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苹果产业场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附件)
苹果产品是我国农产品产业市场发展最强、最大之一。本文主要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概述了苹果的国内外市场情况,根据东塬苹果对临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分析临渭区东塬苹果产业发展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临渭区东塬苹果面临的机遇和前景,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配套保障措施及全方位的营销策略。通过研究,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临渭区东塬苹果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从而有效地促进更新观念,运用全方位的新思维、新技术、新理论,分析了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外部环境,从而整合内部资源,制定出属于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发展战略,增强东塬苹果产业的发展,让临渭区东塬果农从中受益。关 键 词临渭区;山地苹果;发展AbstractApple products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the biggest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y in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of the Apples domestic market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eastern plateau Apple has a great role to Linwei Distric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alysis Linwei District eastern plateau of apple industry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prospect the Linwei District East plateau Apple faces opportunities and prospect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to put forward the appl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 of supporting measures and a full range of marketing strategy.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Through the research,clearer understanding to, Linwei District eastern plateau of apple industry is fac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advantages, thus effectively promote to renew the idea, using a full range of new thinking, new technology and new theory, analyze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apple industry in Linwei District, to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resources, develop to Linwei District of appl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apple industry in eastern plateau, let Linwei District East Highland farmers benefit from it.Key words: Linwei district; mountain apple ;develop第一章 绪论 1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1.2.1国外研究现状 11.2.2国内研究现状 21.3研究方法 2第二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 32.1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形成 32.2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发展 3第三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53.1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产业优势也不断凸现 53.2新优品种的相继推广,品种结构趋于优化 63.3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标准化程度提高 63.4 销售网络逐步扩大,外汇收入提高 7第四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84.1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促进因素 84.1.1自然资源独特与生态环境优越 84.1.2苹果品质的逐步优化 84.1.3 政策大力扶持 94.2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94.2.1苹果生产的小农经济特性抑制产业的快速发展 94.2.2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104.2.3临渭区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 104.2.4市场行情和信息闭塞,国际营销经验不足 11第五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发展限制因素的对策建议 125.1 利用承包方式,扩大种植面积,合理利用资源 125.2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苹果产业科技水平 125.3树立临渭区苹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信誉和竞争力 125.4 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实现多元化销售渠道 13 第六章 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背景临渭区东塬地处苹果的最佳适生区,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充沛。临渭区东塬主要以苹果种植业为主,加之临渭区苹果种植历史悠久,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以苹果为主,因此将苹果产业作为促进临渭区城乡统筹发展,是切实可行的。意义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盲目扩张,人才技术的缺乏,管理水平低下、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资源紧缺、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创新以及苹果先进战略、先进成熟栽培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借鉴国内外苹果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构建陕西发展苹果产业的创新模式,为苹果产业化发展提供实践指导。1.2国内外研究综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市场苹果销量及销售价格的比对分析,苹果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好,苹果产业必将成为适生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苹果以其丰富独特的营养价值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苹果消费即将进入一个全盛时期。1.2.1国外研究现状 (1)Robert L Cook(2003)从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水果流通市场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 (2)泰莫斯(1999)提出通过广告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加苹果的销售,但会降低水果的销售量。而店铺则能保证水果的稳定销售,因此泰莫斯又发表了《美国苹果促销有效性的二阶段分析》来拓展国外市场。 (3)彼得.