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学业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常州市城郊中学教育差异为例

教育投入、学业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常州市城郊中学教育差异为例[20200428200857]
摘要:本文根据二元教育理论,基于实地和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和统计方法,通过对中学教育质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探讨城郊二元教育模式中教育投入与产出以及公共投入与个人决策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常州地区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个体的努力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较小,家庭对学生教育的投入已经尽力,而过多的教育投入只会增加家庭的教育负担。与此相比地区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管理和学校自身的教育设施环境对学生学业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只有进一步促进统筹城郊教育管理模式和引入市场化机制来提高教育资源总量及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缩小教育的城郊差异以实现相对的教育公平。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关键字:二元化教育;城郊;教育投入;学业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1
引言 2
一、理论框架——教育体制问题及定性分析2
(一)城郊二元化教育与教育资源分配体制2
1.城郊二元教育2
2.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效率2
(二)研究内容的定性分析3
二、数据来源、研究假说及主要变量的描述3
(一)数据来源3
1.学校概况3
2.样本特征4
(二)研究假说5
(三)影响家庭教育投入决策与学生学业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6
1.模型中主要变量的解释说明6
2.模型中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7
三、学生学业成绩及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模型分析 12
(一)计量估计方法的选择 12
(二)计量估计结果 13
1.教育投入与学习成绩的模型分析 13
2.学习的时间价值与学习成绩的模型分析 15
四、学生综合能力和体质健康情况的模型分析 16
(一)学生综合能力的归并模型分析 16
1.计量估计方法的选择 16
2.计量估计结果 16
(二)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程度的排序选择模型分析 17
1.计量估计方法的选择 17
2.计量估计结果 17
五、家庭教育投入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18
(一)家庭教育投入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18
1.计量估计方法的选择 18
2.计量估计结果 18
(二)关于教育投入决策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19
1.影响因素分类 19
2.统计分析结果 19
六、结论及政策含义 21
(一)全文结论 21
(二)政策含义 21
1.推进地区教育公平对地区的教育事业有重要意义 21
2.基础教育市场化的推进有利于实现相对的教育公平 22
3.应试教育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2
4.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制度的快速改变将会加重学生家庭的教育负担 22
致谢23
参考文献23
附录(调查问卷)24
教育投入、学业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常州市城郊中学教育差异为例
指导老师 胡浩
引言
教育问题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成才,是我国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而教育的成果取决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因此教育投入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乡二元化教育结构的研究也以其对下一代影响重要性而成为教育界的热点研究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基础教育投入,研究教育个体与公共投入之间的关系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有助于科学地分配教育资源以兼顾教育公平和效率,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于教育投入的研究学界存在着一种广泛的认识,即教育资源投入和教学资源分配问题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伴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发展模式的提出,如何兼顾城乡教育投入的公平和效率(徐玉斌,2004)成为了有关教育投入问题的热点研究方向。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二元教育问题逐渐转变为主城区与市郊区的教育问题,虽然对城市范围的界定不同的,城市区域面积变大了,但是城乡二元教育问题的实质没有发生改变。教育投入影响教育成果,而投入的差异势必会造成教育结果的不同,如何衡量教育投入与结果的关系,又如何将个体的家庭教育投入和地区间的教育设施投入联系起来分析其影响因素,这成了研究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张玉林,2003)、教育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建议的主要方向。
本文对教育投入、教育成果进行影响因素研究,以分析城郊教育投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主要方法,目的在于找出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联系,同时找到教育的公共投入与个体教育决策的关系。教育的公共投入如何影响个体学生和家庭的教育投入,不同的家庭教育投入和学校教育投入又会造成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如何解决教育公共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教育相对公平的具体出路在哪里,这些问题就是本文需要研究得到的结论。
一、理论框架——教育体制问题及定性分析
(一)城郊二元化教育与教育资源分配体制
1、城郊二元化教育
造成教育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投入的差异,而教育投入差异的根本问题就是教育投入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如何兼顾教育事业投入的公平和效率,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范围越来越大,先前农村的部分区域已然变成现在的小型城镇,因此以往城乡二元教育的概念,放在现在说就是市区与郊区教育的问题。城市变大了,从前城里的学校现在变成了市区学校,从前农村的学校现在变成了郊区学校,这样的变化使得地区范围内的教育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地区在教育投入的问题上已从城乡对立面逐渐转变到了市郊对立面上来。
教育本应该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但受到我国教育资源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推行应该教育体制,这意味着学生们要想在将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工作机会,就必须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因此作为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分析,首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学生学业成绩。城郊学生学业成绩差距就是城郊二元教育的产物之一,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育家和相关研究人员就要从城郊教育的差异入手,以缩小城郊教育水平的差距为目的,使郊区学生享有更为公平的教育资源,使地区总体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2、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对于何为公平、何为效率的解释,杨东平(2008)的研究已有相应的描述,教育公平就是让更高天赋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而教育效率就是不要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在那些非高智力的人群上。本文要从外部环境因素对教育投入的影响和教育投入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和从学生、家庭、学校、地区这四个角度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投入效率的方法。
根据陆铭、蒋仕卿(2007)的研究,对以市场化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的反思来看,像初中教育学校的基础教育,引入市场化的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促进教育相对公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使得基础教育在市场化竞争的情况下走向良性改革与发展的道路。虽然之前丁维莉、陆铭(2005)的研究就提到对于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认识和政策的误区就包括学校私营化和民营化的问题,但是在结合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和基础教育的地区需求时,在政府监管的基础上推进基础教育的市场化变得更加有利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二)研究内容的定性分析
为了研究城郊教育的差异,特地选取常州地区主城区4所学校和郊区3所学校进行对照研究,收集学校基础设施投入、学校师资力量投入、学校各项指标排名、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学生健康体质程度、学生在校学习负担、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家庭经济生活条件、家庭教育投入负担、城郊学校管理差异等等各项数据,选用合适的计量模型和统计方法,旨在详细分析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发展的各个因素。
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最看重的就是升学率,学生和家长们普遍最看重的就是学习成绩。然而除学习成绩以外,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质健康、个性发展等等因素都是考核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从学生学业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来分析教育投入对学业的影响,应该包括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分析、学生综合能力水平考核和学生体质健康程度。
学生学习成绩是教育投入和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因此学习成绩的好坏应该与学生的自身天赋、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家庭教育投入、父母文化程度、学校教学条件、学校师资力量、学校管理方式、学生和家长期望等等因素有正向相关性;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自我学习,因此综合能力的养成应该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学生特长水平、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学生的社会工作阅历等等因素有正向相关性;学生的体质健康程度是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体现,因此体质健康的情况应该与学生先天身体条件、运动锻炼时间、学习压力大小、睡眠时间、学生营养状况等等因素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二、数据来源、研究假说及主要变量的描述
(一)数据来源
该研究数据通过2014年2月调查江苏省常州市市区七所初中学校的学生学业情况调研而得到的,所得数据根据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的情况填写。共发放问卷331份,有效问卷330份。有效样本的学校分布为:正衡初中51份、二十四中53份、实验初中44份、朝阳中学40份、淹城中学52份、新桥中学45份、雕庄中学45份。其中市区初中4所,郊区初中3所,为对照组。全部取样均为抽样学校初二普通班学生,均采用整班抽样的方法,选取的班级均为所在学校领导推荐可作为学校有最具有代表性的班级,样本数据基本能代表各自初中的平均水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8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