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191212142657]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改革环境的日益完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建设也进入了提速阶段。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将会遭遇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本文以“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为基础,以“怎样进行科学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导向,通过对亚洲和拉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的研究,分析出其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根据中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度和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得出现今正是中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良好时机,而通过政府对改革进行渐进式的引导是当前最适合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有利于推动改革的最终成功。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中国;发展中国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言 1
第一章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综述 2
1.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2
1.2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2
1.2.1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2
1.2.2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3
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 4
2.1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成功 4
2.1.1 印度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 4
2.1.2 印度尼西亚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 7
2.2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失败 9
2.2.1 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 9
2.2.2 智利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 10
2.2.3 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教训 10
第三章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及面临的问题 11
3.1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过程 11
3.2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现状 12
3.3 中国发展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和面临的问题 13
3.3.1 中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3
3.3.2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 14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 15
参考文献 17
引言
从1993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被正式提出,至今已经经历了2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际金融市场关系的日益密切,内部和外部因素都推动着我国金融改革的加速,这也促使了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的提速。面对市场化进程需要加速的迫切要求和身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中国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适时地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时所获得的经验或者教训可以让我们的利率市场化道路避免走许多弯路,从而更快接近成功。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和利率自由化发展是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自从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以此为基础尝试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 如印度,东南亚各国,拉美国家等。依据麦金农和肖的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的根本特征就是“金融抑制”,即政府过多干预市场上的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从而抑制其正常发展,滞涩的金融市场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不断抑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的局面。面对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谷,“金融深化”理论的出现为陷入困境的各国政府指明了方向,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改革浪潮。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些发展中国家明确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采取了切实而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改革过程相对稳定,有效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也有部分国家盲目追求利率市场化的效果,过早过快放开利率管制,导致大批银行和企业难以适应变化而破产,给本国经济和金融带来严重灾难。纵观各国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各类论述和实践,可以归纳出两个研究问题,即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什么样的利率市场化和怎么实现利率市场化。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分析国际社会上较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结果, 并以此为基础论述对我国今后改革的借鉴以及启示。
第一章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综述
1.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是调节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它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债券收益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利率等等。
目前世界上的利率管理体制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管制型,即利率完全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不允许自由制定的现象出现;第二类是限制型,即货币当局根据市场条件,给出一个基准利率,并以此为基础给定一个准许利率波动的范围;第三类是自由型,即利率完全交由市场的供求水平等一些因素决定,政府起到一个协助调控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便是基于第三种类型而提出的理论,是指政府逐步放开直至最后取消对利率的管制,而将利率的制定权交到金融机构手中,金融机构根据市场供求和自身资金状况来自由调节利率的水平,以达到优化资金配置的目的。最终形成以金融机构自由决定为主,中央银行协助调节为辅的利率制定局面。
20世纪掀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热潮都是对理论的实践。国外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相对系统和成熟,有在成熟市场经济背景下提出的理论,如弗里德曼、凯恩斯的理论;也有以发展中国家市场为研究对象提出的理论,如著名的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现在国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利率市场化理论,但这些理论仍基本只存在于构想当中,暂时还难以在现实金融环境中进行尝试。事实上利率市场化也是一种制度的变迁,通过研究各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这种变迁的规律。