达切思(2003)提出了公司管理的许多领域并提供了极为充实的内容,它可以帮助公司管理人员制定坚实的业务发展战略、提升客户的价值和出色地进行运营,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的公司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1.2.2国内研究现状 (1)朱海霞(2012.1)提出指出陕西苹果在发展中存在的品牌形象、品种结构、产业化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陕西今后如何发展苹果产业提出了几点建议,并提出了强化品牌战略、深化产业发展、增加知识投入等新思路. (2)谢云(2009)通过对山东栖霞、山西平陆等苹果主产地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我国苹果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结构调整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为关键等措施来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 (3)林建安(2012)提出完善信息服务系统,采取多种策略促进市场多元化;加快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苹果科技水平;推动苹果生产专业化,促进出口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政府监管,提高苹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苹果出口预警机制。 (4)杨振锋(2006.9)指出实现我国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优化区域布局,改善品种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参与国际竞争。综上所述,如今还存在着诸多因素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有效发挥苹果产业链的作用,进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尽早解决这些问题,使苹果产业能更加繁荣的发展迫在眉睫。1.3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陕西苹果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解,并同时对临渭区东塬苹果产业现状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临渭区东塬苹果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第二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带形成与发展2.1临渭区苹果产业带的形成临渭区东塬属于黄土高原,海拔约680-7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左右,无霜期220天,土质肥沃,无工业污染。良好的自然环境,出产的苹果色泽鲜艳、肉细味美、皮薄汁多、绿色健康,赢得了全国各地客商的一致好评,从而发展为该地区主要农产品产业之一。地理环境因素,造成东塬地区无法向工业化、城市化环境发展,给该地区发展造成了影响,但同时也因此造就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了农副产业的大力发展,具有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优越条件和参与世界苹果竞争的良好生态基础。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业部为支持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我国苹果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这对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另外,WTO的加入为陕西苹果走向世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为陕西苹果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2.2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果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支持:果区各级政府设立农业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基地建设;为果农开通果品“绿色通道”,以确保果品运销和农民增收;省果业信息中心为基地县和企业在互联网上制作信息网页,发布各种果品、果汁产销信息,为销售牵线搭桥;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专门的营销队伍帮助农民解决卖果难的问题;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果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支持:果区各级政府设立农业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基地建设;为果农开通果品“绿色通道”,以确保果品运销和农民增收;省果业信息中心为基地县和企业在互联网上制作信息网页,发布各种果品、果汁产销信息,为销售牵线搭桥;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专门的营销队伍帮助农民解决卖果难的问题;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重点扶持果业龙头企业,帮助其提高贮运能力和水平,解决收购资金等问题政府各级果业部门加强了果业生产、贮藏、加工、包装、销售与出口各个环节的综合协调和管理服务工作,为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有效的政策支持,为把陕西建设成绿色果品基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三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3.1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产业优势也不断凸现 据了解,今年陕西果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全省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实现了自2001年以来的十二连增。预计今年全省水果总面积将达到1775万亩,总产量1430万吨。其中苹果在“北扩西进”布局的推进下,达到“双千万”,总面积突破1000万亩、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陕西水果面积和产量在全国格局中的分量均进一步加大,然而,临渭区苹果产品发展也大幅度提升,中国水果生产第一大省的地位更加稳固。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渭南临渭区苹果产业的迅速发展,2008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和国家贸易均创出历史新高。种植面积20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3%;产量3156万吨,增长6.9%;全国苹果优质果率平均达到60%,出口量103万吨,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活动,能够让国内外消费者更加了解我国和陕西苹果,持续提升苹果产业的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2013年12月20日,陕西果业工作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今年全省果业生产、销售工作,安排部署了2013年的工作要点,本次会议有亮点、有思路、有措施、有目标、成效显著。图3-1主要描述了2001年到2015年临渭区东塬苹果的种植面积及产量,虽然在2008到2013年有转折点,到总体上都属于上升趋势。图3-1 临渭区苹果种植及产量分析图表?政府的大力支持,使苹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的增加,形成规模化的种植与产出,以独特自然环境(高塬,昼夜温差大等),使该地区拥有了苹果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3.2新优品种的相继推广,品种结构趋于优化科技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经过优胜略汰的过程,新的果树品种替换了无产业优势的老品种,再适合的地方种植适合的果树品种,整体发展趋势转向科学化;早熟、晚熟品种逐渐演变为层次结构,占比合理化,以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带动苹果产业的发展。随着苹果生产的长足发展,随着以苹果为主的果业的发展,与之相围绕的贮藏、加工、流通等产业产生并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也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销售模式,极大的降低了由于苹果特性所带来的损失,并且带动多方面发展,从而形成以苹果产业为中心的复合型产业带,带动大量的劳动力与生产力,为社会稳定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个重要途径。