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县通集村农民工民化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附件)

摘 要当代农民工问题日益明显,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经济的一大难题。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群体切身的根本利益非常并高度的重视,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方针,因此不断制定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手段来解决农民工问题,维护农民工切身利益。在市民化过程中,亿万农民工经受考验,劳动力以及素质迅速得到了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源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而农民工在市民化这个过程给城市既带来良好机遇,也带来非常高的挑战。本论文采用了访谈法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来探讨通集村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找到一些可行的路径选择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所处的困境。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国内外研究简单了解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别阐述了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第三部分是通过对通集村的调查了解到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第四部分提出了通集村农民工市民化一些可行路径,包括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提供合适住房条件,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以及针对通集村土地荒芜将土地、住房通过出租或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从而增加农民工的收入。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1.1目的 1
1.1.2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内研究 2
1.2.2国外研究 3
1.3研究思路与框架 4
2农民工市民化相关概念 5
2.1农民工的含义 5
2.2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5
3通集村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 7
3.1通集村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7
3.1.1农民工市民化的形成及发展的规模 7
3.1.2农民工市民化的结构 8
3.2影响通集村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分析 10
3.2.1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及条件 10
3.2.2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制度 10
4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目标、对策建议 12
4.1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目标 12
4.2农民工市民化可行的对策建议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绪论
1.1研究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与意义
1.1.1目的
自古以来,农民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为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推动着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农民工市民化关系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让农民走出农村,融入城市中的生活,实现劳动力的转移。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是未来农民工工作的主要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国务院明确提出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了要“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有序推进、逐步实现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市民化” 。
农民工市民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保证。“和谐”,顾名思义,就是不同阶层的人相处融洽,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法律意识等认识不全面或者根本没有,这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因而,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处理好,推崇并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是刻不容缓的,进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成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削减,城市人口又在不断扩大,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不要放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城乡对等的就业制度,让农民工享受平等的就业服务,比如享有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种就业信息、职业辅导、技能训练和小额信贷、补贴培训等服务,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使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努力构建满足农民工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在子女就学、公共医疗、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真正让他们融入城市、融入社区。
1.1.2意义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决定指出要以解决农民工户口为突破口,推进户籍制度。目前全市农民工总量达到792万人,还容纳了一些四川、贵州等地的农民工,他们的就业稳定性还不强,劳动保障权益还不高,大量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还未落户。垫江县是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狠抓劳务输出,面对新的挑战和形势,加快脚步做好农民工工作。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
我国经济学家从制度的角度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着广泛以及深入的研究讨论,认为根本性因素是我国特有的社会体制结构、不同制度安排和具体的制度理论来决定农民工融入城市。相对于其余群体来说,农民工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农化、城市化、市民化与城市性不平衡发展的历史进程(刘小年,2009)。【1】“城乡分治”是中国社会体制主要特征,虽然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在户籍制度和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市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这一些问题。陆铭、陈钊(2010)研究发现,目前户籍制度还是新迁移的农民工或者其他社会群体难以融入城市的制度壁垒,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也是造成中国城市化远远不及工业化的根源。【2】像户籍制度这种社会体制结构改革的不彻底性,将或仍然影响农民工身份的转换。“市民”身份本身并没有象征的意义,关键在于制度实施的待遇不同,好比基于户籍的身份制度相关的是一系列的资源分配制度,如社会福利与社保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同时在二元的户籍制度条件下,农民工在职业上称工人,身份上却是农民工,这种职业与户籍身份的矛盾致使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在维护自身权益,无法融入到城市而被边缘化为弱势的社会工人。当城市职工普遍享受五险一金时,农民工几乎享受不到这种待遇(项继权,2007)。【3】于是,基于户籍、身份制度上的区别与排斥,中国的农民工当然被排除在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之外,成为体制之外的边缘群体(黄永红,2010;朱杰堂,2010) 。马雪松(2007)认为,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以控制农民流动为主的土地、就业、教育、社保等制度为体系的阻滞农民工角色转变的制度“网络”。【4】蔡昉(2010)认为,未来深度城市化战略的重心是让新老居民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难,除了宏观体制、具体制度的实施,还体现在制度失效对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王满四、熊巍俊(2005)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中认为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考虑到制度变迁成本及未来风险,对相关制度制定和实施存在严重的滞后和不足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速度缓慢的原因。张国胜(2008)认为,,创新制度,消除制度障碍加强相关投入力度,切实解决社会保障权益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农民工市民化。【5】
可以总结出,以上研究都是针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农一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现状、存在的制度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但大多站于理论的角度,缺乏站在农民工的视角对农民工市民化和城市融入问题的探索和实证研究,这使得许多看是合理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阻碍,达不到农民工市民化的这个最终目标,同时还加大城市化建设的成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0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