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研究
1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不再是客户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这将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变革形成倒逼效应。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进行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切入点,对互联网金融的不同业务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进行讨论。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不同业务模式主要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状况。其中,余额宝类产品、第三方支付结算和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平台对商业银行冲击最大,但这类业务对商业银行不会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最后,本文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目录
引言
引言
2013年6月13日,由天弘基金和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联袂打造的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正式上线,短短几个月内用户数突破3000万,并成为中国基金史上第一个规模破千亿的基金,引爆互联网金融。此后,类似余额宝的产品不断涌现,掀起了货币基金网络支付业务浪潮。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一股创新之风,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快捷、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对商业银行将产生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也不完全是负面的。一方面,银行优势被蚕食,中介职能被弱化,银行的业务体系被动摇、运营模式被颠覆;另一方面,银行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机遇,开始步入多元融合的时代,注重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为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等。由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出现时间不长,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研究均集中在理论层面,没有对此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的三个模块(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互联网融资和投资理财)出发,来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项、负债项和利润项的影响,希望可以在当前阶段厘清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和其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具体影响,同时为商业银行在此背景下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要比国内学者早一些,有的国外学者通过ICT来说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不同。IC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T[1](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 FDC(2009)指出ICT能够提供金融服务给那些金融空白的人群,减少了他们的旅行与时间成本。ICT之所以能使未获得银行服务的人们获得金融服务,是因为ICT引致了无网点银行服务的出现(CGAP[2],2008)。没有得到银行服务的人们通过现有基础设施——如手机和可作为代理经营现金交易的零售网点,提供金融服务,其成本则大大低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他们在这里首先提出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优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的互联网金融专家是谢平[3](2012)。他曾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三个核心部分: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未来将主要体现为手机银行和P2P融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统一;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等上的成本非常低,银行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我国传统的金融业会因此受到影响。
互联网金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在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接入成本、低操作便捷;在融资方面,互联网融资信息搜索和处理效率更高、业务流程更简捷等(四川银监局课题组[4],2013)。而这些优势,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陷入寻求新出路的困境中;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契机。商业银行结合资产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丰富、风险控制体系完善等自身优势,重新审视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取长补短,正在逐渐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并抓住发展机遇(冯娟娟[5],2013)。
章连标,杨小渊[6](2013)、郭肖红[7](2014)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大领域——支付业务、小微信贷和中间业务。支付是商业银行最原始的业务,而互联网金融正是以支付业务发端的,这直接威胁到在支付领域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商业银行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小微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必须要发展的业务,互联网科技企业率先进入该领域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小微信贷领域产生不利影响。中间业务则是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的重要渠道,而互联网科技企业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开展了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渠道正一步步被互联网金融公司所挤占。
除却上文中提到的中间业务外,互联网金融还对负债业务、资产业务造成了影响(胥岢[8],2014)。负债业务受到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银行存款大量流失,其原因是客户增持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
袁博,李永刚,张逸龙[9](2013)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和用户界面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进入智能化变革。当前银行业营运模式的最大弊端反而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所在,即信息传递平台、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费洋[10],2014)。
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最为基础的两个功能,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和信息也成为银行最主要的服务,但是互联网金融破解了信息不对称和融资成本高的难题,绕开银行,满足了草根阶层的融资需求,分流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需求,而且第三方支付还改变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邱峰[11],2013)。
郑良芳[12](2013)、叶冰[13](2013)、侯晓明[14](2013)等学者认为认为互联网金融颠覆了银行原有的以单个客户为目标的服务模式,考验着金融企业对于整个产业链客户群的整体服务能力。侯文瑾[15](2014)还指出现有商业银行经营思路不能满足客户价值诉求。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类型发生了改变,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被彻底颠覆。。
商业银行面临着优势被蚕食的风险。长期以来,银行在政策红利、资金成本、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四个方面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据绝对优势。但互联网金融凭借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近乎零成本的平台信息获取方式,逐步占据了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方面的主动(梁璋,沈凡[16],2013)。
但互联网金融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李麟[17]等(2013)指出商业银行上从经营哲学、战略导向、管理理念,下到银行网点建设和业务操作方式等所有层次和整个系统,改变了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精简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执行效率,增加客户粘合度。除此之外,陈海强[18](2013)认为商业银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为客户提供更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培育差异化的互联网核心业务竞争力,利用技术变革挖掘、吸引新用户。洪娟[19](2014)也在文中提到商业银行开始正视自身缺陷,重塑与目标客户和关联机构的价值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培育新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一方面,银行优势被蚕食,中介职能被弱化,银行的业务体系被动摇、运营模式被颠覆;另一方面,银行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机遇,开始步入多元融合的时代,注重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为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等。