具近几年统计数据可得海拔900-1500最适合种植苹果,如图3-2所示图3-2临渭区苹果种植面积的占有量3.3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标准化程度提高除了自然优势,在全省科技发展的带动下,该地区从果树品种、修剪、施肥等一系列技术,逐渐提升与完善。同时,先进技术的引进,带来一系列的变革,果树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得以大幅度提升。3.4 销售网络逐步扩大,外汇收入提高在销售方面,国内销售量稳步上升。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道路,通讯等)的不断完善,苹果销售方式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因基础设施问题无法销售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且现已结合网络传播苹果信息,并且进行网络销售平台进行售卖。通过多渠道,极大的提升了销售量以及广告效应,提高销量,并且为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临渭区苹果销售从2000年到2005年都在逐年增加,从图表3-3可得出如下图3-3 陕西苹果与临渭区苹果2000年-2015年外销图表分析第四章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影响因素4.1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促进因素4.1.1自然资源独特与生态环境优越陕西省全省总面积 20. 58 万平方公里,从地貌特征来看,陕西北部是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黄土高原,海拔在 900-1500 米之间,面积约为 9.2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45%;中部是由河流冲击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海拔在 320-800 米之间,面积约为 3. 91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而积的 19%,以土壤肥沃农业发达而闻名,号称“八百里秦川”;南部是由花岗岩及变质杂岩系构成的陕南山地,海拔在 1000-1300米之间,面积约为 7. 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36%,由于地形南北狭长,秦岭横穿中部,因此气候南北差异较大,陕南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热量和水分条件最好,关中、渭北/南为旱源,陕北南部为暖湿带湿润气候,陕北北部是温带半干旱气候,为本省热量和水分条件较差的地区。全省年日照数 1816.6 小时,平均降水量 380-780 毫米,平均无霜期 218 天。渭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纵横,海拔高,一般海拔在 800-1200 米之间,土层深厚黄土覆盖(50-100 米),昼夜温差大,且质地疏松,透气蓄水能力强;环境无污染,病虫害少。临渭区东塬属于黄土高原,海拔约680-7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左右,无霜期220天,土质肥沃,无工业污染。良好的自然环境,出产的苹果色泽鲜艳、肉细味美、皮薄汁多、乃仓储、绿色健康,赢得了全国各地客商的一致好评。4.1.2苹果品质的逐步优化临渭区东塬苹果较其他产区苹果的品质特征相比,在果实硬度、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总糖、总酸等指标均属上等。体现出“色泽艳丽、腊质层厚、风味浓郁、耐贮运”四大特色。同时,地理环境因素,主产区远离工业区,污染少,具有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主产区远离工业区,污染少,具有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优越条件和参与世界苹果竞争的良好生态基础。4.1.3 政策大力扶持 苹果作为灵宝的三大法宝之一(苹果、大枣,黄金),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逐步产业化、仓储化发展。加大经济投入,全方位、多层次的引进人才;开发人才,转变观念,面向基层,鼓励创业;充分挖掘果农潜力,加强对农村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果农在技术上难得问题。4.2临渭区苹果发展限制因素4.2.1苹果生产的小农经济特性抑制产业的快速发展临渭区东塬苹果的生产主要是各个农户分散生产,单个农户受其知识教育水平、生产观念、自身资源能力的限制,应对风险和销售产品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与现代大市场对农业生产在规模、技术等方面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绿色食品生产方式也存在矛盾,从而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农户分散经营,龙头带动力弱。我国苹果生产主体是农户,规模小、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低,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关联性差,很难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弱化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也难以实现生产环节效益的最大化。临渭区属苹果的新生产区,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竞争力不足,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从根本上没有与果农形成合作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直接影响着苹果生产持续、健康发展。(1)缺乏统一的生产管理,质量失控。一家一户,生产一亩或两亩苹果,形不成生产规模,管理水平不一,生产技术标准不一,不到采收期随意采摘等等,生产出的苹果质量也就难以统一。这些质量不一的苹果由一家一户拿到市场上,价格自然也就五花八门。?(2)缺乏统一的市场管理,价格失控。政府退出了市场管理,协会尚无能力和相应地权利加以管理,没有统一的价格和浮动范围,没有权威部门加以规范性管理,苹果经销商满天飞,各自为战,相互压价,相互拆台,直接导致苹果市场价格混乱。?(3)缺乏一体化的管理,竞争失控。苹果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各链条之间形不成利益共同体,链条内部、链条之间“内耗”严重,市场竞争失控,使苹果市场价格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造成了国外反倾销,国内受损伤的局面。?总之,苹果行情要受到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每年这些影响因素都在变化着,并且每一因素对每年苹果行情的影响程度也发生着变化。 4.2.2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品种结构单一。目前世界主要栽培的苹果品种,在陕西几乎都有栽培,但商品化栽培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尚未形成适应不同国际市场需要的特色主导品种,目前出口仅以富士、秦冠等少数几个品种为主,尤其缺乏形成商品批量的自育品种。同时,品种发展缺乏明确的市场目标,日本、新西兰等国开发优良品种市场针对性强,自育品种发展比重大、推广快,从品种上处于竞争的制高点。品种结构的单一,使同一品种集中上市,导致了果品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但却满足不了市场和消费者常年均衡需要优质果品的要求,因此,陕西苹果鲜果虽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在满足消费者常年均衡需要优质水果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仍较弱。另外,安全水平低。一方面表现为本身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主要是苹果生产中,缺乏病虫监测手段,所以,不能科学进行病虫害测报,不能按防治指标施药,按经济阈值用药,导致喷药次数增多,同时,一些果农还不按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活动,仍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尽管政府明令禁止,但问题依然突出。优质果率低。陕西苹果优质果率约在 65%左右,但是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率不足 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的优质果率高达 80%,可供出口的高档果率也在 50%左右。陕西鲜果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果品外观质量较差,果个大小不匀,果形不正,着色度差等。从调查出口红富士苹果情况看,果实着色、果形指数和农药残留是限制我国苹果外销的主要因素。分析上述原因主要是果园投入不足,没有进行标准化生产,商品意识淡薄,导致了鲜苹果批量出口整体质量竞争力弱。