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和东盟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的基本过程,及签订的一系列协议.接着重点总结了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并且对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在前文研究基础上,归纳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研究背景 1
2. 研究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2
1.自贸区建立的相关理论研究 2
2.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2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3
1.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的基本过程 4
2.自贸区框架下关于农产品贸易的基本内容 4
(二)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5
1.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增加 5
2.中国持续逆差 5
3.市场结构集中 6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7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积极影响 7
1.扩大农产品出口 7
2.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 8
3.减少了金融危机对自贸区下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8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 9
1.我国农业总体上面临严峻挑战 9
2.对我国某些地区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9
3.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物流体系相对落后 9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0
(一) 研究结论 10
(二) 政策建议 10
1. 加强自贸区框架下的经贸合作 10
2. 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中国东盟自由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引言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球自由贸易发展阻碍重重,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为了改变这种贸易发展趋势以及更为重要的是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获得更加积极的地位,努力提高自贸区建设程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另外,为了克服世界范围内经济合作引起的不良影响以及面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进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成立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启动了双方贸易经济合作的全新历程。
回顾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回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02年至2010年为自贸区建设的第一阶段,启动并大幅下调关税。在这一阶段中,自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对东盟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2011年至2015年为自贸区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即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东盟国家中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四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也实现零关税,并且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和投资领域实现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在这一时间段内,为了提高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中国与东盟双方对自贸区框架下的协定进行了多轮谈判,对原有的协定进行完善和扩展。2016年之后是自贸区建设的第三个阶段,也是自贸区逐渐巩固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服务与投资市场应开展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合作,增加贸易自由化。
历经十年的探索,中国东盟自贸区也于2010年1月1日落成投入实施。CAFTA内国土面积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其成员国个数达11个,是当今世界人口数量上排名第一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意味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已然达到了历史上一个全新的高度,也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政治合作增添了新的动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稳定性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研究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工作的重点,各项农业扶持政策的颁布实施使农业得到迅猛的发展。2000年伊始,中国的农业发展更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业部门生产已经达到了10%的增长率。农业部门都在双方经济体内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其中的技术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农业国家和中国一样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消费习惯差不多。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东盟地处不同的温度带,自然资源差异性较大,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些因素的存在是双边农产品存在消费互补和互利的原因所在。但正是基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才给双方农产品贸易奠定了强大的合作基础。基于这些,双方都认为农业部门是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最先在此范畴内展开了广泛合作。由此可见,双边国家在农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经济合作潜力,扩大和深入农业部门产品贸易合作应该是双方一致达成的共识。
虽然差异性和互补性广泛存在于双方的农产品合作当中,但在一部分产品类别之下,则存在明显的劣势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粗放的发展方式,一些农产品品质不高,仅仅停留在未加工产品。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农产品市场规范性不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不畅通等都是我国在与东盟国家之间进行农产品贸易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逐步发展壮大,双方在农业部门的进口总额稳步提高,出口则不然。和我国其他贸易部门类似,产生了严重的贸易赤字。由此可见,在双边农产品贸易过程中,我国应从农产品本身出发,推动农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并且依据比较优势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我国不断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减少逆差。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自贸区建立的相关理论研究
米德(Meade)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中提到瓦伊纳的贸易创造和扩张效应对同盟内部不同效率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当高效率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后,其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入市场时,贸易量会大增。他认为这种由市场扩大所引发的贸易量的增加属于贸易扩大效应。国际计量经济学家威利(Whalley)对在进行区域经济贸易中,小国会对大国进行单方面的支付的原因是签订自贸区协定的目的对于各个国家来说都不尽相同。对于小国来说他们是基于通过签订某种贸易协定从而获取进入大国市场的权利这一目的来签订自贸区协定。对于小国来说,如果不进行单方面额外支付是不可能进入大国市场。陈军亚(2008)在其文章中写到最早对自由贸易区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罗布森,他在其著作中提到和关税同盟比较看来,首先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有权利决定本国的关税税率;其次贸易区内进行贸易往来的产品必须是全部或主要部分产于贸易区内的。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29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