但是总的来说,由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出现时间不长,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研究均集中在理论层面,没有对此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而从互联网金融的不同形式入手,量化分析其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具体影响将会有利于更深入地研究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目录
引言
引言
2013年6月13日,由天弘基金和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联袂打造的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正式上线,短短几个月内用户数突破3000万,并成为中国基金史上第一个规模破千亿的基金,引爆互联网金融。此后,类似余额宝的产品不断涌现,掀起了货币基金网络支付业务浪潮。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一股创新之风,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快捷、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对商业银行将产生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也不完全是负面的。一方面,银行优势被蚕食,中介职能被弱化,银行的业务体系被动摇、运营模式被颠覆;另一方面,银行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机遇,开始步入多元融合的时代,注重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为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等。由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出现时间不长,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研究均集中在理论层面,没有对此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的三个模块(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互联网融资和投资理财)出发,来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项、负债项和利润项的影响,希望可以在当前阶段厘清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和其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具体影响,同时为商业银行在此背景下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要比国内学者早一些,有的国外学者通过ICT来说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不同。IC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T[1](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 FDC(2009)指出ICT能够提供金融服务给那些金融空白的人群,减少了他们的旅行与时间成本。ICT之所以能使未获得银行服务的人们获得金融服务,是因为ICT引致了无网点银行服务的出现(CGAP[2],2008)。没有得到银行服务的人们通过现有基础设施——如手机和可作为代理经营现金交易的零售网点,提供金融服务,其成本则大大低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他们在这里首先提出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优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的互联网金融专家是谢平[3](2012)。他曾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三个核心部分: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未来将主要体现为手机银行和P2P融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统一;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等上的成本非常低,银行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我国传统的金融业会因此受到影响。
互联网金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在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接入成本、低操作便捷;在融资方面,互联网融资信息搜索和处理效率更高、业务流程更简捷等(四川银监局课题组[4],2013)。而这些优势,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陷入寻求新出路的困境中;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契机。商业银行结合资产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丰富、风险控制体系完善等自身优势,重新审视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取长补短,正在逐渐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并抓住发展机遇(冯娟娟[5],2013)。
章连标,杨小渊[6](2013)、郭肖红[7](2014)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大领域——支付业务、小微信贷和中间业务。支付是商业银行最原始的业务,而互联网金融正是以支付业务发端的,这直接威胁到在支付领域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商业银行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小微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必须要发展的业务,互联网科技企业率先进入该领域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小微信贷领域产生不利影响。中间业务则是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的重要渠道,而互联网科技企业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开展了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渠道正一步步被互联网金融公司所挤占。
除却上文中提到的中间业务外,互联网金融还对负债业务、资产业务造成了影响(胥岢[8],2014)。负债业务受到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银行存款大量流失,其原因是客户增持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
袁博,李永刚,张逸龙[9](2013)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和用户界面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进入智能化变革。当前银行业营运模式的最大弊端反而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所在,即信息传递平台、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费洋[10],2014)。
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最为基础的两个功能,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和信息也成为银行最主要的服务,但是互联网金融破解了信息不对称和融资成本高的难题,绕开银行,满足了草根阶层的融资需求,分流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需求,而且第三方支付还改变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邱峰[11],2013)。
郑良芳[12](2013)、叶冰[13](2013)、侯晓明[14](2013)等学者认为认为互联网金融颠覆了银行原有的以单个客户为目标的服务模式,考验着金融企业对于整个产业链客户群的整体服务能力。侯文瑾[15](2014)还指出现有商业银行经营思路不能满足客户价值诉求。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类型发生了改变,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被彻底颠覆。。
商业银行面临着优势被蚕食的风险。长期以来,银行在政策红利、资金成本、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四个方面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据绝对优势。但互联网金融凭借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近乎零成本的平台信息获取方式,逐步占据了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方面的主动(梁璋,沈凡[16],2013)。
但互联网金融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李麟[17]等(2013)指出商业银行上从经营哲学、战略导向、管理理念,下到银行网点建设和业务操作方式等所有层次和整个系统,改变了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精简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执行效率,增加客户粘合度。除此之外,陈海强[18](2013)认为商业银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为客户提供更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培育差异化的互联网核心业务竞争力,利用技术变革挖掘、吸引新用户。洪娟[19](2014)也在文中提到商业银行开始正视自身缺陷,重塑与目标客户和关联机构的价值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培育新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一方面,银行优势被蚕食,中介职能被弱化,银行的业务体系被动摇、运营模式被颠覆;另一方面,银行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机遇,开始步入多元融合的时代,注重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为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等。
但是总的来说,由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出现时间不长,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研究均集中在理论层面,没有对此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而从互联网金融的不同形式入手,量化分析其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具体影响将会有利于更深入地研究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