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汇率制下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及其防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活动中,其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趋于多元化,直接导致了货币错配,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风险,对我国银行稳定性存在潜在影响。本文通过对11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错配情况进行分析,剖析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净值、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对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并进一步阐述了货币错配的可能导致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货币错配风险。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 货币错配含义及成因 3
(一)货币错配含义 3
(二)货币错配成因 3
1、深层原因 3
2、其他解说 3
四、商业银行货币错配现状分析 4
(一)银行汇兑损益分析 4
(二)银行外币现金流分析 5
(三)商业银行外汇敞口净头寸分析 5
五、货币错配可能引起的风险 6
六、风险防范相关建议 7
(一)外部控制 7
(二)银行内部控制 7
七、结语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浮动汇率制下我国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及其防范
引言
引言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新兴市场国家中爆发了数次影响较大的货币危机,通过分析这些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发现在危机爆发前夕和爆发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现象。货币错配使得一国金融系统变得脆弱,增加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增大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货币错配的风险逐步向银行部门等微观层面扩散。此前学术界大部分局限于关注于我国整体货币错配风险,很少从银行角度进行研究。金融全球化和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使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其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出现多元化趋势,直接导致了银行货币错配。中国银行业整体上有着非常严重的货币错配,给银行带来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很大的损失和风险,并且部分银行还存在着发生较大危机的可能性。银行货币错配问题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银行的稳定经营,给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为国际之间贸易大多用美元计算,非美元货币的国家只能被动接受货币错配的现实,资产和负债以本币还是以外币计价,货币汇率的浮动对其盈利与负债有着不小的影响。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我国商业银行倾向于积累外汇空头,资产负债结构中的货币错配现象日趋明显,对我国银行稳定性存在潜在影响,因此如何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货币错配风险,促进银行的稳定经营和汇率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货币错配风险也是一种潜在的汇率风险,这种风险随着货币错配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加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对权益主体造成较大的冲击。2005年7月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变化不确定性增加。又由于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比较严格,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基本都存于我国的金融银行部门,因此,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从银行货币错配出发来研究我国的货币错配问题,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外汇和外债有效管理、汇率制度改革与汇率风险控制、银行经营管理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Carmen Reinhart在研究中说:“没有比银行货币错配更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对经济有紧缩效应的现象。”分析研究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问题,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献综述
货币错配问题的研究最早起源于Cooper(1971)对于主权国家债务币种结构的分析。Miskin(1997)使用货币错配理论研究了墨西哥发生的银行危机,认为外币计值的债权和债务存在缺口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Eiehengreen和Hausmann(1999)提出“原罪”概念,认为危机发生国家的货币错配问题主要是由国际资本市场不完善和本国金融市场的欠发达导致,本币地位不足使得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和偿还债务分别使用外币和本币计值,不过该原罪指标忽略了一国外币资产的影响。Calvo和Reinhart(2002)提出“浮动恐惧”假说,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资产和负债使用的计值币种不同产生错配,使得这部分国家偏好于采用固定汇率制度,以防止错配的变动,但是这种制度反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货币错配程度。