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目 录
1引言1
2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发展状况1
3 经济全球化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路径分析2
3.1 经济全球化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路径分析2
3.2经济全球化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路径分析6
4 我国碳排放强度现状分析10
5 变量、模型选取与说明13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说明13
5.2 变量定义13
5.3 计量模型建立14
6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分析14
6.1 面板数据估计方法14
6.2 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实证分析15
7 政策建议17
7.1 改善我国贸易出口结构17
7.2 提升FDI引进的规模和质量17
7.3 产业结构调整18
结 论19
致 谢20
参 考 文 献21
图1 中国(1998~2011年)进出口贸易情况7
图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依存度8
图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演进图10
图4 中国(1992~2011年)碳排放量及增长率11图5 中国(1992~2011年)碳排放量及强度趋势12
表1 中国(1992~2011年)历年碳排放量10
表2 中国(1992~2011年)碳排放强度12
表3 普通最小二乘法、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CO2面板数据的模型检验结果15
1 引言
近些年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气候产生变化,由此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也渐渐引起全球关注。自从我国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借助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低成本的产业和政府主导的投资性财政等,迅速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贸易开放引起的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急剧增大,一方面是促进了生产和消费的非持续性增长,而另一方面却引起了中国的能源消耗和人均碳排放的增加,从而导致环境恶化。另外,目前中国出口的品种主要是低端产品和高耗能产品,这些产品资源大大影响着中国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我国的碳排放强度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整合行动,使得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体现出三个显著性的特征: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1]。
随着中国的经济近期快速的增长,对全球资源的过量消耗和对环境破坏所造成全球性危机,使之成为世界性问题。人们对未来全球温室效应的担忧和焦虑,也使我们在看到全球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开始思考是否应重新审视全球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何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待中国的碳排放强度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转变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未来的经济增长,所以中国未来增长模式不仅仅是一个关涉单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问题,而是事关全球的安全性问题,值得注意。
本文在通过研究、综合国内外各方面关于本课题的文献的基础上,对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投资、贸易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等路径对碳排放强度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做一个深入并且全面的实证研究及分析。
2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发展状况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和必然趋势,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所有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就其实质而言是全球利益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发达国家追求全球扩张以及寻求释放外部性成本空间的欲望,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以及谋求生存与发展带来的的压力,加速了各国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和利用,也使越界负外部性日益增加,全球环境更加恶化并陷入困境[2]。1985年,第一个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人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即“商品、服务、资金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但究竟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界定。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它的发展更加迅速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手段;二是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三是两极格局的瓦解,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清了政治障碍;四是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五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迅速推进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3]。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生产、贸易、企业、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全球化等, 但是环境问题全球化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3 经济全球化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路径分析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即碳排放总量与GDP的比值。要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响,必须立足于碳排放总量、GDP这两个要素,因此,下文通过先后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碳排放总量与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来进一步说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3.1 经济全球化对碳排放总量影响路径分析
本文从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这三个路径来研究分析经济全球化与碳排放总量的关系,这三个路径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在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范围太过广泛不便于理论、实证分析,这样的分析既有利于立足全球化的视角,又有利于具体分析全球化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