4.2.3临渭区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临渭区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在产后保鲜、贮运和包装方面与国际苹果出口大国差距较大。由于缺乏现代化果品分级包装线和冷藏运输设备,包装的果品大小、形状、色泽差别较大,果品商品质量难以保证。由于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许多企业不能做到周年供货,或质量问题错失了许多国际订单。加工能力不足,加工产品单一。临渭区苹果加工总量不足 20%,而且单厂规模小,利润低,竞争力弱。加工产品的单一,也使苹果加工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临渭区苹果品牌还没有树立起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对于在地理上集中的产业而言,品牌代表的是该产业的区位的竞争力。区位品牌蕴涵了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苹果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具有鲜明的区位特征。建立区域品牌可以使处于分散状态的单个经营者在虚拟状态下实现集中,从而使优势区域内的经营者获取集聚效应,可以使苹果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使优势区域的苹果与其他地区的苹果区别开来,凸现其优质性,形成较好的市场需求。4.2.4市场行情和信息闭塞,国际营销经验不足临渭区是苹果新产区,产业化程度不高,对国际市场的研究不够,信息不灵,生产上盲目性很大。信息不灵,国际营销经验不足、国际性营销人才缺乏也影响着陕西苹果的竞争力。第五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5.1 利用承包方式,扩大种植面积,合理利用资源近年来,临渭区东塬地区利用土地承包的方式,在适合种植苹果的土地上大量的栽培苹果种植业,以扩大临渭区苹果种植面积,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管理与销售也方便了很多 。大面积的种植不仅在管理方面减少了好多成本,同时在销售方面引来了不少大客户,减少了客户在一家一户的采购。5.2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苹果产业科技水平建立和完善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科技进步是建设果业强省的重要条件和标志,政府部门要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逐步建成陕西果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联合陕西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陕西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集中研究开发果品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贮藏技术等。巩固完善各级果业技术推广机构,稳定技术人员。政府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投入一定资金,予以支持。为确保陕西苹果产业优势的发展和健康的成长,需要建立一系列健全体系,当前和今后要健全苹果业信息服务体系、苹果良种种苗繁育体系、生产管理教育培训体系、质量检查监督体系、苹果销售服务体系等,还要大力发展苹果业协会。从而带动陕西各地区苹果产业的良性发展。5.3树立临渭区苹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信誉和竞争力品牌可以给产品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忠诚,可以给产品带来价格优势。对于苹果这一产品也是如此,名牌产品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出口到国际市场,陕西苹果要想快速发展,取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产品品质,扩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首先,要提高果品的质量,同时提高果农的质量意识;其次,加大对临渭区苹果的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打造独有特色的品牌影响力比如,针对陕西苹果远离工业区无污染的特点打造陕西绿色苹果大品牌,并注明绿色品牌商标;最后,建立果品的信誉保证制度。在果品的销售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果品的分级与重量误差,不论是政府还是果农和果企都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信誉,要确保果商和消费者的利益。近年来,虽然我省果业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从总体来看,龙头企业还是规模小、竞争力弱,全省总资产超过 10 亿元的龙头企业仅 2 家,且都是果汁加工企业,上一定规模的鲜果销售企业仅有华圣 1 家,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是加快产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前我省果品气调、冷藏能力仅为总产量的 9%,采后处理生产线和冷链运输系统仅为少部分企业拥有,今后几年随着果品总产的不断增加,加工、贮藏和冷链运输能力将严重不足,影响果品销售和市场开拓。因此,需要对龙头企业在气调库、产后加工生产线和冷链运输系统等设施建设上给予补贴,扶持龙头企业发展。5.4 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实现多元化销售渠道 市场是产业化经营的巨大动力源泉,也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苹果产量的增加,苹果果销售市场的扩大,但是销售增长幅度不尽明显。因此,我国既要建设苹果及其加工品的销售市场,又要建设苹果产业化过程中所必要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同时也要加强国内市场的建设和国际市场的建设。第六章 结论 第一,通过对渭南市临渭区东塬苹果种植及产业链的发展和临渭区苹果产业的逐步优化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苹果产业的发展不断趋于上升阶段及其未来的蓬勃发展。第二,临渭区苹果产业也存在一些不足因素,我们应该寻找相应对策,解决该存在的问题,促使临渭区苹果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第三,利用临渭区东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优质苹果产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总之,以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积极、全面的对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对临渭区苹果产业的问题,分析,解决措施。进行总结,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苹果产业科技水平,建立健全的苹果产业体系,树立临渭区苹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信誉和竞争力,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参考文献[1]张雪阳,朱海霞,张会新.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6-41. [2]刘华峰.棒曲霉素在腐烂苹果中的分布规律及清洗、树脂吸附对苹果汁中棒曲霉素的脱除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3]童荣萍.打造陕西苹果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J].市场透视,2006,(10)16-18. [4]余欣.试论陕西苹果产业再发展的途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2-64. [5]谢云.我国苹果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长江大学学报:农学卷,2009,(1):85-87. [6]孙长平.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7]张兴旺.我国苹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5,21(6):1-3. [8]马树环.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0(1):49-50. [9]杨振锋.辽宁主产区富士苹果质量调查分析[D].中农业科学院,2010年[10]杜青林主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1]姬顺玉.《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分析》[M].现代商贸工业,2008,(8). [12]柯炳生.《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若干认识》[M].