价格就能做出最优决策。但是,大量文献证实资本市场中存在着广泛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不完全信息,这样一来,某些投资者就可能掌握着其他投资者所不了解的私人信息。因此,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投资者就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做出跟随他人投资的决策行为。
曾江洪等(2014)认为,在P2P借贷中,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导致低质量的借款者刻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为了提高借款成功率故意调低借款利率;而因为高质量借款者很难与其他低质量借款者有明确的区分,高质量借款者必须支付与其信用等级不相匹配的借款利息。因此,贷款者只能采纳跟随群体进行决策的方法作为最佳策略。
基于声誉的羊群行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2
(一)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
1.羊群行为的概念 2
2.羊群行为的相关理论 2
(1)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论的羊群行为 2
(2)基于声誉的羊群行为 3
3.伪羊群行为 3
(二)P2P借贷中羊群行为的相关研究 4
(三)羊群行为的估计方法介绍 4
三、研究设计 5
(一)验证方法的选择 5
(二)变量的选择 5
(三)模型的构建 5
(四)数据的描述与统计 6
四、实证分析与研究 8
(一)模型的检验 8
1.有效性检验 8
2.多重共线性检验 8
(二)实证结果分析及解释 9
(三)稳健性检验 10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1
(一)对投资者的建议 11
(二)对政府及平台的建议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P2P网络借贷中贷款人的羊群行为研究
——以“拍拍贷”为例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民间借贷的新形式,P2P网络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贷也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借贷形式能够有效改善民间借贷资金匮乏的问题。由于小微企业主、大学生、工薪阶层等很难从金融中介机构获得足额贷款,因此这种借贷方式受到了以上人群的欢迎。
然而,鉴于互联网有着高度隐蔽性和跨空间等特征,在网络借贷中,贷款人很难真正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的真实信用状况,就会存在违约风险,贷款人的资金安全难以得到保证,甚至出现了借款人携款潜逃事件,尤其是作为P2P行业领军者之一红岭创投的亿元坏账事件致使公众开始关注P2P网贷的资金安全问题。银监会最新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持续推进网络借贷平台(P2P)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做好校园网贷、“现金贷”业务的清理整顿工作。
面对银监会要求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大规模整顿的情况,探究资金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其必要性。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羊群效应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由于P2P网络借贷中贷款人无法完全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那么贷款人很有可能参考其他人的行动来推测其掌握的信息,由此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羊群行为就有了理论上存在的可能,而羊群行为的盲目性也许正是导致资金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从现实层面上来说,研究P2P网络借贷中贷款人的羊群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目前,因为国内外学者大多热衷于研究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历程、运作方式以及监管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研究P2P网络借贷中羊群行为的文献很少,并且国内外的这些文献多数都是对P2P网络借贷的定性研究,鲜有学者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进行探究。本文将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利用拍拍网贷平台的998条数据,对P2P借贷中贷款人是否存在羊群行为进行实证检验,为投资者、P2P平台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一)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1.羊群行为的概念
羊群行为是指人们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减少成本,参考大多数人的决策而采取跟其他人相同的行动。在金融市场上,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有限理性行为。 当市场上存在不完全信息时,个体投资者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影响,于是便倾向于模仿他人进行决策。另一种情况是,某投资者对其他投资者掌握的信息过度相信,而不考虑自己掌握的有用信息作出决策。
最早提出羊群效应的是凯恩斯(1934),他在“选美理论”中提出,金融投资好比选美,如果猜中冠军的人可以获得大奖,那么人们就会猜测大多数人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想法,于是每个人都尽量猜测别人可能的选择,并模仿这种选择,此时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变得不再重要,从而产生了羊群行为。
关于羊群行为的理论
(1)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论的羊群行为
Fama(1970)提出,价格能反映完全有效市场中的全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只需要依据价格就能做出最优决策。但是,大量文献证实资本市场中存在着广泛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不完全信息,这样一来,某些投资者就可能掌握着其他投资者所不了解的私人信息。因此,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投资者就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做出跟随他人投资的决策行为。
曾江洪等(2014)认为,在P2P借贷中,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导致低质量的借款者刻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为了提高借款成功率故意调低借款利率;而因为高质量借款者很难与其他低质量借款者有明确的区分,高质量借款者必须支付与其信用等级不相匹配的借款利息。因此,贷款者只能采纳跟随群体进行决策的方法作为最佳策略。
基于声誉的羊群行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