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发展状况探究以常州市大水牛市民农园为例
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发展状况探究以常州市大水牛市民农园为例[20200428221922]
摘要:本文基于常州市大水牛市民农园的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了大水牛市民农园的经营现状,运用李克特5级量表求平均分的形式,分析了市民农园会员对农园的满意程度;采用 Binary Logistic模型对影响非会员市民参与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运行状况良好,会员对其满意度较高,非会员市民对其了解程度有待提高,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发展前景较好。基于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和其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社区支持农业;大水牛市民农园;满意度;参与意愿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3
(二)研究现状 4
1.国外研究概况 4
2.国内研究概况 4
3.研究评述 5
二、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可行性分析 6
(一)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6
(二)政府和社区的有力支持 6
(三)创办和运行的科学高效 6
1.绿色的经营理念 7
3.标准的经营方式 7
4.高质量人力资源 8
5.充足的智力支持 8
(四)成员数量逐渐增多 8
三、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实证分析 8
(一)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基本情况 8
(二)调查方案与样本分布 9
(三)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描述统计分析 10
1.大水牛市民农园参与者的满意度状况 10
2.市民对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认知分析 11
(四)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模型分析 12
1.模型选取与分析目标 12
2.模型及变量 12
3.估计结果和分析 13
四、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15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 15
(二)社区支持农业(CSA)技术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成本高 15
(三)相关产业竞争 15
(四)生态环境脆弱 15
五、结论建议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6
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发展状况探究
——以常州市大水牛市民农园为例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2013年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中着重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使得农业发展与城市紧密相联。由此可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加的注重“生态”“科学”“绿色”,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生产生活一体并存”、“城乡一体互动”,“教育、交流、信任、健康多维统一”。社区支持农业(CSA)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满足以上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诸多要求,更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国内发展迅速,自2009年“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成功创办发展以来,我国各地社区支持型农业案例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各地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场有近50家。
苏南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找到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适应模式也愈加迫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城郊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生态、教育等功能。社区支持农业(CSA)无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有益探索,其对“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的响应,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态效应、信任效应、健康效应以及娱乐休闲等效应,给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进行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有利于从适用范围、发展前景两个角度,完善国内现阶段对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研究。研究社区支持农业(CSA)在苏南地区的发展状况,探究苏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模式与其他地区的区别,深入探讨社区支持农业在苏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无疑有益于社区支持农业(CSA)在苏南地区的发展,也为其他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的研究较为全面,在关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概念和起源论述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Schnell,S.M.(2007)认为,这种新兴的农业形态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日本。日本的家庭主妇对一般农产品的不信任导致他们直接与寻求与农民的合作,以获得更加安全、无化学农药或添加物的农产品。这种直接销售方式被称为Teikei,即“提携农业”,包含着共识或一起合作的意思。
关于社区支持农业在全球的发展状况,Bougherara,D.,Grolleau,G. and Mzoughi,N.(2009)认为这一理念后来传播到欧洲和北美,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社区支持型农业。美国于1986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第一家社区支持农业农场。近10年来,社区支持型农业经历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到2004年,美国有1700家农场采用这种模式,日本有500~1000家,英国有90家,加拿大有60家,法国有50家。
近年来,一些外国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现状,Henderson,E.and Van En(2010)认为,我国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2006年,一些知识分子发端并与河南兰考的农民签订“购米包地”协议,是我国初级形式的社区支持农业,含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核心理念,而2008年开始建设、2009年正式开放的中国人民大学-海淀区政府产学研基地项目“小毛驴市民农园”,则是较完整地开始将社区支持农业中风险共担、直销、预付费用以及会员制、箱式计划及实习生项目纳入到农场运作中。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各地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场有近50家。
