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解放,市场经济保持蓬勃的发展态势,小微企业迎来发展的春天,生产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活跃市场等方面都担当着重要角色。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指导下,新常态经济要求转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逐渐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小微企业----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面临着众多问题,例如转型升级、集约经营的挑战等。小微企业融资也不得不面临更多新问题、新情况。
目录
1.绪论 5
1.1选题目的和意义 6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7
1.2.1国内研究现状 7
1.2.2国外研究现状 9
1.3研究方法 11
2.重庆市小微企业发展与融资现状 11
2.1 重庆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11
2.2重庆市小微企业融资情况 12
3. 制约重庆市小微企业融资分析 13
3.1融资渠道窄 13
3.2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14
3.3融资成本高 14
3.4小微企业自身问题 15
4.解决重庆市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建议 16
4.1建立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创新贷款形式和产品 16
4.2完善信息收集体系和授信体系 17
4.3加大政策工具和直接融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17
4.4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实力 17
5.结束语 18
参考文献 19
1.绪论
1.1选题目的和意义
当前,新常态经济要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此阶段内,小微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刻不容缓。小微企业拥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如个体工商户和微型企业等等。21世纪以来,国家统计局和发改委联合颁布新的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确定统一规范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根据注册资本、经营利润、员工规模、资本总额、营业收入等,将企业划分为中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等,下表详细介绍小微企业的分类标准。
据国家数据网统计显示,中小企业中90%属于小微企业。中国企业数量中现有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000多万家属于中小企业。 他们发展壮大贡献了全国60%的GDP。同时,在税收方面,他们贡献了约50%,并且加剧人口流动,使80%的城乡待就业人口就业得到了安置。出口贡献率约70%以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称, 截至2017年,我国拥有近7500万家小微企业,近840万家小微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难以获得充足的经营发展资金,而剩下的88%拿到的贷款也不是都能覆盖资金缺口。不论是在经济新常态还是旧常态,融资难依然是制约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块绊脚石。民间资本十分紧缺,但是国家经济发展主体却在民间。近年来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央行调整贷款利率等,进一步增加小微企业的贷款难度,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解决亦或者得到缓解,能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首先,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1%的中国企业不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覆盖面积较广,所有行业领域都有大量的小微企业,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小微企业在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就业率中发挥重要作用。小微企业认证流程较少,创建周期较短,市场准入难度较小,能够解决社会就业难题。最后,小微企业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除了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外,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小微企业数量逐渐增加。民营经济保持蓬勃的发展态势,小微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融资方式单一、经营发展规模较小、内部积累资金有限,难以促进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模式,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社会热点课题之一。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陈晓红等人(2000)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中小企业融资课题的研究者们,主编的《中小企业融资》详细介绍和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分析对比它和国外理论研究成果后,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等角度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参考和借鉴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题。林毅夫等人(2001)分析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时,认为企业的内部积累资金较少,外部融资能够提供充足的经营发展资金,只有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才能提高企业融资的成功率。谢朝斌等人(2002)分析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政府财政支持等方面,探讨论述融资现象。张维迎指出,国内市场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企业经营发展特点、行业特征等,都是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21世纪初,国家发改委分析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时,指出从资金来源解决融资难题,银行不信任小微企业,不愿意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要合理分配社会资金,减少歧视现象,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曹风岐(2001)分析探讨社会信用担保体系时,认为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和企业资信评价制度,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徐洪水(2001)分析研究企业信贷问题时,指出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双方形成长期博弈关系,认为,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不是一次性的,实际是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建立科学完善的抵押担保体系,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才能维护银行资产安全,降低信贷交易成本,实现互利共赢;信贷交易成本较高,现有的法律法规存在空白区,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无法获得充足的经营发展资金。张圣等人(2002)分析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时,从内生障碍角度开展相关研究,认为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较低,没有确定产权界限,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较高,难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中小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较低,社会信用等级较低,经营风险和融资风险较大,难以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资金,无法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而且,很多内在因素也会影响企业融资,如企业所处行业特性和自身经营特点;采用粗放管理模式,难以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贷款规模较大,银行账户较多;缺少交易合同审核交易情况,无法审查资金使用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率;投资项目的实践性较差等。何德旭等从信贷融资角度分析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缺陷,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缺陷包括,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较少,抵押费用较高、流程繁琐,不符合贷银行的贷款抵押条件,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会刻意隐瞒不良信息,加剧信息不对称现象;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市场信用等级较低,银行评价结果较差;中小企业并不重视内部资金积累,尚未建立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5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