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对反倾销发展趋势的策略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反倾销的概述 1
3 反倾销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1
3.1 反倾销形成的原因 1
3.2 反倾销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2
4 国际反倾销的发展趋势 4
4.1 反倾销措施成为主要的贸易壁垒之一 4
4.2 反倾销行为透明化、法制化、规范化 5
4.3 反倾销诉讼复杂化、风险化 5
4.4 数量倾销取代传统的价格倾销,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新形式 5
4.5 反倾销应诉成为自主维权的新方式 6
5 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发展趋势 6
5.1 反倾销数量变化趋势 6
5.2 WTO主要成员对中国反倾销的调查及实施情况 7
5.3 中国遭遇反倾销的主要产业类别 9
5.4 反倾销的手段有新变化,多种手段结合实施 10
5.5 反倾销应诉状况不断发生新变化 10
6 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策略探讨 11
6.1 加大政府交涉力度 11
6.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12
6.3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企业应对能力 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图1 1995-2013年中国遭遇反倾销数量变化趋势 7
图2 1995-2008年对中国反倾销前十大国家 8
图3 2000-2009年对中国遭受反倾销较多的产业类别 9
1 引言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虽然部分国家逐步对中国取消了高关税壁垒,但是他们却不停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反倾销手段来限制中国产品,使我国成为该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国。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随后,各国对华反倾销案件逐年增多,最近几年尤为突出。在上世纪70年代,国外对华反倾销起诉案件数量只有2起;80年代平均每年有6.4起;然而到了90年代竟然高达年均30.7起。进入了21世纪,各国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数迅速上升,涉及到过我国的五矿、化工、纺织、机电等4000多种商品。这些案件不但深刻而又直接地影响了我国商品的出口和经济的状况,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对于应对日益剧增的国际贸易之间的摩擦,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反倾销的概述
反倾销是针对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所谓倾销,是指一项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在正常贸易中出口国供其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由于倾销本身是一种价格歧视,它破坏了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来自别国的倾销行为均采取了坚决反对和禁止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反倾销[14]。
一个国家政府并不能的随意实施反倾销,构成反倾销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倾销、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当上述三个要素都被确定成立时,进口国才可以向出口国实施反倾销。其中,对倾销产品在正常关税的基础上附加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是反倾销最主要的形式。
3 反倾销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3.1 反倾销形成的原因
3.1.1 企业出口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企业出口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国的出口产品偏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轻工业、纺织业以及农副产品等,这些产品的附加值并不高,而且从国际市场角度分析,这些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呈现过度竞争的趋势;(2)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得出,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太过集中了。北美和西欧占据了我国的出口产品市场约75%的巨大份额。而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国产品在进入另一国市场占20%以上份额,就很容易遭受该国的反倾销举措。因此,我国出口市场太过集中就势必会增加欧美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的增加。另一方面,我国众多进出口企业所遵循的出口秩序尚不够规范。通常而言,我国外贸企业所出口的产品批量庞大、价格低廉,且大多数外贸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打算,急于把大批量产品抛向国际市场,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批量价格低廉的产品迅速涌入新的国外市场,对于这些企业的冲动行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管理和协调力度不够,这就造成在出口价格很低的基础上,各个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市场而再次竞相压价形成恶性价格竞争,扰乱了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最终致使各国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立案不断增多。最后,企业营销策略不当。我国外贸企业大多都不能对国际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以及总体把握,大多企业都近希望着依靠低价战略来进入国际市场[1]。
3.1.2 不应诉或应诉不力纵容反倾销
反倾销是实质上就是一个法律问题,是世贸组织所赋予的一项合法权利。面对这些反倾销调查,我国多数企业因为不懂反倾销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高额的律师费用望而却步,对受到反倾销调查的市场也不够重视,想通过其他企业的应诉来确保自身的出口市场等种种原因而不应诉,或应诉不力,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样的结果只会致使高比例倾销案成立的裁定,从另一角度来看,反而纵容了这些国家利用反倾销措施对我国贸易限制。