2.国内研究概况
近年来,国内有关CSA中国模式的探讨层出不穷,研究大体上围绕着CSA的概念、CSA中国模式发展背景、发展状态以及未来发展探究四个角度。
(1)关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概念研究
有关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概念和起源,国内外具有一致的认识,并不存在分歧,张庆文(2009)将其定义为:一种在农场(或农场群)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主要内容消费者成为农场的用户,并且承诺在农场整个生长季节给予支持,核心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和风险共担。
(2)关于社区支持农业(CSA)中国模式发展背景和现状论述
生态文明背景。温铁军(2009)指出,在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前提下,CSA为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建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肖芬蓉(2011)认为社区支持农业打破了基于石化农业严重污染自然环境、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健康的困境,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践行,通过推行有机食物生产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力图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食品安全背景。王希姝,张玲漪,赵海云(2012)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由此开始关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走入人们的视野。程存旺,周华东(2011)在梳理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失灵的内在机制和化解失灵的制度设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农产品市场失灵的内在机制和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农产品市场特征,从逻辑和实践上证明了CSA作为构建多元监管体系的一种方式,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应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王文惠,王忠义(2012)认为食品安全引起社会的巨大恐慌的同时也给CSA在农村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鲜活动力。任文雯,梁迎春(2011)认为社区支持农业可以缓解城市居民对于周遭添加剂和农药超标食品的恐慌,为人们的食品健康提供了一个额外的保障。
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背景。石嫣,程存旺(2011)对北京小毛驴CSA成员特征进行分析,验证了中等收入群体购买绿色和有机食品,关心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绿色消费特征。孟晓陶(2012)提出我国的中产阶层已发展到近3亿。他们的收入处于社会中上水平,一般拥有优厚的薪金,富有个人财产,较高的个人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内容。他们对食品安全有着较强烈的需求。
城乡交互理论背景。任文雯,梁迎春(2011)认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环境的恶化和食品激素的泛滥,社区中的居民开始向往农村生活,以“社区支持农业”为载体,城乡正在找到一种共同发展、相互沟通的良性机制。沈旭(2011)CSA可以把生产者和消费者,城市和乡村社区,农场主的土地和农场的生态环境,社区里的消费者和消费者所食用的食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摘要:本文基于常州市大水牛市民农园的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了大水牛市民农园的经营现状,运用李克特5级量表求平均分的形式,分析了市民农园会员对农园的满意程度;采用 Binary Logistic模型对影响非会员市民参与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运行状况良好,会员对其满意度较高,非会员市民对其了解程度有待提高,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发展前景较好。基于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和其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社区支持农业;大水牛市民农园;满意度;参与意愿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3
(二)研究现状 4
1.国外研究概况 4
2.国内研究概况 4
3.研究评述 5
二、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可行性分析 6
(一)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6
(二)政府和社区的有力支持 6
(三)创办和运行的科学高效 6
1.绿色的经营理念 7
3.标准的经营方式 7
4.高质量人力资源 8
5.充足的智力支持 8
(四)成员数量逐渐增多 8
三、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实证分析 8
(一)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基本情况 8
(二)调查方案与样本分布 9
(三)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描述统计分析 10
1.大水牛市民农园参与者的满意度状况 10
2.市民对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认知分析 11
(四)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模型分析 12
1.模型选取与分析目标 12
2.模型及变量 12
3.估计结果和分析 13
四、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15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 15
(二)社区支持农业(CSA)技术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成本高 15
(三)相关产业竞争 15
(四)生态环境脆弱 15
五、结论建议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6
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发展状况探究
——以常州市大水牛市民农园为例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2013年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中着重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使得农业发展与城市紧密相联。由此可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加的注重“生态”“科学”“绿色”,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生产生活一体并存”、“城乡一体互动”,“教育、交流、信任、健康多维统一”。社区支持农业(CSA)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满足以上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诸多要求,更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国内发展迅速,自2009年“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成功创办发展以来,我国各地社区支持型农业案例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各地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场有近50家。
