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加快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受到外来竞争的压力。同时,经济下行也一定程度压缩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商业银行纷纷开展非利息业务以谋求转型。本文选取经济新常态环境下2012年-2016年23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分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两组,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显著。文末,基于此结论对商业银行提出相关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绪论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2
二、理论分析3
(一)多元化理论3
(二)金融创新理论3
(三)范围经济理论3
三、实证分析4
(一)指标的选取4
(二)样本数据选择与分析方法4
(三)模型的建立4(四)描述性统计分析5
(五)模型回归结果7
1.全国性商业银行回归结果 7
2.城市商业银行回归结果 8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9
(一)模型分析结论9
(二)建议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利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受到来自外来银行竞争的压力。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下降成为银行提高绩效的一大挑战。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是对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造成重创,经营绩效问题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由此商业银行转型已是必然趋势。目前商业银行普遍的转型着力点是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来提高经营绩效。针对这种发展现象与趋势,本文便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 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8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其中涉及银行业的主要有“允许外国银行同时把子行和分行这两个分支机构设立在我国境内”“外资银行局限缩小,业务范围得以扩大”“放开银行卡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等等,这意味着外来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的竞争压力。同时,对其他金融机构降低市场准入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剧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经济增速下行的大环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对于银行的信贷融资需求,加之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传统依赖于息差的盈利能力被大大削弱,因此,商业银行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着力点主要通过非利息业务来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经济新常态环境下20122016年五年来23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来分析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对商业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所面临的的困境作出解构,为商业银行平稳转型给出指导性建议,同时为商业银行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金融改革保驾护航。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Kohler(2014)在资本市场中以储蓄银行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认为当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时,储蓄性银行的绩效稳定性也随之增加。Rosie等(2004)在对欧盟国家的银行进行实证研究后也持有相同观点:非利息收入使银行的利润得到稳定。
Leonardo Gambacorta 等( 2014) 研究发现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30%,其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Mercieca(2007)对755家欧洲小银行研究后提出非利息收入和与经营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2.国内研究现状
满媛媛(2016)选取中国39家商业银行为主体,并整理20072014年数据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认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并不能显著的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刘孟飞、张晓岚(2012)运用20002010年间我国19家主要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同一结论——非利息收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
岳宁和陈立新(2014)以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并选用2006201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同时将14家商业银行细分为国有控股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3个样本小组,研究结论表明,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会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国有控股银行组的这一结论尤为明显。学者崔华泰(2017)、王曼舒、刘晓芳(2013)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也认为商业非利息收入能显著提高经营绩效。学者马孝先(2017)从中美对比角度出发,进行实证研究亦得出相同结论。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进行研究的学者崔慕华和衣兰(2014)、邵枭婷(2016)、冯波、王笳旭(2016)等认为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正向效应。学者尚妍、段忠辉等(2016)选取2012年资产规模500万美元以上4063家商业银行为研究主体,并收集20062012年的数据进行非平衡面板回归分析,得出了类似结论——对于商业银行短期绩效来讲,非利息收入提高对其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从城商行角度出发,孙婷(2015)认为非利息收入对我国城商行的经营绩效确实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陈一洪(2015)基于中国24家大型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也存在于大型城商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经营绩效之间。
魏世杰、倪旎(2010)等选用中国40家商业银行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及其占比逐年增加,但其占比的提高却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黄永兴和夏青(2016)对城商行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降低了城商行的经营绩效。雷蕾、彭孙琥(2016)以大型国有银行为研究主体,认为非利息收入对国有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李泉、延莉莉(2014)从股份制银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非利息收入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静静绩效产生显著的负效应。蒋莉(2012)同样对股份制银行进行研究,认为非利息收入很难为股份制银行带来更高的收益率水平。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绪论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2
二、理论分析3
(一)多元化理论3
(二)金融创新理论3
(三)范围经济理论3
三、实证分析4
(一)指标的选取4
(二)样本数据选择与分析方法4
(三)模型的建立4(四)描述性统计分析5
(五)模型回归结果7
1.全国性商业银行回归结果 7
2.城市商业银行回归结果 8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9
(一)模型分析结论9
(二)建议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利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受到来自外来银行竞争的压力。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下降成为银行提高绩效的一大挑战。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是对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造成重创,经营绩效问题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由此商业银行转型已是必然趋势。目前商业银行普遍的转型着力点是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来提高经营绩效。针对这种发展现象与趋势,本文便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 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8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其中涉及银行业的主要有“允许外国银行同时把子行和分行这两个分支机构设立在我国境内”“外资银行局限缩小,业务范围得以扩大”“放开银行卡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等等,这意味着外来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的竞争压力。同时,对其他金融机构降低市场准入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剧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经济增速下行的大环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对于银行的信贷融资需求,加之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传统依赖于息差的盈利能力被大大削弱,因此,商业银行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着力点主要通过非利息业务来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经济新常态环境下20122016年五年来23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来分析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对商业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所面临的的困境作出解构,为商业银行平稳转型给出指导性建议,同时为商业银行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金融改革保驾护航。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Kohler(2014)在资本市场中以储蓄银行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认为当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时,储蓄性银行的绩效稳定性也随之增加。Rosie等(2004)在对欧盟国家的银行进行实证研究后也持有相同观点:非利息收入使银行的利润得到稳定。
Leonardo Gambacorta 等( 2014) 研究发现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30%,其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Mercieca(2007)对755家欧洲小银行研究后提出非利息收入和与经营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2.国内研究现状
满媛媛(2016)选取中国39家商业银行为主体,并整理20072014年数据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认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并不能显著的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刘孟飞、张晓岚(2012)运用20002010年间我国19家主要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同一结论——非利息收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
岳宁和陈立新(2014)以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并选用2006201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同时将14家商业银行细分为国有控股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3个样本小组,研究结论表明,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会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国有控股银行组的这一结论尤为明显。学者崔华泰(2017)、王曼舒、刘晓芳(2013)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也认为商业非利息收入能显著提高经营绩效。学者马孝先(2017)从中美对比角度出发,进行实证研究亦得出相同结论。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进行研究的学者崔慕华和衣兰(2014)、邵枭婷(2016)、冯波、王笳旭(2016)等认为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正向效应。学者尚妍、段忠辉等(2016)选取2012年资产规模500万美元以上4063家商业银行为研究主体,并收集20062012年的数据进行非平衡面板回归分析,得出了类似结论——对于商业银行短期绩效来讲,非利息收入提高对其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从城商行角度出发,孙婷(2015)认为非利息收入对我国城商行的经营绩效确实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陈一洪(2015)基于中国24家大型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也存在于大型城商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经营绩效之间。
魏世杰、倪旎(2010)等选用中国40家商业银行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及其占比逐年增加,但其占比的提高却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黄永兴和夏青(2016)对城商行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降低了城商行的经营绩效。雷蕾、彭孙琥(2016)以大型国有银行为研究主体,认为非利息收入对国有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李泉、延莉莉(2014)从股份制银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非利息收入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静静绩效产生显著的负效应。蒋莉(2012)同样对股份制银行进行研究,认为非利息收入很难为股份制银行带来更高的收益率水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