农村经营管理,2009,(2).[13]孟秦倩.黄土高原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消耗规律与果树生长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14]林建安.中国苹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15]王磊.开张角度对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Red Fuji)内源激素及碳氮营养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16]陈志强.红富士苹果花营养诊断及其硼含量监测模型的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2010.致谢本论文是在姜怡悦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本论文写作过程中,从选择课题开始,到论文总的框架的细节地修改,导师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对论文写作,导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我没有这些年的知识,我就不能完成这个论文。我诚挚地请所有的老师们对我的论文进行更多的批评,并使我能及时改进论文的不足之处。最后对老师们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目录
Through the research,clearer understanding to, Linwei District eastern plateau of apple industry is fac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advantages, thus effectively promote to renew the idea, using a full range of new thinking, new technology and new theory, analyze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apple industry in Linwei District, to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resources, develop to Linwei District of appl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apple industry in eastern plateau, let Linwei District East Highland farmers benefit from it.Key words: Linwei district; mountain apple ;develop第一章 绪论 1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1.2.1国外研究现状 11.2.2国内研究现状 21.3研究方法 2第二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 32.1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形成 32.2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发展 3第三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53.1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产业优势也不断凸现 53.2新优品种的相继推广,品种结构趋于优化 63.3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标准化程度提高 63.4 销售网络逐步扩大,外汇收入提高 7第四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84.1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促进因素 84.1.1自然资源独特与生态环境优越 84.1.2苹果品质的逐步优化 84.1.3 政策大力扶持 94.2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94.2.1苹果生产的小农经济特性抑制产业的快速发展 94.2.2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104.2.3临渭区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 104.2.4市场行情和信息闭塞,国际营销经验不足 11第五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发展限制因素的对策建议 125.1 利用承包方式,扩大种植面积,合理利用资源 125.2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苹果产业科技水平 125.3树立临渭区苹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信誉和竞争力 125.4 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实现多元化销售渠道 13 第六章 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背景临渭区东塬地处苹果的最佳适生区,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充沛。临渭区东塬主要以苹果种植业为主,加之临渭区苹果种植历史悠久,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以苹果为主,因此将苹果产业作为促进临渭区城乡统筹发展,是切实可行的。意义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盲目扩张,人才技术的缺乏,管理水平低下、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资源紧缺、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创新以及苹果先进战略、先进成熟栽培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借鉴国内外苹果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构建陕西发展苹果产业的创新模式,为苹果产业化发展提供实践指导。1.2国内外研究综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市场苹果销量及销售价格的比对分析,苹果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好,苹果产业必将成为适生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苹果以其丰富独特的营养价值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苹果消费即将进入一个全盛时期。1.2.1国外研究现状 (1)Robert L Cook(2003)从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水果流通市场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 (2)泰莫斯(1999)提出通过广告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加苹果的销售,但会降低水果的销售量。而店铺则能保证水果的稳定销售,因此泰莫斯又发表了《美国苹果促销有效性的二阶段分析》来拓展国外市场。 (3)彼得.达切思(2003)提出了公司管理的许多领域并提供了极为充实的内容,它可以帮助公司管理人员制定坚实的业务发展战略、提升客户的价值和出色地进行运营,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的公司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1.2.2国内研究现状 (1)朱海霞(2012.1)提出指出陕西苹果在发展中存在的品牌形象、品种结构、产业化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陕西今后如何发展苹果产业提出了几点建议,并提出了强化品牌战略、深化产业发展、增加知识投入等新思路. (2)谢云(2009)通过对山东栖霞、山西平陆等苹果主产地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我国苹果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结构调整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为关键等措施来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 (3)林建安(2012)提出完善信息服务系统,采取多种策略促进市场多元化;加快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苹果科技水平;推动苹果生产专业化,促进出口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政府监管,提高苹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苹果出口预警机制。 (4)杨振锋(2006.9)指出实现我国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优化区域布局,改善品种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参与国际竞争。综上所述,如今还存在着诸多因素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有效发挥苹果产业链的作用,进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尽早解决这些问题,使苹果产业能更加繁荣的发展迫在眉睫。1.3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陕西苹果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解,并同时对临渭区东塬苹果产业现状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临渭区东塬苹果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第二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带形成与发展2.1临渭区苹果产业带的形成临渭区东塬属于黄土高原,海拔约680-7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左右,无霜期220天,土质肥沃,无工业污染。良好的自然环境,出产的苹果色泽鲜艳、肉细味美、皮薄汁多、绿色健康,赢得了全国各地客商的一致好评,从而发展为该地区主要农产品产业之一。地理环境因素,造成东塬地区无法向工业化、城市化环境发展,给该地区发展造成了影响,但同时也因此造就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了农副产业的大力发展,具有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优越条件和参与世界苹果竞争的良好生态基础。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业部为支持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我国苹果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这对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另外,WTO的加入为陕西苹果走向世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为陕西苹果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2.2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果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支持:果区各级政府设立农业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基地建设;为果农开通果品“绿色通道”,以确保果品运销和农民增收;省果业信息中心为基地县和企业在互联网上制作信息网页,发布各种果品、果汁产销信息,为销售牵线搭桥;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专门的营销队伍帮助农民解决卖果难的问题;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果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支持:果区各级政府设立农业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基地建设;为果农开通果品“绿色通道”,以确保果品运销和农民增收;省果业信息中心为基地县和企业在互联网上制作信息网页,发布各种果品、果汁产销信息,为销售牵线搭桥;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专门的营销队伍帮助农民解决卖果难的问题;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重点扶持果业龙头企业,帮助其提高贮运能力和水平,解决收购资金等问题政府各级果业部门加强了果业生产、贮藏、加工、包装、销售与出口各个环节的综合协调和管理服务工作,为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有效的政策支持,为把陕西建设成绿色果品基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三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3.1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产业优势也不断凸现 据了解,今年陕西果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全省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实现了自2001年以来的十二连增。预计今年全省水果总面积将达到1775万亩,总产量1430万吨。其中苹果在“北扩西进”布局的推进下,达到“双千万”,总面积突破1000万亩、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陕西水果面积和产量在全国格局中的分量均进一步加大,然而,临渭区苹果产品发展也大幅度提升,中国水果生产第一大省的地位更加稳固。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渭南临渭区苹果产业的迅速发展,2008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和国家贸易均创出历史新高。种植面积20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3%;产量3156万吨,增长6.9%;全国苹果优质果率平均达到60%,出口量103万吨,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活动,能够让国内外消费者更加了解我国和陕西苹果,持续提升苹果产业的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2013年12月20日,陕西果业工作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今年全省果业生产、销售工作,安排部署了2013年的工作要点,本次会议有亮点、有思路、有措施、有目标、成效显著。图3-1主要描述了2001年到2015年临渭区东塬苹果的种植面积及产量,虽然在2008到2013年有转折点,到总体上都属于上升趋势。图3-1 临渭区苹果种植及产量分析图表?政府的大力支持,使苹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的增加,形成规模化的种植与产出,以独特自然环境(高塬,昼夜温差大等),使该地区拥有了苹果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3.2新优品种的相继推广,品种结构趋于优化科技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经过优胜略汰的过程,新的果树品种替换了无产业优势的老品种,再适合的地方种植适合的果树品种,整体发展趋势转向科学化;早熟、晚熟品种逐渐演变为层次结构,占比合理化,以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带动苹果产业的发展。随着苹果生产的长足发展,随着以苹果为主的果业的发展,与之相围绕的贮藏、加工、流通等产业产生并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也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销售模式,极大的降低了由于苹果特性所带来的损失,并且带动多方面发展,从而形成以苹果产业为中心的复合型产业带,带动大量的劳动力与生产力,为社会稳定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个重要途径。具近几年统计数据可得海拔900-1500最适合种植苹果,如图3-2所示图3-2临渭区苹果种植面积的占有量3.3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标准化程度提高除了自然优势,在全省科技发展的带动下,该地区从果树品种、修剪、施肥等一系列技术,逐渐提升与完善。同时,先进技术的引进,带来一系列的变革,果树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得以大幅度提升。3.4 销售网络逐步扩大,外汇收入提高在销售方面,国内销售量稳步上升。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道路,通讯等)的不断完善,苹果销售方式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因基础设施问题无法销售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且现已结合网络传播苹果信息,并且进行网络销售平台进行售卖。通过多渠道,极大的提升了销售量以及广告效应,提高销量,并且为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临渭区苹果销售从2000年到2005年都在逐年增加,从图表3-3可得出如下图3-3 陕西苹果与临渭区苹果2000年-2015年外销图表分析第四章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影响因素4.1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促进因素4.1.1自然资源独特与生态环境优越陕西省全省总面积 20. 