苏南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找到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适应模式也愈加迫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城郊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生态、教育等功能。社区支持农业(CSA)无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有益探索,其对“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的响应,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态效应、信任效应、健康效应以及娱乐休闲等效应,给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进行社区支持农业(CSA)苏南地区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有利于从适用范围、发展前景两个角度,完善国内现阶段对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研究。研究社区支持农业(CSA)在苏南地区的发展状况,探究苏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模式与其他地区的区别,深入探讨社区支持农业在苏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无疑有益于社区支持农业(CSA)在苏南地区的发展,也为其他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的研究较为全面,在关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概念和起源论述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Schnell,S.M.(2007)认为,这种新兴的农业形态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日本。日本的家庭主妇对一般农产品的不信任导致他们直接与寻求与农民的合作,以获得更加安全、无化学农药或添加物的农产品。这种直接销售方式被称为Teikei,即“提携农业”,包含着共识或一起合作的意思。
关于社区支持农业在全球的发展状况,Bougherara,D.,Grolleau,G. and Mzoughi,N.(2009)认为这一理念后来传播到欧洲和北美,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社区支持型农业。美国于1986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第一家社区支持农业农场。近10年来,社区支持型农业经历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到2004年,美国有1700家农场采用这种模式,日本有500~1000家,英国有90家,加拿大有60家,法国有50家。
近年来,一些外国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现状,Henderson,E.and Van En(2010)认为,我国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2006年,一些知识分子发端并与河南兰考的农民签订“购米包地”协议,是我国初级形式的社区支持农业,含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核心理念,而2008年开始建设、2009年正式开放的中国人民大学-海淀区政府产学研基地项目“小毛驴市民农园”,则是较完整地开始将社区支持农业中风险共担、直销、预付费用以及会员制、箱式计划及实习生项目纳入到农场运作中。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各地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场有近50家。
2.国内研究概况
近年来,国内有关CSA中国模式的探讨层出不穷,研究大体上围绕着CSA的概念、CSA中国模式发展背景、发展状态以及未来发展探究四个角度。
(1)关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概念研究
有关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概念和起源,国内外具有一致的认识,并不存在分歧,张庆文(2009)将其定义为:一种在农场(或农场群)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主要内容消费者成为农场的用户,并且承诺在农场整个生长季节给予支持,核心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和风险共担。
(2)关于社区支持农业(CSA)中国模式发展背景和现状论述
生态文明背景。温铁军(2009)指出,在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前提下,CSA为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建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肖芬蓉(2011)认为社区支持农业打破了基于石化农业严重污染自然环境、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健康的困境,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践行,通过推行有机食物生产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力图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食品安全背景。王希姝,张玲漪,赵海云(2012)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由此开始关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走入人们的视野。程存旺,周华东(2011)在梳理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失灵的内在机制和化解失灵的制度设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农产品市场失灵的内在机制和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农产品市场特征,从逻辑和实践上证明了CSA作为构建多元监管体系的一种方式,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应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王文惠,王忠义(2012)认为食品安全引起社会的巨大恐慌的同时也给CSA在农村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鲜活动力。任文雯,梁迎春(2011)认为社区支持农业可以缓解城市居民对于周遭添加剂和农药超标食品的恐慌,为人们的食品健康提供了一个额外的保障。
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背景。石嫣,程存旺(2011)对北京小毛驴CSA成员特征进行分析,验证了中等收入群体购买绿色和有机食品,关心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绿色消费特征。孟晓陶(2012)提出我国的中产阶层已发展到近3亿。他们的收入处于社会中上水平,一般拥有优厚的薪金,富有个人财产,较高的个人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内容。他们对食品安全有着较强烈的需求。
城乡交互理论背景。任文雯,梁迎春(2011)认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环境的恶化和食品激素的泛滥,社区中的居民开始向往农村生活,以“社区支持农业”为载体,城乡正在找到一种共同发展、相互沟通的良性机制。沈旭(2011)CSA可以把生产者和消费者,城市和乡村社区,农场主的土地和农场的生态环境,社区里的消费者和消费者所食用的食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