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地区数据的分析
普惠金融旨在以可以负担的成本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金融服务。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不断深化及数字技术应用前景不断扩大,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结合成为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提出年份较早,普惠金融已形成了多方位的、较为完善的衡量指标体系。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个新颖的金融理念,还未形成完善的指标体系。本文借鉴普惠金融的衡量体系,加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标,旨在初步形成一个合理的、具有实际衡量意义的数字普惠金融衡量指标体系,并结合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进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以此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贡献作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 1
一、引言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背景 2
(二)数字普惠金融的衡量体系 2
(三)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3
三、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分析 4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及必要性 4
(二)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 4
(三)数字技术对传统普惠金融的加强作用 5
1.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5
2.降低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运营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5
3.提高金融机构甄别风险的能力 5
四、 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及主要指标分析 5
(一)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6
(二)江苏省移动电话及互联网普及程度 6
(三)江苏省金融机构存贷款数量分析 8
(四)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8
五、 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9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9
1.解释变量 9
2.被解释变量 9
3.控制变量 9
4.数据来源 10
(二)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度量 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三)实证检验 10
1.平稳性检验 10
2.协整检验 11
3.回归分析 11
4.实证结果 11
六、 结论及建议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江苏地区数据的分析
金融学 王婧婷
引言
引言
现如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阻碍着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主要体现在我国科技生产力技术的进步上,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已不能成为阻碍发展步伐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资源要素配置不平衡已成为新阶段有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所致,我国城乡差距问题一直存在。其直观体现就在收入不平衡方面。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较城镇和发达地区普遍较低;而以全国范围而言,东、西部地区收入不平衡问题也同样明显。而构建一个包容性金融体系对于优化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在解决传统商业金融“嫌贫爱富”的问题中应运而生。它致力于向社会中各个阶层群体,尤其是偏远地区群体及低收入人群提供全面、平等的金融服务。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宣传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此后,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数字技术应用前景的不断扩大,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成为金融领域新的热点话题。2016年G20 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对其概念提出了正式定义,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均涵盖在数字普惠金融范围中。会议中提出了八项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指出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相结合,形成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内涵。
江苏省作为华东地区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的省份之一,地处东部沿海中心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虽然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但仍面临城乡收入分配不均,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要实现江苏省经济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金融与互联网数字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国内外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文献尚且较少,并且还未形成全面的衡量体系,本文将参考“普惠金融衡量体系”加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有实际意义的数字普惠金融衡量指标,初步形成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并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于不同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
二、 文献综述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背景
由于不同地区及社会不同阶层群体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金融市场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具有特定的金融限制条件及不同的消费者定位,部分群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或偏远地区群体被排除在金融服务提供的对象范围之外,金融排斥由此产生。美国学者最先观察到金融排斥的现象,但该现象在英国得到了高度重视, Leyshon & Thrift(1993,1994, 1995)于90年代初期开展了对金融排斥的研究,此后,Kempson以及Sarma(1999)将金融排斥概括为包括机会排斥等的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的金融排斥在中国也十分常见。近年来,我国的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许圣道、田霖(2008)对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农户获取贷款比例等指标分析指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性显著,条件排斥与价格排斥尤为突出。普惠金融来源于“包容性金融”概念,在解决金融排斥的问题中应运而生,不同于普通的社会福利与救济措施,普惠金融旨在提高金融服务的包容度。何德旭、苗文龙(2015)认为,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不应忽略金融市场上的潜在风险,只有这样,提升金融包容度才能水到渠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 1
一、引言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背景 2
(二)数字普惠金融的衡量体系 2
(三)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3
三、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分析 4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及必要性 4
(二)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 4
(三)数字技术对传统普惠金融的加强作用 5
1.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5
2.降低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运营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5
3.提高金融机构甄别风险的能力 5
四、 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及主要指标分析 5
(一)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6
(二)江苏省移动电话及互联网普及程度 6
(三)江苏省金融机构存贷款数量分析 8
(四)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8
五、 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9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9
1.解释变量 9
2.被解释变量 9
3.控制变量 9
4.数据来源 10
(二)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度量 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三)实证检验 10
1.平稳性检验 10
2.协整检验 11
3.回归分析 11
4.实证结果 11
六、 结论及建议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江苏地区数据的分析
金融学 王婧婷
引言
引言
现如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阻碍着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主要体现在我国科技生产力技术的进步上,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已不能成为阻碍发展步伐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资源要素配置不平衡已成为新阶段有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所致,我国城乡差距问题一直存在。其直观体现就在收入不平衡方面。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较城镇和发达地区普遍较低;而以全国范围而言,东、西部地区收入不平衡问题也同样明显。而构建一个包容性金融体系对于优化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在解决传统商业金融“嫌贫爱富”的问题中应运而生。它致力于向社会中各个阶层群体,尤其是偏远地区群体及低收入人群提供全面、平等的金融服务。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宣传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此后,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数字技术应用前景的不断扩大,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成为金融领域新的热点话题。2016年G20 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对其概念提出了正式定义,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均涵盖在数字普惠金融范围中。会议中提出了八项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指出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相结合,形成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内涵。
江苏省作为华东地区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的省份之一,地处东部沿海中心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虽然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但仍面临城乡收入分配不均,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要实现江苏省经济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金融与互联网数字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国内外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文献尚且较少,并且还未形成全面的衡量体系,本文将参考“普惠金融衡量体系”加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有实际意义的数字普惠金融衡量指标,初步形成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并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于不同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
二、 文献综述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背景
由于不同地区及社会不同阶层群体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金融市场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具有特定的金融限制条件及不同的消费者定位,部分群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或偏远地区群体被排除在金融服务提供的对象范围之外,金融排斥由此产生。美国学者最先观察到金融排斥的现象,但该现象在英国得到了高度重视, Leyshon & Thrift(1993,1994, 1995)于90年代初期开展了对金融排斥的研究,此后,Kempson以及Sarma(1999)将金融排斥概括为包括机会排斥等的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的金融排斥在中国也十分常见。近年来,我国的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许圣道、田霖(2008)对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农户获取贷款比例等指标分析指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性显著,条件排斥与价格排斥尤为突出。普惠金融来源于“包容性金融”概念,在解决金融排斥的问题中应运而生,不同于普通的社会福利与救济措施,普惠金融旨在提高金融服务的包容度。何德旭、苗文龙(2015)认为,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不应忽略金融市场上的潜在风险,只有这样,提升金融包容度才能水到渠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