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后危机时代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20191212132708]
摘 要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与东盟也未能幸免于难。对中国而言,东盟在其国际战略环境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中国应高度重视与东盟关系的发展,继续坚持“与邻为善,共谋利益”的外交方针,大力促进双方的全面合作,不断加强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
本文以中东贸易自由区建立的背景—中东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前景预测—对策的提出为主线。着重研究后危机时代的大环境下,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发展,其中必存在难题。因此,预测前景和提出对策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从中国与东盟内部各个国家的实际贸易出发,较客观的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字经济危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II
引言 1
第1章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2
1.1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2
1.2 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
1.3 经济危机给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带来的影响 3
1.4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立的过程 4
1.4.1 构想努力阶段 4
1.4.2 积极争取阶段 4
1.4.3 实质性建设阶段 4
1.4.4 正式启动阶段 5
第2章 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5
2.1 中国与东盟总体贸易规模 5
2.2 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6
2.2.1 中国在东盟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
2.2.2 2007年-2011年中国、东盟国内生产总值 7
2.2.3 中国-东盟贸易依存度之间的比较 8
2.2.4 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依存度比较 9
2.3 贸易产品类型 10
2.2.1 各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结构及其特点 10
2.3.2 东盟各国出口中国的商品结构及其特点 13
第3章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前景分析 16
3.1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景 16
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获得经济效益 16
3.2.1 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 16
3.2.2 进一步提高投资的增长效益 17
3.2.3 进一步提升规模经济效益 18
3.3 增强中国、东盟的经济政治实力 18
3.3.1 进一步增强中国、东盟的经济实力 18
3.3.2 进一步增强中国、东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 18
第4章 完善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建议 18
4.1 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18
4.2 区别对待东盟内部国家的差异 19
4.3 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 20
4.4 重视东盟新兴发展的国家 20
4.5 正确处理与东盟之间合作与竞争关系 20
4.6 建立完善贸易争端预警机制 20
结束语 20
参考文献 22
引 言
2013年二月,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62.43亿美元。累计出口总额为137.53亿美元,累计进口总额为124.9亿元。从数据表明,东盟进出口贸易第一大伙伴显而易见的是中国。而这得益于2010年中国—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从贸易规模、贸易依存度、贸易结构等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冲击。
1997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联合发表的《曼谷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成立。这是亚太地区非常重要的组织,目前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0个国家。其宗旨是:在平等合作精神的指导下,在一起努力下来增快地区的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把地区间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增进,随同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保持紧密和有益的合作。
爆发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一场起于美国的全球性质的危机,因股市动荡得很剧烈、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引起的风暴,又称次贷危机。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隐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就是这次经济危机所导致的。这次号称经久不见的经济危机,不仅巨大的冲击了美国的经济,也使得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甚至国际地位受到了影响。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之后,10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在2010年,包括11个国家的19亿人口、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了。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便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建立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距离2008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已经过去了4年,后危机时代下,经济萧索、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出口市场萎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能否抓住机会,是机会还是挑战,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在欧美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强强联手,共同合作,如何避免摩擦、如何求同存异,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1章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1.1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
爆发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一场起于美国的全球性质的危机,因股市动荡得很剧烈、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引起的风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隐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就是这次经济危机所导致的。这次号称出人意料的经济危机,对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巨大的和外向型的经济体,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也很难保全自己。
2005年以来,东盟已位居中国贸易伙伴的第四位,而前三位贸易伙伴则是欧盟、美国、日本。由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的对外贸易也未能幸免于难,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出现各种程度的下降。然而,比较而言,中国和东盟贸易额的下降速度超过中国与其它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的下降速度。
