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相关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持续迅猛发展,收入分配主体不断发生着变化,国民的资产选择行为也更为多样化。众多因素会对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配置造成影响,本文旨在研究风险态度将怎样影响家庭做出金融资产的组合配置,即不同风险态度的家庭如何参与金融市场。家庭在选择金融资产时,其投资目的、风险态度均存在差异,导致其所选择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方式也将不同。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进行了回顾,接着以CHF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旨在分析风险态度对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从而使得居民能够更加合理地进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取得最大经济效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前言1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
(二)结构、方法与创新点2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献综述2
(一)主要理论概述2
(二)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因素3
(三)文献述评4
三、相关概念4
(一)家庭金融资产5
(二)风险态度5
四、实证分析5
(一)变量选取6
(二)模型设定6
(三)变量描述7
(四)实证分析7
五、结论9
致谢8
参考文献9
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相关问题研究
引言
前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近几十年来,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日益受到关注,这是由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和财富都在稳步增长,一定程度上使得家庭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006年,家庭金融(Household finance)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坎贝尔首次提出,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
金融资产组合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中,对各类金融资产进行合理配置组合,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用,与此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风险。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历来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该理论己经扩展了一系列分支理论,如期权定价、投资资产的组合、投资风险的管理等等。但是,该理论及其分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些理论都遵循如下假设:居民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都会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权衡,都会追逐投资活动的效用最大化,并且投资者对收益所要求的补偿会与单位风险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投资者的风险态度都被假定为偏厌恶型,但是现实中确并不完全如此。例如,即使国内很多股市参与者的股票获利低于其储蓄获利甚至最终亏损,但大部分股民并没有因此大量抛售股票、离开股市,反而股市的参与者较以前越来越多。这表明,经济分析时不能简单的把国内居民对风险的态度假设为厌恶型。传统资产组合理论关于风险的假设缺少对投资者多元化问题的考虑,忽视了投资者之间风险态度的差异性。所以,在分析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问题时,本文没有事先假定经济主体的风险态度,而是根据受访者在问卷中的回答将其进行分类,即将受访者分为风险偏好者、风险厌恶者以及风险中立者,然后根据分类结果研究他们持有低风险金融资产和高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
有很多因素将影响投资者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投资者在进行金融资产的组合配置时,他们对投资的风险态度不同,最终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组合也会不同。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以西南财经大学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建立实证分析,旨在分析风险态度对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使得居民能够更加合理地进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取得最大经济效用。
(二)结构、方法与创新点
本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前言,首先阐释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接着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对国内外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理论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现今风险态度对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影响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是定义介绍。将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和关键词进行定义。第四章是实证分析,首先对所选的相关变量进行解释和描述性分析,然后对模型的设定进行了简略的介绍,最后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不同风险态度的家庭持有高风险金融资产以及低风险金融资产的可能性。第五章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
本文首先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建立了理论基础;其次注重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运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分析进行了定量分析。1.文献研究法:通过前人的研究综述,确立研究的基本模型和数据的基本选择和指标的参考。2.系统分析方法:以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逐步分析相关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统计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3.比较分析方法:本文对家庭金融所涉及的一些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4.统计计量方法:建立Probit模型,对不同风险态度的家庭对高风险金融资产和低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情况作出实证分析。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往很多学者都预先假定经济主体的风险态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经济主体的收入、财富等因素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而忽视了经济主体本身风险态度的影响,而本文运用Probit模型从风险态度角度分析其对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一)主要理论概述
1.金融资产选择理论
早期的马克维茨(1952)等仅考虑风险程度变量,刻画出单期行为的均值方差模型,即进行投资决策时人们总倾向于寻找风险与收益的最佳配比;Branson(1975,1977) 认为预期收益率、风险和流动性是人们进行投资选择的主要依据。
该理论认为,居民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都会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权衡,都会追逐投资活动的效用最大化,并且对收益的要求补偿会随着单位风险的增长而增长,即投资者持有的风险态度都是风险厌恶型。但是我们现实中的情况并非如此,本文正是基于该理论,在将居民风险态度进行归类后,即分为风险偏好者、风险中立者、风险厌恶者,分析居民持有低风险金融资产和高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
2.生命周期理论
莫迪里阿尼(1954)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影响储蓄量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同时储蓄量也受人口增长率、年龄结构、财富总量的影响,利息率作为资本化要素对储蓄也有影响,但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仍是财产和未来预期收入,他认为投资者在进行金融资产配置时,要将现期状况和未来状况结合考虑。其目标在于,使得居民能够更加合理地进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取得最大经济效用。
3.“有限参与”之谜
