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20200428221903]
摘要:本文利用2005-2012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数据以及区域金融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的金融结构还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发展脚步缓慢,导致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金融服务市场在我国的发展也较为落后,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这些金融服务更加匮乏,导致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改善区域金融结构, 提高金融效率, 将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区域经济增长面临的难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关键字:区域金融结构;经济增长;相关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现状分析 2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3
(一) 相关概念界定 3
(二)理论以及模型框架4
三、模型实证分析6
(一)数据来源6
(二)模型运算结果6
四、 总结以及政策建议 10
致谢12参考文献13
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与区城经济发展差距其有显著的相关性。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结构的优化以及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具有融资功能,还更应该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分散资金风险等功能。如何改善区域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将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难题。
金融以其极强的凝聚力和渗透性而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日趋紧密。一个有效率的金融系统可以通过抑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促进经济完全市场化,推进资金流向高效的经济部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反之,则可能使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改善区域金融结构,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结构的发展又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准确把握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统筹区域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学者们接下来会予以关注的重点。
(二)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差距悬殊,区域之间的金融结构差异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众多学者从协调区域金融结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对区域金融结构的研究最早的是于Smithking(1969),他在自己的研究中认为区域金融结构是一个地区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总和,其主要表现在金融资产在国民经济中不同部门之间的比重以及各种金融工具在国民经济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情况。Levine(1999)通过衡量区域内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之间的活跃程度、规模以及比重来衡量某个区域内的金融结构。国内学者也对金融结构的定义进行了研究,王兆星(1990)提出金融结构是金融要素有机联系的整体,包括各种金融要素间质的联系和量的联系。林毅夫(1994)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金融结构来源于国家制度的安排。李木祥(2004)从主流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金融组织结构的变迁。冯广波(2009)选取了M1/GDP、M2/GDP等金融指标来研究金融结构的问题。
在实体经济中,金融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尤为明显,为实体经济输送血液,科学合理的金融结构必然促进金融业的极大发展,进而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还会引导大量充足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拓展实体经济的资金渠道,推动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极大增长。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动关系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Mickinnon和S.Shaw(1973)认为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扭曲等金融抑制现象导致社会经济增长水平下降,同时金融深化会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而金融结构的情况是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首要因素。Beck和Levine(2000)反对把银行主导体制与市场主导体制相对立的传统观点,提出“金融服务论”,认为不只是金融结构本身,整个金融体系本身的发展水平都影响经济增长的幅度。踪家峰、熊行、周聪(2009)通过分析中国各省市经济研究数据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发现随着各地区的发展,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的地区或者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随着金融机构融资占比增大而较少,银行为主的融资占比结构逐步下降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内学者黄曦子(2010)探讨了贵州省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把货币资产作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最大的因素,论证货币资产对实体经济的第二三产业的影响大于第一产业的影响,从而要优化区域金融结构,更大地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经济增长对金融结构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计划经济时代的金融机构大一统体制不再符合经济增长的要求,国家开始逐步对金融结构进行调整,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人民银行中的一些职能分离出来,组建专门的职能银行,然后在90年代初期逐步开启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进入新世纪,引进西方的金融衍生工具,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实现我国金融结构的多元化,这都是不断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匡桦(2011)从经济增长的动力角度,分析了拓展金融市场,深化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快建设金融市场的步伐,丰富和完善金融结构,在当前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是十分重要的。崔滨洲(2011)从经济增长的转型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转型对金融结构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市场对资本及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现代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形成以及提供金融服务的数量、水平都与经济增长的幅度密切相关。金融产业的变化必然带来金融结构的深度变革,来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
通过上述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关于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结构的发展又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准确把握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统筹区域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学者们接下来会予以关注的重点。
鉴于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本文将结合最新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运用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在此基础之上,选取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以及区域金融结构的相关指标以及其他控制变量的相关指标构造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结合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提出促进区域金融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政策,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金融结构
金融结构可以简单理解为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与排列方式。在具体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金融结构含义的界定和解释也会随着不同研究时期发生变化。李茂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界定金融结构,认为金融结构是货币流通和信用赖以存在的方式和组织形式,具体划分为金融形式结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调节机制结构、金融从业人员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这五个部分。王兆星(1991)认为,金融结构是各种金融要素之间联系的整体,包括各种金融要素之间质量和数量关系。李量(2000)把反映一定时期的各种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形式、内容、相对规模和比例理解为一国的金融结构。
通过以上介绍不难看出,不同学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对金融结构的理解和定义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些不同也为本文进一步研究金融结构问题打下了基础。因此,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借鉴,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本文分析研究中所界定的金融结构,是基于我国金融系统中主要金融要素的相对规模,包括了金融工具结构如股票债券等、金融机构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总和。
2.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涵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要商品与劳务潜在生产力之扩大(亦即生产可能曲线向外扩张)。生产力之成长主要决定於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实质资本累数量累积与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技术水准提升以及制度环境改善。因此,经济增长也意涵决定生产力之诸多因素的扩展与改善。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很多学者指出,目前仅仅以GDP衡量经济增长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且会产生一定的政策误导,因此,不少理论研究者呼吁以绿色GDP衡量经济增长,但是考虑到这一指标并没有完善以及数据可获性以及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还是使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
(二) 理论以及模型框架
1、理论框架及基本假设
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劳动力增加、资本积累以及技术进步,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可概括为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函数可以笼统表示为:
(1)
本文重点分析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所以在传统的生产函数中加入金融结构因素,函数形式变化为:
(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9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