1.2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想在金融危机中安然无恙是不可能的。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受着国际经济增长极速变慢和世界整体金融市场危机迅速扩散的影响,经济增长变慢已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市场的必然趋势,而且固然会越来越固化。
第二,对投资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面对当前市场存在着很多不稳定要素和隐形危机,企业对经济增长普遍缺少信心,而且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明显缺乏活力,国内银行的投资更趋谨慎,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都相应减弱。
第三,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独立性较差,比如说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新兴的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经济都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外需求有所降低,进口也相应萎缩。同时,由于国内市场低迷和预期收入降低,国内进口也出现下降。
第四,对消费的影响。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失业率增加、企业效益下滑等因素,降低了居民收入,消费增速出现放缓,消费者消费意愿逐渐下降。
1.3经济危机给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带来的影响
这场经济危机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而且使包括中国和东盟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了严重冲击。东盟经济增长放缓,但东盟大部分国家的经济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面对罕见的经济危机,中国与东盟意识到应该加强合作,携手应对,这对于不论是中国还是东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国与东盟是近邻,东盟与中国存在着天然的紧密关系。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加强,既给双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又可以加深双方在政治、安全上的相互信任,可以营造和平友好的地缘政治环境。对于中国来说,东盟各国在经济上是中国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在政治上是中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并且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直接外部屏障。
从区域合作来看,经济一体化伴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在发展,而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经济一体化加快了步伐。东盟的各成员国领导都纷纷表示中国在治理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有助于世界经济走出危机,东盟与中国合作应对经济危机是必然选择。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易区建成启动后,中国与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六个东盟成员国间,实行零关税的产品将超过90%,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四个东盟新成员将力争在2015年实现对90%的中国产品实行零关税的目标。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粗略统计发现,2008年至201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已连续五年提升,从2008年的9.02%逐年上升至目前的10.12%;对东盟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也从2008年的7.99%升至9.65%。
从目前情形来看,大环境对于中国和东盟贸易的影响还在持续,中国与东盟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上将不断走向深入。
1.4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立的过程
1.4.1构想努力阶段
1967年成立的东盟正处于冷战思维之中,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没有展开。直到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之后,在经济政治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合作组织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才开始了“破冰之旅”,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91年,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于7月参加了24届东盟外长会议,标志着中国对东盟的首次接触。这也带动了两个地区的贸易发展,比如农产品、钢材产品成了贸易热门产品。之后的几年里,中国与东盟关系继续发展,1994年参加首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1996年,东盟常委会终于升格中国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并与1997年建立了中国—东盟10+1对话机制。在这一机制下,11个国家在经贸、文化、政治等领域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并在农业、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更为深入。
1.4.2积极争取阶段
1998年至2001年中国与东盟共开展了4次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不断争取,200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也推动了双方的发展。终于2002年第6次会议,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同时还发表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和《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这一阶段是一个不断上升、平稳进步的阶段,酝酿出的法律、协议,推动了双方的合作,使其更透明、规范,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3实质性建设阶段
2003年的中国—东盟第7次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建立起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第8次领导人会议上,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和《货物贸易协议》签订。2005年全面实施《货物贸易协议》,7000多种商品全面降税。2006年中国与东盟合作领域涉及了交通、旅游、文化、农业、能源、双向投资、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信息通信技术和泥公河流域开发10个领域。2007年签署《服务贸易协议》为中东贸易区如期全面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签订《投资协议》推动中东关系更上一个台阶。
1.4.4正式启动阶段
2010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包含了11个国家,19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同年,《投资协议》开始实施。
第二章 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2.1中国与东盟总体贸易规模
随着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发展发展日益加深,自2001年以来,中国-东盟的贸易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双方的贸易额不断突破新高。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32亿美元,2008年达到2313.19亿美元,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贸易额有所回落,但仍然突破2000亿美元。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东盟贸易发展再次瞬猛发展,2010年的双边贸易额高达2928亿美元,2011年甚至突破3000亿美元,达到3630亿美元。
图2.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
根据图2.1的双边贸易额,计算出2008年至2011年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增长率,见表2.1。2008年的增速是14.21%,到2009年变为-7.92%。这个结果也不意外,因为当时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贸易额下降。2010年是中国-东盟经贸发展从严冬走出来的第一个春天,2010年的增长率达到37.49%,2011年为23.98%。