58 万平方公里,从地貌特征来看,陕西北部是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黄土高原,海拔在 900-1500 米之间,面积约为 9.2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45%;中部是由河流冲击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海拔在 320-800 米之间,面积约为 3. 91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而积的 19%,以土壤肥沃农业发达而闻名,号称“八百里秦川”;南部是由花岗岩及变质杂岩系构成的陕南山地,海拔在 1000-1300米之间,面积约为 7. 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36%,由于地形南北狭长,秦岭横穿中部,因此气候南北差异较大,陕南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热量和水分条件最好,关中、渭北/南为旱源,陕北南部为暖湿带湿润气候,陕北北部是温带半干旱气候,为本省热量和水分条件较差的地区。全省年日照数 1816.6 小时,平均降水量 380-780 毫米,平均无霜期 218 天。渭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纵横,海拔高,一般海拔在 800-1200 米之间,土层深厚黄土覆盖(50-100 米),昼夜温差大,且质地疏松,透气蓄水能力强;环境无污染,病虫害少。临渭区东塬属于黄土高原,海拔约680-7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左右,无霜期220天,土质肥沃,无工业污染。良好的自然环境,出产的苹果色泽鲜艳、肉细味美、皮薄汁多、乃仓储、绿色健康,赢得了全国各地客商的一致好评。4.1.2苹果品质的逐步优化临渭区东塬苹果较其他产区苹果的品质特征相比,在果实硬度、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总糖、总酸等指标均属上等。体现出“色泽艳丽、腊质层厚、风味浓郁、耐贮运”四大特色。同时,地理环境因素,主产区远离工业区,污染少,具有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主产区远离工业区,污染少,具有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优越条件和参与世界苹果竞争的良好生态基础。4.1.3 政策大力扶持 苹果作为灵宝的三大法宝之一(苹果、大枣,黄金),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逐步产业化、仓储化发展。加大经济投入,全方位、多层次的引进人才;开发人才,转变观念,面向基层,鼓励创业;充分挖掘果农潜力,加强对农村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果农在技术上难得问题。4.2临渭区苹果发展限制因素4.2.1苹果生产的小农经济特性抑制产业的快速发展临渭区东塬苹果的生产主要是各个农户分散生产,单个农户受其知识教育水平、生产观念、自身资源能力的限制,应对风险和销售产品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与现代大市场对农业生产在规模、技术等方面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绿色食品生产方式也存在矛盾,从而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农户分散经营,龙头带动力弱。我国苹果生产主体是农户,规模小、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低,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关联性差,很难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弱化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也难以实现生产环节效益的最大化。临渭区属苹果的新生产区,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竞争力不足,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从根本上没有与果农形成合作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直接影响着苹果生产持续、健康发展。(1)缺乏统一的生产管理,质量失控。一家一户,生产一亩或两亩苹果,形不成生产规模,管理水平不一,生产技术标准不一,不到采收期随意采摘等等,生产出的苹果质量也就难以统一。这些质量不一的苹果由一家一户拿到市场上,价格自然也就五花八门。?(2)缺乏统一的市场管理,价格失控。政府退出了市场管理,协会尚无能力和相应地权利加以管理,没有统一的价格和浮动范围,没有权威部门加以规范性管理,苹果经销商满天飞,各自为战,相互压价,相互拆台,直接导致苹果市场价格混乱。?(3)缺乏一体化的管理,竞争失控。苹果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各链条之间形不成利益共同体,链条内部、链条之间“内耗”严重,市场竞争失控,使苹果市场价格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造成了国外反倾销,国内受损伤的局面。?总之,苹果行情要受到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每年这些影响因素都在变化着,并且每一因素对每年苹果行情的影响程度也发生着变化。 4.2.2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品种结构单一。目前世界主要栽培的苹果品种,在陕西几乎都有栽培,但商品化栽培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尚未形成适应不同国际市场需要的特色主导品种,目前出口仅以富士、秦冠等少数几个品种为主,尤其缺乏形成商品批量的自育品种。同时,品种发展缺乏明确的市场目标,日本、新西兰等国开发优良品种市场针对性强,自育品种发展比重大、推广快,从品种上处于竞争的制高点。品种结构的单一,使同一品种集中上市,导致了果品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但却满足不了市场和消费者常年均衡需要优质果品的要求,因此,陕西苹果鲜果虽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在满足消费者常年均衡需要优质水果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仍较弱。另外,安全水平低。一方面表现为本身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主要是苹果生产中,缺乏病虫监测手段,所以,不能科学进行病虫害测报,不能按防治指标施药,按经济阈值用药,导致喷药次数增多,同时,一些果农还不按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活动,仍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尽管政府明令禁止,但问题依然突出。优质果率低。陕西苹果优质果率约在 65%左右,但是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率不足 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的优质果率高达 80%,可供出口的高档果率也在 50%左右。陕西鲜果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果品外观质量较差,果个大小不匀,果形不正,着色度差等。从调查出口红富士苹果情况看,果实着色、果形指数和农药残留是限制我国苹果外销的主要因素。分析上述原因主要是果园投入不足,没有进行标准化生产,商品意识淡薄,导致了鲜苹果批量出口整体质量竞争力弱。4.2.3临渭区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临渭区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在产后保鲜、贮运和包装方面与国际苹果出口大国差距较大。由于缺乏现代化果品分级包装线和冷藏运输设备,包装的果品大小、形状、色泽差别较大,果品商品质量难以保证。由于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许多企业不能做到周年供货,或质量问题错失了许多国际订单。加工能力不足,加工产品单一。临渭区苹果加工总量不足 20%,而且单厂规模小,利润低,竞争力弱。加工产品的单一,也使苹果加工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临渭区苹果品牌还没有树立起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对于在地理上集中的产业而言,品牌代表的是该产业的区位的竞争力。区位品牌蕴涵了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苹果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具有鲜明的区位特征。建立区域品牌可以使处于分散状态的单个经营者在虚拟状态下实现集中,从而使优势区域内的经营者获取集聚效应,可以使苹果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使优势区域的苹果与其他地区的苹果区别开来,凸现其优质性,形成较好的市场需求。4.2.4市场行情和信息闭塞,国际营销经验不足临渭区是苹果新产区,产业化程度不高,对国际市场的研究不够,信息不灵,生产上盲目性很大。