随后, Reinhart(2003)等进一步提出“债务不耐”假说,即发展中国家本身的能力不足以使本国的外债管理水平达到合理水平,认为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足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导致这些国家的“债务不耐”程度加重。Goldenstein和Turner(2004)大力推进了货币错配的研究,他们质疑“原罪”假说,提出更加合理的“超越原罪”假说,完善了货币错配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测度实际货币错配总额的新指标AECM指数,把宏观和微观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影响货币错配的资产和负债,加入进出口动量指标,通过不同国家的AECM指数度量,发现这些国家在危机发生时货币错配程度较高。刘少波和贺庆春(2007)在AECM指数的基础上度量了我国19862005年的货币错配程度,认为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债权型货币错配,并将我国货币错配分成四个阶段分析我国货币错配的演变和影响因素。夏建伟和曹广喜认为银行体系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宏观或微观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可能引发银行危机甚至是货币危机。朱超(2008)采用新的综合货币错配绝对量指标(ACMAQ)度量我国货币错配程度,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净外币资产型的货币错配,不过部门之间交叉程度不高,货币错配主要集中在公共部门和银行部门。甘顺利和刘晓辉(2011)采用修正的ACMAQ估算了中国金融部门的货币错配情况,认为2005年之前金融部门存在轻微货币错配,之后较严重。
货币错配与汇率制度及汇率波动密切相关,Cespedes(2000)等讨论了存在货币错配和金融加速器效应下的不同汇率制度抵御外部冲击的优劣。Arteta(2005)指出银行存款美元化和贷款美元化与浮动汇率制度正相关,但前者相关程度比后者更强,其结果导致国内金融中介机构货币错配程度上升。Cowan(2005)等认为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消除隐含的汇率保险,迫使企业将汇率风险内在化以降低敞口风险,最终把货币错配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李扬(2005)认为我国存在较大程度的货币错配问题,汇率制度改革必须高度关注货币错配风险。曾庆鹏(2009)认为货币错配程度加深,导致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改变和改善货币错配应该成为汇率政策的目标。王中昭(2010)认为浮动汇率制下的综合传导协动性明显,货币错配汇率风险在缓慢增强,并且货币错配与人民币汇率、外币负债以及外汇储备协动性关系均具有不对称性。梅冬州和龚六堂(2011)研究了货币错配、汇率升值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认为存在资产型货币错配时汇率升值会降低企业净值,并且产出的下降幅度与货币错配程度和金融加速器效应直接相关。汤凌霄(2011)认为,新兴大国货币错配债权型特征突出,对汇率升值非常敏感,容易患上“高储蓄两难综合症”,并且错配风险集中于政府,其影响因素、经济效应及传导机制具有不同特点。陈守东和谷家奎(2012)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合成了货币错配度量指数,并进行国际检验,通过研究影响中国货币错配的因素发现汇率和利差的影响最为显著。江百灵和叶文娱(2012)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框架研究了现阶段我国银行货币错配,认为人民币升值会恶化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可能引起银行部门的危机,货币错配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 货币错配含义及成因 3
(一)货币错配含义 3
(二)货币错配成因 3
1、深层原因 3
2、其他解说 3
四、商业银行货币错配现状分析 4
(一)银行汇兑损益分析 4
(二)银行外币现金流分析 5
(三)商业银行外汇敞口净头寸分析 5
五、货币错配可能引起的风险 6
六、风险防范相关建议 7
(一)外部控制 7
(二)银行内部控制 7
七、结语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浮动汇率制下我国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及其防范
引言
引言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新兴市场国家中爆发了数次影响较大的货币危机,通过分析这些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发现在危机爆发前夕和爆发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现象。货币错配使得一国金融系统变得脆弱,增加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增大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货币错配的风险逐步向银行部门等微观层面扩散。此前学术界大部分局限于关注于我国整体货币错配风险,很少从银行角度进行研究。金融全球化和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使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其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出现多元化趋势,直接导致了银行货币错配。中国银行业整体上有着非常严重的货币错配,给银行带来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很大的损失和风险,并且部分银行还存在着发生较大危机的可能性。银行货币错配问题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银行的稳定经营,给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为国际之间贸易大多用美元计算,非美元货币的国家只能被动接受货币错配的现实,资产和负债以本币还是以外币计价,货币汇率的浮动对其盈利与负债有着不小的影响。