1.2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1.2.1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的关键变量,对于储蓄、投资和消费等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率作用于经济的过程是货币的供求状况决定利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利率变动,利率的改变导致消费和投资成本的变化以及储蓄报酬的变化,进而影响社会总支出,最后导致国民收入发生变化。凯恩斯把经济的萧条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利率作为连接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纽带,起到了一个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1.2.2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利率市场化主要理论依据是在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两人各自的著作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他们通过不同的问题和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但最终却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改变发展中国家发展现状,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推行金融改革,实现利率市场化。
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他发现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即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导致金融抑制,使其国内的实际利率要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金融中介难以发挥作用,资金得不到合理配置,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被过分切割,在金融市场尤为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大量中小企业被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排斥在外,难以获得生存发展的资金供给。为了改变这种金融抑制的现状,给本国金融一个更好更科学的发展空间,麦金农和肖在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表明,发展中国家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将实际利率限制在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以下,导致银行难以吸收到储蓄,而市场上的信贷需求又严重过剩,最后造成大量的信贷需求无法满足,社会投资效率变得十分低下。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主动求变,发开金融管制,推行金融深化改革。金融深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实现利率自由化,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使利率趋向于均衡水平。麦金农和肖认为,提高实际利率能够有效增加社会资本,使得市场上的资金更加流通,通过放开对利率的管制,使实际利率更为合理,从而实现市场机制下对资金的有效配置。
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
2.1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成功
2.1.1 印度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
作为不管是经济发展现状还是人口总量都与中国相似的国家,印度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对于我们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印度央行于2012年10月25日对外公布,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商业银行对于存款利率的自主权被赋予,这项决定将从第二天开始生效。对于长期以来对利率进行管制的印度来说,这一项规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印度终于完成其利率市场化进程。
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与现今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1.整个印度银行体系内部由国有银行控制大多数资产份额。印度银行体系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国有银行、私有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国有银行大约占据了整个银行资产总额的3/4,而国有银行的最大股东为印度政府,私有银行和外资银行只分摊了剩下约25%的资产份额。
2.印度的储蓄存款在所有存款总额中占到了不小的比重。印度储蓄存款的吸收主要来源于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两类,大量的储蓄人口确保了储蓄存款在印度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中占到了高达22%的份额,而在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中也占到了大约13%。
3.主要的金融指标具有相对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态势并且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得到建立。印度银行体系的一系列指标都表现得相对健康,整个银行业的存贷比基本维持在70%~75%,信贷增长率大约为23%,货币增速也超过了17.5%。同时,早在1961年,印度就开始重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作为最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经过50多年的完善,印度的资金运作模式已经基本趋向成熟,存款保险制度能够覆盖到所有类别的银行。
4.通货膨胀持续高走且财政赤字逐步扩大。近年来印度的通货膨胀率长期保持在 10%以上,2010年年均通胀率为10.5%(如图2.1所示),同比增长40%,比GDP增长率高出了1.7个百分点(如图2.2所示)。
图2.1 印度2008-2012年通货膨胀率
图2.2 印度GDP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印度中央银行官方网站
5.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迫使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印度央行连续两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并且从2010年3月起开启加息通道,连续13次提高了基准利率(如表2.1所示),回购利率和逆回购利率都已经上升盗了历史高位,分别为8.5%、7.5%。通过连续的加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借贷成本,但也导致经济增长减缓,投资需求下降。
表2.1 2010.03.19~2011.10.25印度基准利率历次调整表
生效日期 回购利率 在回购利率
2010.03.19 5.00 3.50
2010.04.20 5.25 3.75
2010.07.02 5.50 4.00
2010.07.27 5.75 4.50
2010.09.16 6.00 5.00
2010.11.02 6.25 5.25
2011.01.25 6.50 5.50
2011.03.17 6.75 5.75
2011.05.03 7.25 6.25
2011.06.16 7.50 6.50
2011.07.26 8.00 7.00
2011.09.16 8.25 7.25
2011.10.25 8.50 7.50
数据来源:印度储蓄银行官方网站
与许多国家一样,印度的利率市场化遵循了三步走的原则,即最开始实现银行同业拆借和国债利率的自由化,然后放松对贷款利率的管制,最后开放整个存款利率。从1988年印度政府宣布逐渐放松对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到1991年的经济危机后,剩余的对贷款利率的限制得到基本解除,国债利率的市场化逐步得到实现,再到2011年印度储备银行宣布商业银行被允许自主确定存款利率,卢比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印度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总共历时23年(如表2.2所示)。
表2.2 印度利率市场化进程表
时期 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
20世纪80年代 1988年,将原本对非定向贷款利率设置的上限改为下限 1985年,允许商业银行自行决定15天至1年期以内的存款利率上限为8%
20世纪90年代 1992年以后,缩减各种利率产品的品种,并逐渐开放定向贷款利率 1992年,印度政府对所有定期存款设定统一的利率上限,取代原来根据信用等级确定的多重存款利率上限。允许商业银行自行决定45天期以上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13%