信息不灵,国际营销经验不足、国际性营销人才缺乏也影响着陕西苹果的竞争力。第五章 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5.1 利用承包方式,扩大种植面积,合理利用资源近年来,临渭区东塬地区利用土地承包的方式,在适合种植苹果的土地上大量的栽培苹果种植业,以扩大临渭区苹果种植面积,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管理与销售也方便了很多 。大面积的种植不仅在管理方面减少了好多成本,同时在销售方面引来了不少大客户,减少了客户在一家一户的采购。5.2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苹果产业科技水平建立和完善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科技进步是建设果业强省的重要条件和标志,政府部门要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逐步建成陕西果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联合陕西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陕西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集中研究开发果品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贮藏技术等。巩固完善各级果业技术推广机构,稳定技术人员。政府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投入一定资金,予以支持。为确保陕西苹果产业优势的发展和健康的成长,需要建立一系列健全体系,当前和今后要健全苹果业信息服务体系、苹果良种种苗繁育体系、生产管理教育培训体系、质量检查监督体系、苹果销售服务体系等,还要大力发展苹果业协会。从而带动陕西各地区苹果产业的良性发展。5.3树立临渭区苹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信誉和竞争力品牌可以给产品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忠诚,可以给产品带来价格优势。对于苹果这一产品也是如此,名牌产品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出口到国际市场,陕西苹果要想快速发展,取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产品品质,扩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首先,要提高果品的质量,同时提高果农的质量意识;其次,加大对临渭区苹果的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打造独有特色的品牌影响力比如,针对陕西苹果远离工业区无污染的特点打造陕西绿色苹果大品牌,并注明绿色品牌商标;最后,建立果品的信誉保证制度。在果品的销售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果品的分级与重量误差,不论是政府还是果农和果企都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信誉,要确保果商和消费者的利益。近年来,虽然我省果业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从总体来看,龙头企业还是规模小、竞争力弱,全省总资产超过 10 亿元的龙头企业仅 2 家,且都是果汁加工企业,上一定规模的鲜果销售企业仅有华圣 1 家,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是加快产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前我省果品气调、冷藏能力仅为总产量的 9%,采后处理生产线和冷链运输系统仅为少部分企业拥有,今后几年随着果品总产的不断增加,加工、贮藏和冷链运输能力将严重不足,影响果品销售和市场开拓。因此,需要对龙头企业在气调库、产后加工生产线和冷链运输系统等设施建设上给予补贴,扶持龙头企业发展。5.4 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实现多元化销售渠道 市场是产业化经营的巨大动力源泉,也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苹果产量的增加,苹果果销售市场的扩大,但是销售增长幅度不尽明显。因此,我国既要建设苹果及其加工品的销售市场,又要建设苹果产业化过程中所必要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同时也要加强国内市场的建设和国际市场的建设。第六章 结论 第一,通过对渭南市临渭区东塬苹果种植及产业链的发展和临渭区苹果产业的逐步优化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苹果产业的发展不断趋于上升阶段及其未来的蓬勃发展。第二,临渭区苹果产业也存在一些不足因素,我们应该寻找相应对策,解决该存在的问题,促使临渭区苹果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第三,利用临渭区东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优质苹果产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总之,以临渭区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积极、全面的对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对临渭区苹果产业的问题,分析,解决措施。进行总结,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苹果产业科技水平,建立健全的苹果产业体系,树立临渭区苹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信誉和竞争力,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参考文献[1]张雪阳,朱海霞,张会新.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6-41. [2]刘华峰.棒曲霉素在腐烂苹果中的分布规律及清洗、树脂吸附对苹果汁中棒曲霉素的脱除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3]童荣萍.打造陕西苹果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J].市场透视,2006,(10)16-18. [4]余欣.试论陕西苹果产业再发展的途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2-64. [5]谢云.我国苹果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长江大学学报:农学卷,2009,(1):85-87. [6]孙长平.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7]张兴旺.我国苹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5,21(6):1-3. [8]马树环.临渭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0(1):49-50. [9]杨振锋.辽宁主产区富士苹果质量调查分析[D].中农业科学院,2010年[10]杜青林主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1]姬顺玉.《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分析》[M].现代商贸工业,2008,(8). [12]柯炳生.《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若干认识》[M].农村经营管理,2009,(2).[13]孟秦倩.黄土高原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消耗规律与果树生长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14]林建安.中国苹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15]王磊.开张角度对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Red Fuji)内源激素及碳氮营养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16]陈志强.红富士苹果花营养诊断及其硼含量监测模型的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2010.致谢本论文是在姜怡悦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本论文写作过程中,从选择课题开始,到论文总的框架的细节地修改,导师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对论文写作,导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我没有这些年的知识,我就不能完成这个论文。我诚挚地请所有的老师们对我的论文进行更多的批评,并使我能及时改进论文的不足之处。最后对老师们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目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