3.1.3 缺乏国际营销经验
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开始真正接触国际市场的时间并不长,对国际市场及其特点的了解不充分,对国际贸易惯例及WTO规则也不了解,所以很少有企业会从国际营销的视角来审视和把握自己出口的产品和目标市场。许多企业生产和出口同类产品,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压低价格成为他们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这种低价竞销导致了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极易招致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9]。
3.2 反倾销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3.2.1 直接经济损失
国外对华反倾销给我国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大程度的打击了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使我国出口企业蒙受大额经济损失,直接减少了企业出口量,从而也影啊了我国出口创汇收入的增加。
一方面,由于对华反倾销调查的产品大多数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优势产品,而一些出口数量较大,增长速度较快,相应的创汇率比较高的产品也更容易招致反倾销调查,因此大量反倾销案件对这些企业的影响是巨大而直接的。另一方面,欧美国家和地区既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是对华反倾销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他们频繁的对华反倾销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创汇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各次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金额已达100亿美元以上。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案件的败诉使我部分主要出口产品市场进一步萎缩,相应产业外汇效益下滑,许多企业面临停产,工人下岗失业。
3.2.2 挤压出口市场
国外对华反倾销一方面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受到严重阻碍,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因为某种产品一旦被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而正式立案,旷日持久的调查与诉讼过程将日益增多,导致其他进口商也起疑,不敢大量订货。如果初裁构成倾销,进口商在提取货物时,要向海关预交一笔相当于倾销幅度的保证金。而如果最终裁决构成倾销或进口国相关产业构成的损害,进口商就要交纳高额反倾销税。这样一来就会增加进口商经营成本,降低盈利,为了避免经营风险,进口商就会从立案调查之日起逐渐减少订货直至放弃进口,最终转移贸易伙伴至第三国。一般情况下,现在一起反倾销案件从立案到最终做出裁决往往要超过1年,而根据WTO基本原则和各国反倾销法的一般原则,一旦某种产品被裁定为倾销,那么除非有特殊情况,其裁决效力将至少持续5年,而且之后通过复审还可继续延长效力。因此我国很多出口产品在被征收了高额的反倾销税后,出口市场份额急剧缩销,甚至被迫退出原来的出口市场。
1 引言 1
2 反倾销的概述 1
3 反倾销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1
3.1 反倾销形成的原因 1
3.2 反倾销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2
4 国际反倾销的发展趋势 4
4.1 反倾销措施成为主要的贸易壁垒之一 4
4.2 反倾销行为透明化、法制化、规范化 5
4.3 反倾销诉讼复杂化、风险化 5
4.4 数量倾销取代传统的价格倾销,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新形式 5
4.5 反倾销应诉成为自主维权的新方式 6
5 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发展趋势 6
5.1 反倾销数量变化趋势 6
5.2 WTO主要成员对中国反倾销的调查及实施情况 7
5.3 中国遭遇反倾销的主要产业类别 9
5.4 反倾销的手段有新变化,多种手段结合实施 10
5.5 反倾销应诉状况不断发生新变化 10
6 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策略探讨 11
6.1 加大政府交涉力度 11
6.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12
6.3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企业应对能力 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图1 1995-2013年中国遭遇反倾销数量变化趋势 7
图2 1995-2008年对中国反倾销前十大国家 8
图3 2000-2009年对中国遭受反倾销较多的产业类别 9
1 引言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虽然部分国家逐步对中国取消了高关税壁垒,但是他们却不停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反倾销手段来限制中国产品,使我国成为该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国。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随后,各国对华反倾销案件逐年增多,最近几年尤为突出。在上世纪70年代,国外对华反倾销起诉案件数量只有2起;80年代平均每年有6.4起;然而到了90年代竟然高达年均30.7起。进入了21世纪,各国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数迅速上升,涉及到过我国的五矿、化工、纺织、机电等4000多种商品。这些案件不但深刻而又直接地影响了我国商品的出口和经济的状况,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对于应对日益剧增的国际贸易之间的摩擦,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反倾销的概述
反倾销是针对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所谓倾销,是指一项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在正常贸易中出口国供其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由于倾销本身是一种价格歧视,它破坏了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来自别国的倾销行为均采取了坚决反对和禁止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反倾销[14]。