摘 要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与东盟也未能幸免于难。对中国而言,东盟在其国际战略环境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中国应高度重视与东盟关系的发展,继续坚持“与邻为善,共谋利益”的外交方针,大力促进双方的全面合作,不断加强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
本文以中东贸易自由区建立的背景—中东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前景预测—对策的提出为主线。着重研究后危机时代的大环境下,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发展,其中必存在难题。因此,预测前景和提出对策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从中国与东盟内部各个国家的实际贸易出发,较客观的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字经济危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II
引言 1
第1章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2
1.1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2
1.2 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
1.3 经济危机给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带来的影响 3
1.4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立的过程 4
1.4.1 构想努力阶段 4
1.4.2 积极争取阶段 4
1.4.3 实质性建设阶段 4
1.4.4 正式启动阶段 5
第2章 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5
2.1 中国与东盟总体贸易规模 5
2.2 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6
2.2.1 中国在东盟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
2.2.2 2007年-2011年中国、东盟国内生产总值 7
2.2.3 中国-东盟贸易依存度之间的比较 8
2.2.4 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依存度比较 9
2.3 贸易产品类型 10
2.2.1 各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结构及其特点 10
2.3.2 东盟各国出口中国的商品结构及其特点 13
第3章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前景分析 16
3.1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景 16
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获得经济效益 16
3.2.1 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 16
3.2.2 进一步提高投资的增长效益 17
3.2.3 进一步提升规模经济效益 18
3.3 增强中国、东盟的经济政治实力 18
3.3.1 进一步增强中国、东盟的经济实力 18
3.3.2 进一步增强中国、东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 18
第4章 完善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建议 18
4.1 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18
4.2 区别对待东盟内部国家的差异 19
4.3 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 20
4.4 重视东盟新兴发展的国家 20
4.5 正确处理与东盟之间合作与竞争关系 20
4.6 建立完善贸易争端预警机制 20
结束语 20
参考文献 22
引 言
2013年二月,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62.43亿美元。累计出口总额为137.53亿美元,累计进口总额为124.9亿元。从数据表明,东盟进出口贸易第一大伙伴显而易见的是中国。而这得益于2010年中国—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从贸易规模、贸易依存度、贸易结构等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冲击。
1997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联合发表的《曼谷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成立。这是亚太地区非常重要的组织,目前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0个国家。其宗旨是:在平等合作精神的指导下,在一起努力下来增快地区的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把地区间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增进,随同国际组织
爆发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一场起于美国的全球性质的危机,因股市动荡得很剧烈、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引起的风暴,又称次贷危机。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隐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就是这次经济危机所导致的。这次号称经久不见的经济危机,不仅巨大的冲击了美国的经济,也使得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甚至国际地位受到了影响。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之后,10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在2010年,包括11个国家的19亿人口、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了。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便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建立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距离2008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已经过去了4年,后危机时代下,经济萧索、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出口市场萎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能否抓住机会,是机会还是挑战,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在欧美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强强联手,共同合作,如何避免摩擦、如何求同存异,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1章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1.1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
爆发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一场起于美国的全球性质的危机,因股市动荡得很剧烈、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引起的风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隐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就是这次经济危机所导致的。这次号称出人意料的经济危机,对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巨大的和外向型的经济体,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也很难保全自己。
2005年以来,东盟已位居中国贸易伙伴的第四位,而前三位贸易伙伴则是欧盟、美国、日本。由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的对外贸易也未能幸免于难,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出现各种程度的下降。然而,比较而言,中国和东盟贸易额的下降速度超过中国与其它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的下降速度。
1.2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想在金融危机中安然无恙是不可能的。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受着国际经济增长极速变慢和世界整体金融市场危机迅速扩散的影响,经济增长变慢已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市场的必然趋势,而且固然会越来越固化。
