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农时延误损失及其成因分析里下河平原地区5县20村调查数据

本文探讨了水稻病虫草害防治的“农时”延误程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从农户兼业、劳均经营规模、本地代防代治服务提供者数量等三个角度来解释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农时”延误的成因。基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5县20村的调查数据,构建多元选择模型,发现在水稻病虫草害的治理和预防环节,延误程度越高水稻的产量越低;构建Probit模型,分别对水稻病虫草害的预防环节和治理环节进行了“农时”延误与否和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的病虫草害预防环节和治理环节的延误都将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主要农业决策者的居住地点对水稻病虫害的预防环节影响显著为正,但在治理环节影响不显著;劳均经营规模在水稻病虫草害的预防环节影响显著为负,在治理环节影响显著为正;而本地代防代治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对水稻病虫草害的预防环节和治理环节影响均显著为负。此外,本文从主要农业决策者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两方面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为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提供相关政策干预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一、引言 2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3
2.1相关概念界定 3
2.1.1病虫草害防治环节“农时”延误定义 3
2.1.2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农时”延误程度定义 3
2.2理论框架 3
2.2.1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农时”延误程度与水稻产量 3
2.2.2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农时”延误成因分析 3
三、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4
3.1数据来源 4
3.2模型构建与指标说明 4
四、数据描述性分析 6
五、实证分析 7
5.1 “农时”延误程度与水稻产量 7
5.2 “农时”延误成因分析 8
5.2.1 模型回归结果 8
5.2.2 样本异质性分析 10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4
6.1 结论 14
6.2 政策建议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目录
表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变量定义情况表1 5
表2 变量定义情况表2 6
表3 数据描述表 6
表4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7
表5 Probit模型回归结果 8
表6 年龄分组回归结果 11
表7 受教育程度分组回归结果 12
表8 年龄分组回归结果(非农就业时间) 12
表9 受教育程度分组回归结果(非农就业时间) 13
水稻病虫害防治“农时”延误损失及其成因分析——基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5县20村调查数据
引言
引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确保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强度的农药投入对于防治病虫草害、稳定农产品供给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农药的大量施用又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比如污染自然环境、危害其他生物生存、农药残留降低食品的安全性等(蔡荣,2010)。因此农户合理施用农药对于农业的健康生产是十分重要的,但农户施用农药的选择又受到信 水平、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已有的研究发现:农民的农药施用决策是在权衡经济、健康、环境、市场风险和物理因素等基础上做出的理性决策(GaltRE,2007)。所以,深入研究农户施用农药的时机选择及其带来的影响,不仅是中国农药政策和农业政策适宜调整的基础,也是引导农民合理施用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面源污染的迫切需求(蔡书凯,李靖2011)。
已有的关于病虫草害防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药投入行为,影响农药投入的因素有决策者个人特征(李红梅等,2007;吴林海等,2011;童霞等,2014),风险态度(米建伟,2012;黄季焜,2008;Liu E M. et al,2013),政府政策与集约化土地利用(王常伟,顾海英,2013;Riwthong S.et al,2015;Templeton D J.、Jamora N.,2010)。少量研究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参加社会化统防统治体系的作用(董程成,2012;应瑞瑶,徐斌,214)。鲜有人研究病虫草害防治中施药时机的选择,但农业生产又有别于一般的工业生产,具有十分鲜明的季节性。
钟甫宁(2011)在《农业经济学》一书中提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地点,不仅农业生产的类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任何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在一年时间内都有其合理的时间范围。尤其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倘若不能在病虫草害爆发初期及时施用农药,将给农作物产量带来损失。纪月清等(2015)提出兼职型非农就业——例如完成种植环节后就外出打工了,这降低农业劳动时间的灵活性,致使农户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的病虫害。但没有观测农户施药时机的选择。
回顾已有的文献,鲜有文章研究病虫草害防治的时间选择,但农户兼业、劳均经营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因素均有可能造成相关防治在“农时”上的延误,本文关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防治的“农时”延误的成因的讨论,一方面可以弥补鲜有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为减少水稻产量损失、降低农药污染、发展社会化统防统治、代防代治服务体系等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和可行性建议。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病虫草害防治环节“农时”延误定义
由于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最佳节点是在发现后的三天之内进行,本研究通过讨论将水稻病虫草害防治环节延误定义为两种情况:若村通知打药,自通知之日起,超过3天再施药视为延误;若村里不通知打药,农户自评施药不及时视为延误。且若有一次延误视为在病虫草害防治环节出现延误。
2.1.2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农时”延误程度定义
本文关于水稻病虫草害治理环节和预防环节的“农时”延误程度的定义为:延误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为0,视为没有延误,比例大于0小于30%的视为偶尔延误,比例大于30%的视为经常延误;没有延误记为为0,偶尔延误记为1,经常延误记为2。
2.2理论框架
2.2.1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农时”延误程度与水稻产量
农产品的生产在一年时间内都有其合理的时间范围。尤其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倘若不能在病虫草害爆发初期及时施用农药,将给农作物产量带来损失。
因此,农产品的产量除了受农业投入要素的影响之外,还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时机的选择——即本文中病虫草害防治“农时”延误的程度密切相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0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