根据理性人假设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经济主体在进行金融资产组合时会考虑不同金融资产间的风险差异,而且最终投资于哪一项资产仅由经济主体风险态度的差异决定:为了获得最大化的收益,Sharpe(1964)等研究表明,只要经济主体的资产与股票市场上的收益不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所有经济主体都应该持有一定量的股票资产。但实际上,即便是在金融市场、股票市场都发展完善的美国,仍旧存在近50%的家庭选择不持有股票资产(Bertaut and StarrMcCluer,2002[1];VissingJorgensen,2002[2]),这被称为家庭金融市场的“有限参与”之谜。Guiso(2009)[3]等则从社会信任角度对股票市场有限参与之谜进行研究,他们指出社会信任程度越高的地区,居民的金融资产中股票比例越高,其原因是,投资者的社会信任程度越高,他们预计未来股票收益被其他参与者稀释的可能性就越低,进而令股票投资的预期回报率提高,因此股市参与率也将提高。 (二)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因素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前言1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
(二)结构、方法与创新点2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献综述2
(一)主要理论概述2
(二)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因素3
(三)文献述评4
三、相关概念4
(一)家庭金融资产5
(二)风险态度5
四、实证分析5
(一)变量选取6
(二)模型设定6
(三)变量描述7
(四)实证分析7
五、结论9
致谢8
参考文献9
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相关问题研究
引言
前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近几十年来,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日益受到关注,这是由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和财富都在稳步增长,一定程度上使得家庭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006年,家庭金融(Household finance)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坎贝尔首次提出,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
金融资产组合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中,对各类金融资产进行合理配置组合,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用,与此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风险。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历来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该理论己经扩展了一系列分支理论,如期权定价、投资资产的组合、投资风险的管理等等。但是,该理论及其分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些理论都遵循如下假设:居民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都会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权衡,都会追逐投资活动的效用最大化,并且投资者对收益所要求的补偿会与单位风险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投资者的风险态度都被假定为偏厌恶型,但是现实中确并不完全如此。例如,即使国内很多股市参与者的股票获利低于其储蓄获利甚至最终亏损,但大部分股民并没有因此大量抛售股票、离开股市,反而股市的参与者较以前越来越多。这表明,经济分析时不能简单的把国内居民对风险的态度假设为厌恶型。传统资产组合理论关于风险的假设缺少对投资者多元化问题的考虑,忽视了投资者之间风险态度的差异性。所以,在分析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问题时,本文没有事先假定经济主体的风险态度,而是根据受访者在问卷中的回答将其进行分类,即将受访者分为风险偏好者、风险厌恶者以及风险中立者,然后根据分类结果研究他们持有低风险金融资产和高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
有很多因素将影响投资者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投资者在进行金融资产的组合配置时,他们对投资的风险态度不同,最终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组合也会不同。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以西南财经大学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建立实证分析,旨在分析风险态度对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使得居民能够更加合理地进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取得最大经济效用。
(二)结构、方法与创新点
本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前言,首先阐释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接着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对国内外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理论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现今风险态度对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影响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是定义介绍。将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和关键词进行定义。第四章是实证分析,首先对所选的相关变量进行解释和描述性分析,然后对模型的设定进行了简略的介绍,最后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不同风险态度的家庭持有高风险金融资产以及低风险金融资产的可能性。第五章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
本文首先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建立了理论基础;其次注重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运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分析进行了定量分析。1.文献研究法:通过前人的研究综述,确立研究的基本模型和数据的基本选择和指标的参考。2.系统分析方法:以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逐步分析相关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统计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3.比较分析方法:本文对家庭金融所涉及的一些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4.统计计量方法:建立Probit模型,对不同风险态度的家庭对高风险金融资产和低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情况作出实证分析。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往很多学者都预先假定经济主体的风险态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经济主体的收入、财富等因素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而忽视了经济主体本身风险态度的影响,而本文运用Probit模型从风险态度角度分析其对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一)主要理论概述
1.金融资产选择理论
早期的马克维茨(1952)等仅考虑风险程度变量,刻画出单期行为的均值方差模型,即进行投资决策时人们总倾向于寻找风险与收益的最佳配比;Branson(1975,1977) 认为预期收益率、风险和流动性是人们进行投资选择的主要依据。
该理论认为,居民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都会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权衡,都会追逐投资活动的效用最大化,并且对收益的要求补偿会随着单位风险的增长而增长,即投资者持有的风险态度都是风险厌恶型。但是我们现实中的情况并非如此,本文正是基于该理论,在将居民风险态度进行归类后,即分为风险偏好者、风险中立者、风险厌恶者,分析居民持有低风险金融资产和高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
2.生命周期理论
莫迪里阿尼(1954)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影响储蓄量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同时储蓄量也受人口增长率、年龄结构、财富总量的影响,利息率作为资本化要素对储蓄也有影响,但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仍是财产和未来预期收入,他认为投资者在进行金融资产配置时,要将现期状况和未来状况结合考虑。其目标在于,使得居民能够更加合理地进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取得最大经济效用。
3.“有限参与”之谜
根据理性人假设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经济主体在进行金融资产组合时会考虑不同金融资产间的风险差异,而且最终投资于哪一项资产仅由经济主体风险态度的差异决定:为了获得最大化的收益,Sharpe(1964)等研究表明,只要经济主体的资产与股票市场上的收益不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所有经济主体都应该持有一定量的股票资产。但实际上,即便是在金融市场、股票市场都发展完善的美国,仍旧存在近50%的家庭选择不持有股票资产(Bertaut and StarrMcCluer,2002[1];VissingJorgensen,2002[2]),这被称为家庭金融市场的“有限参与”之谜。Guiso(2009)[3]等则从社会信任角度对股票市场有限参与之谜进行研究,他们指出社会信任程度越高的地区,居民的金融资产中股票比例越高,其原因是,投资者的社会信任程度越高,他们预计未来股票收益被其他参与者稀释的可能性就越低,进而令股票投资的预期回报率提高,因此股市参与率也将提高。 (二)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因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