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我国商业银行倾向于积累外汇空头,资产负债结构中的货币错配现象日趋明显,对我国银行稳定性存在潜在影响,因此如何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货币错配风险,促进银行的稳定经营和汇率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货币错配风险也是一种潜在的汇率风险,这种风险随着货币错配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加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对权益主体造成较大的冲击。2005年7月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变化不确定性增加。又由于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比较严格,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基本都存于我国的金融银行部门,因此,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从银行货币错配出发来研究我国的货币错配问题,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外汇和外债有效管理、汇率制度改革与汇率风险控制、银行经营管理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Carmen Reinhart在研究中说:“没有比银行货币错配更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对经济有紧缩效应的现象。”分析研究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问题,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献综述
货币错配问题的研究最早起源于Cooper(1971)对于主权国家债务币种结构的分析。Miskin(1997)使用货币错配理论研究了墨西哥发生的银行危机,认为外币计值的债权和债务存在缺口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Eiehengreen和Hausmann(1999)提出“原罪”概念,认为危机发生国家的货币错配问题主要是由国际资本市场不完善和本国金融市场的欠发达导致,本币地位不足使得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和偿还债务分别使用外币和本币计值,不过该原罪指标忽略了一国外币资产的影响。Calvo和Reinhart(2002)提出“浮动恐惧”假说,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资产和负债使用的计值币种不同产生错配,使得这部分国家偏好于采用固定汇率制度,以防止错配的变动,但是这种制度反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货币错配程度。随后, Reinhart(2003)等进一步提出“债务不耐”假说,即发展中国家本身的能力不足以使本国的外债管理水平达到合理水平,认为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足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导致这些国家的“债务不耐”程度加重。Goldenstein和Turner(2004)大力推进了货币错配的研究,他们质疑“原罪”假说,提出更加合理的“超越原罪”假说,完善了货币错配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测度实际货币错配总额的新指标AECM指数,把宏观和微观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影响货币错配的资产和负债,加入进出口动量指标,通过不同国家的AECM指数度量,发现这些国家在危机发生时货币错配程度较高。刘少波和贺庆春(2007)在AECM指数的基础上度量了我国19862005年的货币错配程度,认为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债权型货币错配,并将我国货币错配分成四个阶段分析我国货币错配的演变和影响因素。夏建伟和曹广喜认为银行体系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宏观或微观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可能引发银行危机甚至是货币危机。朱超(2008)采用新的综合货币错配绝对量指标(ACMAQ)度量我国货币错配程度,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净外币资产型的货币错配,不过部门之间交叉程度不高,货币错配主要集中在公共部门和银行部门。甘顺利和刘晓辉(2011)采用修正的ACMAQ估算了中国金融部门的货币错配情况,认为2005年之前金融部门存在轻微货币错配,之后较严重。
货币错配与汇率制度及汇率波动密切相关,Cespedes(2000)等讨论了存在货币错配和金融加速器效应下的不同汇率制度抵御外部冲击的优劣。Arteta(2005)指出银行存款美元化和贷款美元化与浮动汇率制度正相关,但前者相关程度比后者更强,其结果导致国内金融中介机构货币错配程度上升。Cowan(2005)等认为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消除隐含的汇率保险,迫使企业将汇率风险内在化以降低敞口风险,最终把货币错配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李扬(2005)认为我国存在较大程度的货币错配问题,汇率制度改革必须高度关注货币错配风险。曾庆鹏(2009)认为货币错配程度加深,导致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改变和改善货币错配应该成为汇率政策的目标。王中昭(2010)认为浮动汇率制下的综合传导协动性明显,货币错配汇率风险在缓慢增强,并且货币错配与人民币汇率、外币负债以及外汇储备协动性关系均具有不对称性。梅冬州和龚六堂(2011)研究了货币错配、汇率升值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认为存在资产型货币错配时汇率升值会降低企业净值,并且产出的下降幅度与货币错配程度和金融加速器效应直接相关。汤凌霄(2011)认为,新兴大国货币错配债权型特征突出,对汇率升值非常敏感,容易患上“高储蓄两难综合症”,并且错配风险集中于政府,其影响因素、经济效应及传导机制具有不同特点。陈守东和谷家奎(2012)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合成了货币错配度量指数,并进行国际检验,通过研究影响中国货币错配的因素发现汇率和利差的影响最为显著。江百灵和叶文娱(2012)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框架研究了现阶段我国银行货币错配,认为人民币升值会恶化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可能引起银行部门的危机,货币错配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