一个国家政府并不能的随意实施反倾销,构成反倾销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倾销、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当上述三个要素都被确定成立时,进口国才可以向出口国实施反倾销。其中,对倾销产品在正常关税的基础上附加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是反倾销最主要的形式。
3 反倾销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3.1 反倾销形成的原因
3.1.1 企业出口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企业出口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国的出口产品偏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轻工业、纺织业以及农副产品等,这些产品的附加值并不高,而且从国际市场角度分析,这些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呈现过度竞争的趋势;(2)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得出,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太过集中了。北美和西欧占据了我国的出口产品市场约75%的巨大份额。而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国产品在进入另一国市场占20%以上份额,就很容易遭受该国的反倾销举措。因此,我国出口市场太过集中就势必会增加欧美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的增加。另一方面,我国众多进出口企业所遵循的出口秩序尚不够规范。通常而言,我国外贸企业所出口的产品批量庞大、价格低廉,且大多数外贸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打算,急于把大批量产品抛向国际市场,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批量价格低廉的产品迅速涌入新的国外市场,对于这些企业的冲动行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管理和协调力度不够,这就造成在出口价格很低的基础上,各个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市场而再次竞相压价形成恶性价格竞争,扰乱了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最终致使各国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立案不断增多。最后,企业营销策略不当。我国外贸企业大多都不能对国际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以及总体把握,大多企业都近希望着依靠低价战略来进入国际市场[1]。
3.1.2 不应诉或应诉不力纵容反倾销
反倾销是实质上就是一个法律问题,是世贸组织所赋予的一项合法权利。面对这些反倾销调查,我国多数企业因为不懂反倾销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高额的律师费用望而却步,对受到反倾销调查的市场也不够重视,想通过其他企业的应诉来确保自身的出口市场等种种原因而不应诉,或应诉不力,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样的结果只会致使高比例倾销案成立的裁定,从另一角度来看,反而纵容了这些国家利用反倾销措施对我国贸易限制。
3.1.3 缺乏国际营销经验
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开始真正接触国际市场的时间并不长,对国际市场及其特点的了解不充分,对国际贸易惯例及WTO规则也不了解,所以很少有企业会从国际营销的视角来审视和把握自己出口的产品和目标市场。许多企业生产和出口同类产品,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压低价格成为他们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这种低价竞销导致了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极易招致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9]。
3.2 反倾销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3.2.1 直接经济损失
国外对华反倾销给我国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大程度的打击了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使我国出口企业蒙受大额经济损失,直接减少了企业出口量,从而也影啊了我国出口创汇收入的增加。
一方面,由于对华反倾销调查的产品大多数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优势产品,而一些出口数量较大,增长速度较快,相应的创汇率比较高的产品也更容易招致反倾销调查,因此大量反倾销案件对这些企业的影响是巨大而直接的。另一方面,欧美国家和地区既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是对华反倾销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他们频繁的对华反倾销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创汇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各次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金额已达100亿美元以上。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案件的败诉使我部分主要出口产品市场进一步萎缩,相应产业外汇效益下滑,许多企业面临停产,工人下岗失业。
3.2.2 挤压出口市场
国外对华反倾销一方面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受到严重阻碍,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因为某种产品一旦被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而正式立案,旷日持久的调查与诉讼过程将日益增多,导致其他进口商也起疑,不敢大量订货。如果初裁构成倾销,进口商在提取货物时,要向海关预交一笔相当于倾销幅度的保证金。而如果最终裁决构成倾销或进口国相关产业构成的损害,进口商就要交纳高额反倾销税。这样一来就会增加进口商经营成本,降低盈利,为了避免经营风险,进口商就会从立案调查之日起逐渐减少订货直至放弃进口,最终转移贸易伙伴至第三国。一般情况下,现在一起反倾销案件从立案到最终做出裁决往往要超过1年,而根据WTO基本原则和各国反倾销法的一般原则,一旦某种产品被裁定为倾销,那么除非有特殊情况,其裁决效力将至少持续5年,而且之后通过复审还可继续延长效力。因此我国很多出口产品在被征收了高额的反倾销税后,出口市场份额急剧缩销,甚至被迫退出原来的出口市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