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不断推进,我国利率波动幅度将不断加大,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偏高,利息收入占利润比重较大,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将不断增加。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整理出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0年至201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系数和缺口率三个指标对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商业银行面对的利率风险提出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三、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3
四、基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4
(一)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走势分析4
(二)短期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数据分析4
1.利率敏感性缺口 4
(1)利率上升阶段(2010年至2011年)5
(2)利率下降阶段(2012年至2015年)5
2.利率敏感性系数6
(1)利率上升阶段(2010年至2011年)6
(2)利率下降阶段(2012年至2015年)6
3.缺口率6
(1)利率上升阶段(2010年至2011年)7
(2)利率下降阶段(2012年至2015年)7
(三)中长期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数据分析7
1.利率敏感性缺口 7
2.利率敏感性系数8
3.缺口率8
五、结论与建议9
(一)结论9
(二)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实证研究
引言
引言
金融机构在进行融资活动时采用由货币市场中的资金供求来决定的利率即为利率市场化,这解除了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利率管制,使得中央银行只能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对相关金融机构等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决策,标志着我国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利率管束已经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进入了新阶段。
商业银行这个在全部宏观经济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金融机构,由于之前国家的利率管制政策,存贷利差收入还占据着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是以市场利率水平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很大影响,随着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的波动幅度加大,变动速度加快,必定会对商业银行的总体营利状况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更加频繁的利率波动,必定会引起银行间的加倍竞争。同时存贷利差缩小,这给银行的利润带来巨大打击,迫使商业银行改变既有的盈利模式。这种由利率变动而使银行产生损失可能的风险即为利率风险,而随着利率风险的增加还可能诱发信用风险等其他各类风险,使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状态受到影响,这些情况都对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有极大的要求。
是以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依据模型测度和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方向和程度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使用绝对指标和利率敏感性系数、缺口率这两个相对指标总结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的短期和中长期特点,分析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内部问题,用以帮助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抓住机遇改变原本的收入结构,提升盈利能力。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是国外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早期代表性理论,它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特征,探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行性。金融抑制指当局运用管制手段过分干涉金融领域的活动和体系建设使市场发展受到抑制,形成恶性循环。而金融深化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改革,减少政府干预,放松对金融体系尤其是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水平能够正常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建设健康合理、良性循环的金融体系,形成正的储蓄、投资、收入和结构优化的效应,其中利率自由化更是金融深化的核心内容。
之后国外学者针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Apanard、Wanvimol 和 Clas 基于1973 年— 2005 年间 48 个国家的金融改革数据对和银行在金融自由化下的可能性危机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自由化和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的关系呈倒U型,同时资本监管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正反方向。同时资本监督的力度成为了决定它们之间关系正反方向的关键因素。当监管力度很弱的时候,两者之间存在正向的联系,当监管严格时,它们的关系变为反向。
接着,国外针对利率风险的衡量方法展开了一段时间的探讨。1983年,J.P.摩根公司提出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通过资产与负债的利率、数量和组合变化来反映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化。麦考利随后提出了久期和凸度的概念,用以衡量资产和负债在利率发生变动时的风险暴露程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根据久期模型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建模也成为衡量利率风险的一种很好的方式。90年代后,G30集团在报告中提出了VaR模型,计算一定置信水平下投资组合在未来资产价格波动下的最大潜在损失值,可以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在利率波动情况下的最大损失即能预测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利率风险。后来,因为正态分布法对假设的依赖性太强,学者又研究出了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等。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新增了的资本充足率和利率风险的披露等原则,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进行了指导性规定,总结了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建立了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综上可知,国外的利率市场化和利率风险理论历史悠久,利率风险的计量方法也十分多变,但有些研究与我国基本国情不符,所以本文会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真实数据,针对实际国情,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因为我国1993年才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因此我国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是站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的。张青(2014)总结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认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经营机构、管理水平、创新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有利也有害,一方面能够增强商业银行的适应市场变动的能力,提高竞争力,但同时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会上升,利润率会下降,增加了银行的利率风险。
金雪(2013)根据国外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然后站在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最现实的问题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问题,这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收入占了营业收入的80%左右,这种收入模式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8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