3.1.1 贸易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不仅大大影响着全球的生产结构和国际分工形式,同时也给全球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各国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特别是中间品的进出口贸易量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也日益增大。通常,贸易一体化主要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比较放松的贸易管制,关税和运输成本的下降,以及日趋深化的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参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逐步下降,所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逐步加强,贸易量逐步增加的趋势[4]。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飞快,对外贸易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极大的推进了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然而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外贸易增长也成为导致我国能源高消耗和高碳排放特征的主要因素。理论上,贸易一体化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一般途径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规模效应: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的规模效应[5],是指贸易的一体化所导致的经济规模的变化从而产生对碳排放量的影响。首先,随着贸易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提高,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会在生活中增加低碳产品的购买率。大多厂家为了迎合居民的偏好,更倾向于生产低碳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其次,居民也会要求政府制定节能减排的相关法规,对节能减排采取更多有效的监督措施。另外,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财政、税收收入增加,政府获得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加强对碳排放的管束和节能减排的力度。但是,当出现市场失灵或政策失灵的情况下,常常会使贸易活动对环境产生负面的效应,这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应该予以一定的重视。因此,贸易一体化对碳排放规模效应暂不能准确判定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然而在收入效应弹性不足的情况下,规模的扩大引起的碳排放的增加依然会起到重要作用,这样,总的来说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增加碳排放量。(2)结构效应:对外贸易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结构效应[5],是指贸易一体化通过影响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各参与国凭借自身的资源要素禀赋进行国际间竞争。李嘉图的要素禀赋理论指出每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因此,各个国家应该利用本国的优势来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进口一些劣势商品从而进行互补。在贸易一体化的情况下,如果每个国家都生产该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会增加这些产品出口价格,从而扩大优势产业规模。相反,对于比较劣势的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会降低进口价格,引发大量进口冲击,最后将导致该产业规模的逐渐缩小,从而影响该国的产业结构及规模。所以,贸易一体化对碳排放的结构效应也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可能随着GDP的增加,污染比较严重的重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污染较轻的服务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部分贸易带来的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会有所抵消,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国内的环境条件。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比制造业增长迅速,从而人均污染的排放物相应减少,产业结构的变化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也可能原来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仍然继续发展,从而使国内环境污染的程度加深,导致产业结构停滞不前,无法达到优化升级的效果。就好比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经济增长就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3)技术效应: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的第三个途径是通过技术扩散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5],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产出保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投入更少的资源,排放出更少的环境污染物,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系数,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技术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出口贸易的发展,我国通过获得的先进减排技术来降低成本;第二,对外贸易给各国增加了资金来研发减排技术;第三,出口贸易导致各国企业不得不进行碳排放的技术创新;第四,对外贸易引进外国先进的低碳理念,引发本国研发低碳技术的热情。
1引言1
2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发展状况1
3 经济全球化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路径分析2
3.1 经济全球化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路径分析2
3.2经济全球化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路径分析6
4 我国碳排放强度现状分析10
5 变量、模型选取与说明13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说明13
5.2 变量定义13
5.3 计量模型建立14
6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分析14
6.1 面板数据估计方法14
6.2 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实证分析15
7 政策建议17
7.1 改善我国贸易出口结构17
7.2 提升FDI引进的规模和质量17
7.3 产业结构调整18
结 论19
致 谢20
参 考 文 献21
图1 中国(1998~2011年)进出口贸易情况7
图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依存度8
图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演进图10
图4 中国(1992~2011年)碳排放量及增长率11图5 中国(1992~2011年)碳排放量及强度趋势12
表1 中国(1992~2011年)历年碳排放量10
表2 中国(1992~2011年)碳排放强度12
表3 普通最小二乘法、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CO2面板数据的模型检验结果15
1 引言
近些年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气候产生变化,由此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也渐渐引起全球关注。自从我国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借助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低成本的产业和政府主导的投资性财政等,迅速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贸易开放引起的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急剧增大,一方面是促进了生产和消费的非持续性增长,而另一方面却引起了中国的能源消耗和人均碳排放的增加,从而导致环境恶化。另外,目前中国出口的品种主要是低端产品和高耗能产品,这些产品资源大大影响着中国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随着中国的经济近期快速的增长,对全球资源的过量消耗和对环境破坏所造成全球性危机,使之成为世界性问题。人们对未来全球温室效应的担忧和焦虑,也使我们在看到全球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开始思考是否应重新审视全球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何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待中国的碳排放强度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转变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未来的经济增长,所以中国未来增长模式不仅仅是一个关涉单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问题,而是事关全球的安全性问题,值得注意。
本文在通过研究、综合国内外各方面关于本课题的文献的基础上,对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投资、贸易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等路径对碳排放强度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做一个深入并且全面的实证研究及分析。
