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分析法的城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研究以华东地区城银行为例

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主要为大型国有银行及其他储蓄信用机构,而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对象,更集中于城市中小型企业。目前中小型企业的信用观念比较单薄,资金使用混乱,难以监管。与此同时还存在挤占挪用的现象,规模小、数量多、发展不均衡等因素,造成信用地位不够稳固,没有长期的信用基础,从而银行贷款无法按时足额收回。本文通过借鉴国外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根据我国经济现状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因子分子法选取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水平、流动性五个维度十六项指标,来对华东地区中小企业作出准确的评定。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国外现状2
(二)国内现状2
(三)中外对比3
三、华东地区城市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现状4
四、华东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评级参考指标分析5
1.KMO及Banlett球体检5
2.计算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6
3.因子成分矩阵与旋转成分矩阵6
4. 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的计算8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9
致 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1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以华东地区城市银行为例
引言
引言
评级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是金融机构对外公开披露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发展和壮大,金融系统日益完善,研究适用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有效的、合理的信用评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加快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有利于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逐步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
城市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不仅有利于金融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而且有助于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控制和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以及其他各种风险,同时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商业银行评级还是外界了解城市商业银行的较有效途径,便于其他企业及个人掌握风险信息,并利用比较充分的信息做出有效率的判断。同时,评级也是商业银行发行债券、降低融资成本的前提。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现状
国外信用评级历史悠久,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变为对评级方法和理论的研究。传统的信用评级方法是最早的信用评级方法,它主要包括以5C为基础的专家判断法,以及其它综合评级法,5C分析法之后出现综合评级法基本都是在5C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5C主要分析5个信用要素,包括资本(Capital)、经营能力(Capacity)、资产抵押(Collateral)、经济环境(Condition)、借款人品德(Character)。
Poon, et.al(1999)[1]针对1995年穆迪公司提出的信用评级服务进行了研究。这个信用评级服务被称为银行财务实力评级(bank financial strength ratings, BFSRs)。利用银行业的会计财务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检验和预测穆迪公司的银行财务实力评级(BFSRs)。研究采用了风险、货款、盈利能力等几个方面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尽管穆迪公司声称银行财务实力评级(BFSRs)与传统的银行长期存款评级和短期存款评级是独立的,比原有的评级增加了新的信息。但是研究结果表明,穆迪公的银行财务实力评级(BFSRs)与穆迪原有的债务评级差异不大。
Jonathan Golin , et.al(2004)[2]研究的《银行信用分析手册》阐述了关于银行信用分析和评级理论与实践的实用性指南,他在文中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只采用定量指标或进行定性分析,并引用全球各地的案例来诠释影响商业银行业务、银行分析和银行评级的语言、概念和地区性差异,解释银行信用分析的作用,以及描述他们在实际应
用中的方法。
(二)国内现状
1987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研究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开始,随后随着《债券信用评级办法》的颁布,我国在信用评级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初步建立我国评级体系的雏形。1999年《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计分方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探索的开始。该评级主要是从评级对象的信用记录、偿债意愿、资产流动性以及经营能力等方面定性或定量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价。我国对信用评级的技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对经济主体的财务比率分析为主。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采用的量化工具并不是很丰富,我国对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估的文献研究主要是介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估的最新理论、方法和模型,或者在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方法的基础上,探讨这些量化工具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在国家宏观政策条例指导下,国内对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的指标也有了逐步发展,按时间发展顺序,先后出现以下指标、方式发展:
杨雄胜和杨臻黛(1998)[3]在我国现有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做法,经过专家调查,提出我国企业综合评价指标应以820个为宜,重新设计了我国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王汉荣(2002)[4]在《企业资信等级模糊综合评判与商业信贷风险跟踪预警监测办法》中,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企业资信等级进行定量分析,他选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10个指标构成因素集,从AAA到C九个信用级别作为备选的评语集,根据专家的经验,确定10个指标在九个等级中出现的概率,建立评判矩阵,用“价值工程”中对功能的加权评分法,确定各因素的加权系数,求出企业资信综合评价值,然后根据分值的多少确定信用等级。
张青庚(2002)[5]在《建立基于企业价值的信用评级体系》中认为,国内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都是以企业历史经营数据、财务状况为基础的,不能很好地说明企业未来的还款能力。建立基于企业内在价值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是对现有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
范柏乃和朱文斌(2003)[6]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分析》一文中,在分析国外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从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获利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成长能力六个层面遴选了28个评价指标,并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鉴别力分析对评价指标进行实证筛选,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迟国泰,王际科,杜娟(2006)[7]根据典型文献高频原则,从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出发,考虑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建立包括市场占有率、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四个方面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迟国泰,郑杏果,杨巾原[8]认为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包括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现实竞争力从与银行经营特征密切相关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出发,结合发展能力和市场实力进行考察。潜在竞争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本、设备配置和业务创新成果3个方面。在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最后建立起了包含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发展能力、市场实力、人力资本、设备配置和业务创新成果等8个方面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5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