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后中韩两国经贸影响的研究

1自1992年中国和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的贸易规模逐渐扩大,中韩两国对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都保持着积极地态度,目前中韩实质性谈判已经全部完成。本文在分析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现状和目前建立的进展上,利用RCA指数、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分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面临的障碍、对中韩两国的经贸影响,并对中国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
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之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东亚国家正在积极地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与建立。伴随着中国与韩国,这两国东亚地区重要的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呼声日渐高涨。
自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后,1998年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在2004年圣地亚哥举办APEC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韩国总统卢武铉宣布要进行经济贸易的联合研究,这标志着中韩两国组建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开始。在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韩国进行访问期间,表示希望早日提出双赢的方案,以推进中韩自贸区的建立。2012年4月中韩自由贸易区开始谈判,到2014年11月10日中韩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实质性谈判结束,两国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令人倍受鼓舞。
中国和韩国两国都是在东亚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国家,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可以对中韩两国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强了两国经贸联系,促进两国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两国消费者福利,还会对促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经贸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近年来,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日益薄弱,东亚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吸引了发达国家的目光,成为世界各国争先占领的重要市场。
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区域重要的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三国对欧美国家出口大幅缩减,认识到,相互合作才是摆脱困境的突破口[1]。但是,因为出于刻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国家之间敏感的政治问题长期存在的现实,使得直接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变得异常艰难[2]。
魏巍(2008)认为,中国可以和没有明显政治历史问题和人民亲密感相对较好的韩国率先开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因为日本对中国是抱有很强的竞争心理的,在中国与韩国进行对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攀谈,日本会迫切的希望先与韩国签署自由贸易区协议,这样韩国就起到了“桥梁与缓冲”的作用。由此可以说明,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成为实现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一个很好的翘板。
卢海涛、陈为国(2007)也认为中韩应当促进双边的经贸联系与合作,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敦促东北亚甚至东亚地区的整体发展,以达到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经济共荣的共赢目的。
韩国学者朴来正(2011)证明从2005年和2009年各国贸易互补性比较来看,韩日、韩美贸易互补性不断降低,中韩贸易互补性持续增加,中韩贸易高度的互补性是两国进一步加强经贸联系的基础,这成为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张曦、谷永芬(2004)认为,在WTO和APEC的大背景下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具有坚实的经济贸易基础,对双方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韩国学者李奎泽(2005)提出了中韩自由贸易区应当分阶段建立,先局部,后整体,循序渐进,最终实现中韩自由贸易区全面贸易自由化。
李明艳(2006)分析了中韩双边贸易取得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认为中韩自贸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许多专家学者在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细致研究。
王琦、郭晶(2006)指出,中韩两国经贸关系逐渐趋于密切。
刘昌黎(2008)指出,中韩签订FTA的基础是中韩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顺利发展以及中韩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两国政府积极的姿态和产业间积极态度为中韩自贸区协议的签订起到推动作用。
韩国学者黄义珏(2005)认为,韩中两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近年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是对韩国产业的一个有益的推进,是对双方的一个新的挑战。
蓝莉(2005)通过比较分析中韩两国的RCA指数和TC指数,分析证明了中韩之间经济互补性比竞争性更具有优势,从而认为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是出于坚实的现实基础的背景下的。
姬春林(2008)认为,在WTO和APEC框架下,中韩双边贸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产品结构也主要以互补性为主,表明自贸区是有着坚实的经贸基础,中韩自贸区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
刘翔峰(2005)认为中韩两国虽然经过很多年双边贸易的发展,有了很深厚的合作基础、贸易机制合作也已经成形,但是两国的政治体制的不同导致虽然两国双边贸易显示了极大的合作潜力,仍然需要两国采取更多实质性的合作步骤。
不可忽视的是,还有很多国外研究人员和机构认为中国积极推行中韩FTA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图,是为了服务于中国整体的地区和全球战略。Hoadley S.等认为中国推进FTA是为了“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扩展其政治和安全空间、是展开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的工具”。韩国学者Chung JinYoung认为,韩国的FTA选择会改变中日两国的经济政策,从而改变东亚地区道德力量平衡,所以在东北亚地区处于“三明治”地委的韩国需要对缔结中韩自由贸易区慎之又慎。从而阻碍了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进程。
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相比,更侧重于站在经济互惠互利的角度上来分析中韩自由贸易区的阻碍因素。
屠瑞奋(2008)分析得出了中韩自由贸易区发展缓慢的三个原因:一是韩国并未将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区放在其日程表上,二是中韩政策推进的方向不同,三是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障碍。
王涛、孟小艳(2007)指出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虽然是局势的必然性所致,但是在趋势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与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李晓峰、张巍(2006)认为,近年来,中韩双边经贸关系加强,但是贸易摩擦也日益严重,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解决中韩两国贸易摩擦的有效途径。
林琳、张皓(2004)认为,虽然中韩双边贸易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一些问题也是伴随着存在的。像贸易增长的不稳定性,商品结构水平不平衡且有待改善。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因为只有保证中韩双方贸易的平衡有效的发展,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才会有可能继续往下进行。
王瑾(2012)认为自由贸易区将强双边贸易互补行业的往来,给双边都带来收益,实现利益双赢,但应借鉴成功发展的实例,在签署协议时谨慎,避免陷入依赖局面。
二、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进展情况
中国和韩国自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韩两国双边贸易额得到快速的增长,双边贸易额由建交初期的4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2742亿美元,是建交之初的55倍。中韩两国的政府和民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经贸活动也逐渐频繁,但是伴随着双边的贸易摩擦不断,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成为中韩官方和民间的热门话题之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