2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发展状况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和必然趋势,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所有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就其实质而言是全球利益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发达国家追求全球扩张以及寻求释放外部性成本空间的欲望,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以及谋求生存与发展带来的的压力,加速了各国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和利用,也使越界负外部性日益增加,全球环境更加恶化并陷入困境[2]。1985年,第一个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人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即“商品、服务、资金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但究竟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界定。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它的发展更加迅速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手段;二是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三是两极格局的瓦解,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清了政治障碍;四是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五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迅速推进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3]。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生产、贸易、企业、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全球化等, 但是环境问题全球化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3 经济全球化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路径分析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即碳排放总量与GDP的比值。要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响,必须立足于碳排放总量、GDP这两个要素,因此,下文通过先后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碳排放总量与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来进一步说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3.1 经济全球化对碳排放总量影响路径分析
本文从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这三个路径来研究分析经济全球化与碳排放总量的关系,这三个路径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在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范围太过广泛不便于理论、实证分析,这样的分析既有利于立足全球化的视角,又有利于具体分析全球化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
3.1.1 贸易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不仅大大影响着全球的生产结构和国际分工形式,同时也给全球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各国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特别是中间品的进出口贸易量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也日益增大。通常,贸易一体化主要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比较放松的贸易管制,关税和运输成本的下降,以及日趋深化的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参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逐步下降,所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逐步加强,贸易量逐步增加的趋势[4]。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飞快,对外贸易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极大的推进了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然而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外贸易增长也成为导致我国能源高消耗和高碳排放特征的主要因素。理论上,贸易一体化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一般途径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规模效应: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的规模效应[5],是指贸易的一体化所导致的经济规模的变化从而产生对碳排放量的影响。首先,随着贸易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提高,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会在生活中增加低碳产品的购买率。大多厂家为了迎合居民的偏好,更倾向于生产低碳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其次,居民也会要求政府制定节能减排的相关法规,对节能减排采取更多有效的监督措施。另外,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财政、税收收入增加,政府获得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加强对碳排放的管束和节能减排的力度。但是,当出现市场失灵或政策失灵的情况下,常常会使贸易活动对环境产生负面的效应,这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应该予以一定的重视。因此,贸易一体化对碳排放规模效应暂不能准确判定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然而在收入效应弹性不足的情况下,规模的扩大引起的碳排放的增加依然会起到重要作用,这样,总的来说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增加碳排放量。(2)结构效应:对外贸易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结构效应[5],是指贸易一体化通过影响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各参与国凭借自身的资源要素禀赋进行国际间竞争。李嘉图的要素禀赋理论指出每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因此,各个国家应该利用本国的优势来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进口一些劣势商品从而进行互补。在贸易一体化的情况下,如果每个国家都生产该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会增加这些产品出口价格,从而扩大优势产业规模。相反,对于比较劣势的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会降低进口价格,引发大量进口冲击,最后将导致该产业规模的逐渐缩小,从而影响该国的产业结构及规模。所以,贸易一体化对碳排放的结构效应也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可能随着GDP的增加,污染比较严重的重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污染较轻的服务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部分贸易带来的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会有所抵消,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国内的环境条件。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比制造业增长迅速,从而人均污染的排放物相应减少,产业结构的变化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也可能原来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仍然继续发展,从而使国内环境污染的程度加深,导致产业结构停滞不前,无法达到优化升级的效果。就好比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经济增长就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3)技术效应: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的第三个途径是通过技术扩散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5],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产出保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投入更少的资源,排放出更少的环境污染物,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系数,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技术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出口贸易的发展,我国通过获得的先进减排技术来降低成本;第二,对外贸易给各国增加了资金来研发减排技术;第三,出口贸易导致各国企业不得不进行碳排放的技术创新;第四,对外贸易引进外国先进的低碳理念,引发本国研发低碳技术的热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