1994年,放开20万卢比以上的贷款利率,要求各银行公布将资金成本和操作成本考虑在内的“主要贷款利率”,对20万卢比以下的贷款,各银行可在不超过“主要贷款利率”的范围内自由定价 1995年,放开2年以上定期存款利率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改革环境的日益完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建设也进入了提速阶段。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将会遭遇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本文以“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为基础,以“怎样进行科学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导向,通过对亚洲和拉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的研究,分析出其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根据中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度和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得出现今正是中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良好时机,而通过政府对改革进行渐进式的引导是当前最适合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有利于推动改革的最终成功。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中国;发展中国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言 1
第一章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综述 2
1.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2
1.2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2
1.2.1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2
1.2.2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3
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 4
2.1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成功 4
2.1.1 印度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 4
2.1.2 印度尼西亚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 7
2.2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失败 9
2.2.1 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 9
2.2.2 智利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 10
2.2.3 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教训 10
第三章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及面临的问题 11
3.1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过程 11
3.2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现状 12
3.3 中国发展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和面临的问题 13
3.3.1 中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3
3.3.2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 14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 15
参考文献 17
引言
从1993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被正式提出,至今已经经历了2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际金融市场关系的日益密切,内部和外部因素都推动着我国金融改革的加速,这也促使了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的提速。面对市场化进程需要加速的迫切要求和身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中国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适时地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时所获得的经验或者教训可以让我们的利率市场化道路避免走许多弯路,从而更快接近成功。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和利率自由化发展是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自从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以此为基础尝试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 如印度,东南亚各国,拉美国家等。依据麦金农和肖的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的根本特征就是“金融抑制”,即政府过多干预市场上的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从而抑制其正常发展,滞涩的金融市场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不断抑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的局面。面对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谷,“金融深化”理论的出现为陷入困境的各国政府指明了方向,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改革浪潮。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些发展中国家明确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采取了切实而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改革过程相对稳定,有效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也有部分国家盲目追求利率市场化的效果,过早过快放开利率管制,导致大批银行和企业难以适应变化而破产,给本国经济和金融带来严重灾难。纵观各国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各类论述和实践,可以归纳出两个研究问题,即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什么样的利率市场化和怎么实现利率市场化。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分析国际社会上较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结果, 并以此为基础论述对我国今后改革的借鉴以及启示。
第一章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综述
1.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是调节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它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债券收益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利率等等。
目前世界上的利率管理体制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管制型,即利率完全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不允许自由制定的现象出现;第二类是限制型,即货币当局根据市场条件,给出一个基准利率,并以此为基础给定一个准许利率波动的范围;第三类是自由型,即利率完全交由市场的供求水平等一些因素决定,政府起到一个协助调控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便是基于第三种类型而提出的理论,是指政府逐步放开直至最后取消对利率的管制,而将利率的制定权交到金融机构手中,金融机构根据市场供求和自身资金状况来自由调节利率的水平,以达到优化资金配置的目的。最终形成以金融机构自由决定为主,中央银行协助调节为辅的利率制定局面。
20世纪掀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热潮都是对理论的实践。国外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相对系统和成熟,有在成熟市场经济背景下提出的理论,如弗里德曼、凯恩斯的理论;也有以发展中国家市场为研究对象提出的理论,如著名的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现在国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利率市场化理论,但这些理论仍基本只存在于构想当中,暂时还难以在现实金融环境中进行尝试。事实上利率市场化也是一种制度的变迁,通过研究各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这种变迁的规律。