第二,对投资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面对当前市场存在着很多不稳定要素和隐形危机,企业对经济增长普遍缺少信心,而且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明显缺乏活力,国内银行的投资更趋谨慎,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都相应减弱。
第三,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独立性较差,比如说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新兴的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经济都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外需求有所降低,进口也相应萎缩。同时,由于国内市场低迷和预期收入降低,国内进口也出现下降。
第四,对消费的影响。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失业率增加、企业效益下滑等因素,降低了居民收入,消费增速出现放缓,消费者消费意愿逐渐下降。
1.3经济危机给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带来的影响
这场经济危机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而且使包括中国和东盟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了严重冲击。东盟经济增长放缓,但东盟大部分国家的经济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面对罕见的经济危机,中国与东盟意识到应该加强合作,携手应对,这对于不论是中国还是东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国与东盟是近邻,东盟与中国存在着天然的紧密关系。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加强,既给双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又可以加深双方在政治、安全上的相互信任,可以营造和平友好的地缘政治环境。对于中国来说,东盟各国在经济上是中国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在政治上是中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并且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直接外部屏障。
从区域合作来看,经济一体化伴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在发展,而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经济一体化加快了步伐。东盟的各成员国领导都纷纷表示中国在治理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有助于世界经济走出危机,东盟与中国合作应对经济危机是必然选择。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易区建成启动后,中国与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六个东盟成员国间,实行零关税的产品将超过90%,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四个东盟新成员将力争在2015年实现对90%的中国产品实行零关税的目标。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粗略统计发现,2008年至201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已连续五年提升,从2008年的9.02%逐年上升至目前的10.12%;对东盟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也从2008年的7.99%升至9.65%。
从目前情形来看,大环境对于中国和东盟贸易的影响还在持续,中国与东盟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上将不断走向深入。
1.4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立的过程
1.4.1构想努力阶段
1967年成立的东盟正处于冷战思维之中,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没有展开。直到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之后,在经济政治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合作组织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才开始了“破冰之旅”,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91年,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于7月参加了24届东盟外长会议,标志着中国对东盟的首次接触。这也带动了两个地区的贸易发展,比如农产品、钢材产品成了贸易热门产品。之后的几年里,中国与东盟关系继续发展,1994年参加首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1996年,东盟常委会终于升格中国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并与1997年建立了中国—东盟10+1对话机制。在这一机制下,11个国家在经贸、文化、政治等领域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并在农业、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更为深入。
1.4.2积极争取阶段
1998年至2001年中国与东盟共开展了4次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不断争取,200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也推动了双方的发展。终于2002年第6次会议,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同时还发表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和《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这一阶段是一个不断上升、平稳进步的阶段,酝酿出的法律、协议,推动了双方的合作,使其更透明、规范,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3实质性建设阶段
2003年的中国—东盟第7次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建立起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第8次领导人会议上,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和《货物贸易协议》签订。2005年全面实施《货物贸易协议》,7000多种商品全面降税。2006年中国与东盟合作领域涉及了交通、旅游、文化、农业、能源、双向投资、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信息通信技术和泥公河流域开发10个领域。2007年签署《服务贸易协议》为中东贸易区如期全面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签订《投资协议》推动中东关系更上一个台阶。
1.4.4正式启动阶段
2010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包含了11个国家,19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同年,《投资协议》开始实施。
第二章 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2.1中国与东盟总体贸易规模
随着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发展发展日益加深,自2001年以来,中国-东盟的贸易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双方的贸易额不断突破新高。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32亿美元,2008年达到2313.19亿美元,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贸易额有所回落,但仍然突破2000亿美元。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东盟贸易发展再次瞬猛发展,2010年的双边贸易额高达2928亿美元,2011年甚至突破3000亿美元,达到3630亿美元。
图2.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
根据图2.1的双边贸易额,计算出2008年至2011年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增长率,见表2.1。2008年的增速是14.21%,到2009年变为-7.92%。这个结果也不意外,因为当时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贸易额下降。2010年是中国-东盟经贸发展从严冬走出来的第一个春天,2010年的增长率达到37.49%,2011年为23.9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