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研究(附件)【字数:15380】
摘 要摘 要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07-2014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之间,而且也表现在区域内部;在区域金融经历多年的发展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综合水平已经开始略低于西部地区;目前金融发展水平按区域可以划分为三个组别。为缩小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提出金融区域划分金融圈化、金融调控差异化、区域大开发、金融发展模式差别化等措施。 关键词区域金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金融发展
目 录
0 引言 1
1 区域金融的相关理论 1
1.1区域经济理论 2
1.2金融理论 3
2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评价模型的构建 4
2.1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
2.2评价模型的构建 6
2.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0
3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11
3.1因子分析 11
3.2聚类分析 16
3.3综合分析 17
4相关政策建议 19
4.1发展区域经济是基础 19
4.2金融区域划分金融圈化 20
4.3金融调控政策差异化 20
4.4继续区域大开发政策 20
4.5金融发展模式与政策差别化 21
结 论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研究
0 引言
区域间的非同质性决定了金融资源空间供需存在不对称性,进而决定了区域金融发展方式存在差异性。本文将区域金融定义为一个地域的金融结构和运行在时空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会存在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总量增长迅速,金融结构变化显著,金融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间差异性也日趋明显。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金融发展总量上,也体现在金融结构的各个方面。就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6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计表》来看,以省作为区域单位,最低为各内蒙古,138亿元人民币,最高为广东,21155亿元人民币,区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通过本文的研究,拟达到以下目的:以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标准,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为依据,以省作为区域的组成元素,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现状,剖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地区构成。以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综合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实例分析各省区域金融差异。在实例分析得出的结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导致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诸多原因。并在综合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为协调地区金融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反作用力。但客观上说,金融存在区域性是必然的,尤其是在我国。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的差异必然会对金融的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区域间差异过大会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对区域间金融的研究,分析区域间金融差异,寻找导致差异的主要因素。再从影响各个区域的主要原因入手,制定相关金融政策,能更好地协调区域金融发展,缩小各区域间的差异,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1 区域金融的相关理论
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正可谓是相辅相成,也正是两者间的紧密关系,相关理论也主要包含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区域经济理论;二是金融理论。下面将阐述相关重要的理论。
1.1 区域经济理论
1.1.1循环累计因果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1957年提出的,其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区域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区域的经济因素发生变化后,会引起另一区域的相应的经济因素发生变化,而相应发生了变化的经济因素又对前一个因素或其他因素产生影响,使其随着变化因素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不断累积而成循环发展趋势。在解释区域间相互的作用时,缪尔达尔用了两个完全相反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解释见图1所示。
/
图1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
缪尔达尔指出,在市场主导的机制下,扩散效应(资本要素从经济发达区域流向经济相对不发达区域)产生的影响远小于回流效应,为此,他建议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优先发展具有较好经济条件和较高市场化水平的区域,在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利用他们的扩散效应去带动其他相对落后区域,同时他也指出,政府也应该防止回流效应使得区域间差距扩大。
1.1.2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和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虽然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在某些观点上却是一致的,如支持区域非同步、非均衡发展。在提出的时间上,增长极理论提出的时间更早,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提出的,他认为非均衡的发展可以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策略。佩鲁论证了,经济的增长的时间、强度、速度因区域而异,想要减少区域间差距则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扩散力度的扩散效应来达到。因此,可以发展增长极区域,当其达到一定阶段时,增长极区域会便会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
1.1.3 倒‘U’型理论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在其《区域不平衡与个国家发展过程》论述了区域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的问题。他把区域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两者的关系:在初期阶段,区域之间差异小,这种小差异主要可以理解为大家都在同一起点上,差异小;第二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因素的差异,占有资源不同,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进入第三阶段后,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健康稳健增长,区域之间的差异将逐渐减小。若把整个过程合而为一,随着时间的推进,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差异之间则可描述为一个倒‘U’型。
目 录
0 引言 1
1 区域金融的相关理论 1
1.1区域经济理论 2
1.2金融理论 3
2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评价模型的构建 4
2.1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
2.2评价模型的构建 6
2.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0
3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11
3.1因子分析 11
3.2聚类分析 16
3.3综合分析 17
4相关政策建议 19
4.1发展区域经济是基础 19
4.2金融区域划分金融圈化 20
4.3金融调控政策差异化 20
4.4继续区域大开发政策 20
4.5金融发展模式与政策差别化 21
结 论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研究
0 引言
区域间的非同质性决定了金融资源空间供需存在不对称性,进而决定了区域金融发展方式存在差异性。本文将区域金融定义为一个地域的金融结构和运行在时空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会存在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总量增长迅速,金融结构变化显著,金融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间差异性也日趋明显。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金融发展总量上,也体现在金融结构的各个方面。就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6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计表》来看,以省作为区域单位,最低为各内蒙古,138亿元人民币,最高为广东,21155亿元人民币,区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通过本文的研究,拟达到以下目的:以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标准,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为依据,以省作为区域的组成元素,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现状,剖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地区构成。以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综合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实例分析各省区域金融差异。在实例分析得出的结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导致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诸多原因。并在综合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为协调地区金融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反作用力。但客观上说,金融存在区域性是必然的,尤其是在我国。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的差异必然会对金融的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区域间差异过大会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对区域间金融的研究,分析区域间金融差异,寻找导致差异的主要因素。再从影响各个区域的主要原因入手,制定相关金融政策,能更好地协调区域金融发展,缩小各区域间的差异,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1 区域金融的相关理论
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正可谓是相辅相成,也正是两者间的紧密关系,相关理论也主要包含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区域经济理论;二是金融理论。下面将阐述相关重要的理论。
1.1 区域经济理论
1.1.1循环累计因果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1957年提出的,其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区域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区域的经济因素发生变化后,会引起另一区域的相应的经济因素发生变化,而相应发生了变化的经济因素又对前一个因素或其他因素产生影响,使其随着变化因素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不断累积而成循环发展趋势。在解释区域间相互的作用时,缪尔达尔用了两个完全相反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解释见图1所示。
/
图1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
缪尔达尔指出,在市场主导的机制下,扩散效应(资本要素从经济发达区域流向经济相对不发达区域)产生的影响远小于回流效应,为此,他建议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优先发展具有较好经济条件和较高市场化水平的区域,在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利用他们的扩散效应去带动其他相对落后区域,同时他也指出,政府也应该防止回流效应使得区域间差距扩大。
1.1.2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和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虽然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在某些观点上却是一致的,如支持区域非同步、非均衡发展。在提出的时间上,增长极理论提出的时间更早,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提出的,他认为非均衡的发展可以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策略。佩鲁论证了,经济的增长的时间、强度、速度因区域而异,想要减少区域间差距则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扩散力度的扩散效应来达到。因此,可以发展增长极区域,当其达到一定阶段时,增长极区域会便会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
1.1.3 倒‘U’型理论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在其《区域不平衡与个国家发展过程》论述了区域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的问题。他把区域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两者的关系:在初期阶段,区域之间差异小,这种小差异主要可以理解为大家都在同一起点上,差异小;第二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因素的差异,占有资源不同,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进入第三阶段后,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健康稳健增长,区域之间的差异将逐渐减小。若把整个过程合而为一,随着时间的推进,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差异之间则可描述为一个倒‘U’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