1.2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1.2.1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的关键变量,对于储蓄、投资和消费等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率作用于经济的过程是货币的供求状况决定利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利率变动,利率的改变导致消费和投资成本的变化以及储蓄报酬的变化,进而影响社会总支出,最后导致国民收入发生变化。凯恩斯把经济的萧条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利率作为连接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纽带,起到了一个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1.2.2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利率市场化主要理论依据是在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两人各自的著作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他们通过不同的问题和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但最终却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改变发展中国家发展现状,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推行金融改革,实现利率市场化。
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他发现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即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导致金融抑制,使其国内的实际利率要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金融中介难以发挥作用,资金得不到合理配置,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被过分切割,在金融市场尤为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大量中小企业被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排斥在外,难以获得生存发展的资金供给。为了改变这种金融抑制的现状,给本国金融一个更好更科学的发展空间,麦金农和肖在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表明,发展中国家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将实际利率限制在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以下,导致银行难以吸收到储蓄,而市场上的信贷需求又严重过剩,最后造成大量的信贷需求无法满足,社会投资效率变得十分低下。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主动求变,发开金融管制,推行金融深化改革。金融深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实现利率自由化,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使利率趋向于均衡水平。麦金农和肖认为,提高实际利率能够有效增加社会资本,使得市场上的资金更加流通,通过放开对利率的管制,使实际利率更为合理,从而实现市场机制下对资金的有效配置。
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
2.1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成功
2.1.1 印度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
作为不管是经济发展现状还是人口总量都与中国相似的国家,印度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对于我们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印度央行于2012年10月25日对外公布,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商业银行对于存款利率的自主权被赋予,这项决定将从第二天开始生效。对于长期以来对利率进行管制的印度来说,这一项规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印度终于完成其利率市场化进程。
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与现今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1.整个印度银行体系内部由国有银行控制大多数资产份额。印度银行体系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国有银行、私有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国有银行大约占据了整个银行资产总额的3/4,而国有银行的最大股东为印度政府,私有银行和外资银行只分摊了剩下约25%的资产份额。
2.印度的储蓄存款在所有存款总额中占到了不小的比重。印度储蓄存款的吸收主要来源于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两类,大量的储蓄人口确保了储蓄存款在印度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中占到了高达22%的份额,而在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中也占到了大约13%。
3.主要的金融指标具有相对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态势并且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得到建立。印度银行体系的一系列指标都表现得相对健康,整个银行业的存贷比基本维持在70%~75%,信贷增长率大约为23%,货币增速也超过了17.5%。同时,早在1961年,印度就开始重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作为最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经过50多年的完善,印度的资金运作模式已经基本趋向成熟,存款保险制度能够覆盖到所有类别的银行。
4.通货膨胀持续高走且财政赤字逐步扩大。近年来印度的通货膨胀率长期保持在 10%以上,2010年年均通胀率为10.5%(如图2.1所示),同比增长40%,比GDP增长率高出了1.7个百分点(如图2.2所示)。
图2.1 印度2008-2012年通货膨胀率
图2.2 印度GDP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印度中央银行官方网站
5.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迫使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印度央行连续两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并且从2010年3月起开启加息通道,连续13次提高了基准利率(如表2.1所示),回购利率和逆回购利率都已经上升盗了历史高位,分别为8.5%、7.5%。通过连续的加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借贷成本,但也导致经济增长减缓,投资需求下降。
表2.1 2010.03.19~2011.10.25印度基准利率历次调整表
生效日期 回购利率 在回购利率
2010.03.19 5.00 3.50
2010.04.20 5.25 3.75
2010.07.02 5.50 4.00
2010.07.27 5.75 4.50
2010.09.16 6.00 5.00
2010.11.02 6.25 5.25
2011.01.25 6.50 5.50
2011.03.17 6.75 5.75
2011.05.03 7.25 6.25
2011.06.16 7.50 6.50
2011.07.26 8.00 7.00
2011.09.16 8.25 7.25
2011.10.25 8.50 7.50
数据来源:印度储蓄银行官方网站
与许多国家一样,印度的利率市场化遵循了三步走的原则,即最开始实现银行同业拆借和国债利率的自由化,然后放松对贷款利率的管制,最后开放整个存款利率。从1988年印度政府宣布逐渐放松对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到1991年的经济危机后,剩余的对贷款利率的限制得到基本解除,国债利率的市场化逐步得到实现,再到2011年印度储备银行宣布商业银行被允许自主确定存款利率,卢比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印度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总共历时23年(如表2.2所示)。
表2.2 印度利率市场化进程表
时期 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
20世纪80年代 1988年,将原本对非定向贷款利率设置的上限改为下限 1985年,允许商业银行自行决定15天至1年期以内的存款利率上限为8%
20世纪90年代 1992年以后,缩减各种利率产品的品种,并逐渐开放定向贷款利率 1992年,印度政府对所有定期存款设定统一的利率上限,取代原来根据信用等级确定的多重存款利率上限。允许商业银行自行决定45天期以上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13%
1994年,放开20万卢比以上的贷款利率,要求各银行公布将资金成本和操作成本考虑在内的“主要贷款利率”,对20万卢比以下的贷款,各银行可在不超过“主要贷款利率”的范围内自由定价 1995年,放开2年以上定期存款利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