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20200428200135]
摘要:在我国金融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本文在对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90-2012年的实际数据,以金融资产相关率(FIR)作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指标,采用自相关回归(VAR)模型和格兰杰(Grange)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表明:金融资产相关率与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期,并且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金融发展;金融抑制;农民收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2
(一)金融抑制的形成机制 2
(二)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关系 3
(三)本文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
三、计量模型、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 4
(一)计量模型 4
(二)指标设计和数据处理 4
四、实证分析 5
(一)FIR描述性分析 5
(二)VAR模型分析 7
五、结论和政策含义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引言
1969年,Gold Smith首次提出金融相关比率的概念,揭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同步发生的规律,在此之后,金融发展尤其是农村金融发展就被假定为中国农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农村金融抑制是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现象,最早“金融抑制”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肖和麦金农(1973)根据发展中国家实际提出的,它解释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因抑制而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来的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是金融体制的落后和缺乏效率,束缚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经济的呆滞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制约了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制肘、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Stiglitz and Weiss,1981)。
在我国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抑制情况更为突出。李锐、朱喜(2007)采用农户的微观数据,计量分析出我国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为70.92%。农村金融抑制一直被认为是制约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消除金融抑制对“三农”的影响是农村金融工作的当务之急。党和政府一直将农村金融作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政策工具,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这一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抑制、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三部分描述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第四部分运用VAR模型对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分析检验;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一)金融抑制的形成机制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二是从金融供给需求角度出发分析;三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力量被压制。
1.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执行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宏观经济政策也存在城市化倾向,农业、农村地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金融抑制在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张晓山、何安耐,2002)。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是一个割裂的市场。在这个割裂的市场里,资金流动是不畅通的,农户在借贷市场中经常地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足够的借贷资金。
2.金融供给与需求不足
综观我国农村当前的金融体制状况,金融服务供给明显不足,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不对称性表现明显。整个金融市场疲软、低效,供需矛盾难以解决,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大量学者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农村金融抑制进行分析,得出了三种观点。观点一: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金融抑制,即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不足导致了金融抑制。支持这一观点的专家有: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明显不足,自1995年以来,农村资金缺口每年都在5000 亿元以上,并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田力等,2004)。张亚光等(2012)基于中国三省九县的农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在考虑有效需求的前提下,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率为55.64%,有超过一半具有有效需求的农户得不到正规金融服务,我国农村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供给型金融抑制。乔海曙(2011)认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深化,将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工作的重点。观点二: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是属于需求型金融抑制,农户对金融服务需求不足导致了金融抑制。刘祚祥(2007)认为,传统的农业生产使得农村商品化程度低、农户自给自足消费高,借款的预期收益不足,他们往往不需要太多的金融支持,即使急需资金也可以通过亲戚、邻居进行拆借来获得,这种需求型金融抑制是农户理性选择的结果。高帆(2003)认为行业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产业结构及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制约,加之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从正规金融部门借款的交易成本高,进而影响金融需求。农业活动具有较高分散性和高风险性,农村居民处于生产规模相对较小,难以达到较高的资质信用要求和规定的资质信用标准,无法得到信贷资金。观点三:王醒男(2006)等学者还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同时伴随着需求型金融抑制。
3.农村非正规金融力量被压制
此外,近些年来,非正规金融迅速发展,学者们也从这一角度分析,对农村金融抑制现象进行了解释。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借贷活动是金融制度的信贷供给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内生出来的(王国华、李克强,2006)。民间金融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特征:社区性、人格性、分散性、层次性,农村金融的效率是建立在血缘、地缘上(李伟毅、胡士华,2004)。目前的民间金融还不具有合法性,依然还处于地下发展状态,因此在满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
(二)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关系
在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并非是内生于农村经济发展,而是政府根据一定的政策目标决策的(张杰,2000)。谈儒勇(1999)、何广文(2001)为代表的学者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然而,多数学者在进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时,大多在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框架中进行,并简单地用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的正向关系进行替代。
直到近几年,关于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的直接性实证研究才逐渐增多,本文将主要梳理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关系的文献。温涛等(2005)对中国整体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金融系统的相对规模、结构和效率作为衡量中国金融水平发展的指标,农村居民储蓄比率和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作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农村金融发展也没有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反地还起到了抑制作用。方金兵等(2009)采用带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发现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率和农民收入、农村投资存在协整关系;在短期,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效率并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余新平等(2010)运用1978-2008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孙永强(2012)从二元经济结构角度出发,对我国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
(三)本文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直观表现不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待实证的问题。纵观已有的研究,较多学者在分析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关系时,由于所选取的指标不同和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除张兵(2002)利用金融资产相关率(FIR)指标检验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绩效外,很少有学者系统地研究金融抑制的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此外,大多数学者选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存款、贷款数据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然而自2006年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以来,新兴的农村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起来,这一部分却被很多学者忽略。综合以上三点原因,本文试图从二十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历程着手,并且充分考虑农村金融改革的影响,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三、计量模型、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
(一)计量模型
基于总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框架,借鉴Feder(1982)、Murinde(1994)等的做法,将金融发展水平和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一样当作一项“投入”,引入生产过程,构建反映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
Y=f(K,L,F) (1)
(1)式中,Y代表农村经济产出,K为农村总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F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为重点考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总产出的作用,在将农村总资本投入要素作为控制变量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剩余的实际,参考Parente and Prescott(1991)、温涛等(2005)的研究,对劳动投入加一个容量限制L ,即有:
摘要:在我国金融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本文在对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90-2012年的实际数据,以金融资产相关率(FIR)作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指标,采用自相关回归(VAR)模型和格兰杰(Grange)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表明:金融资产相关率与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期,并且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金融发展;金融抑制;农民收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2
(一)金融抑制的形成机制 2
(二)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关系 3
(三)本文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
三、计量模型、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 4
(一)计量模型 4
(二)指标设计和数据处理 4
四、实证分析 5
(一)FIR描述性分析 5
(二)VAR模型分析 7
五、结论和政策含义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引言
1969年,Gold Smith首次提出金融相关比率的概念,揭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同步发生的规律,在此之后,金融发展尤其是农村金融发展就被假定为中国农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农村金融抑制是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现象,最早“金融抑制”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肖和麦金农(1973)根据发展中国家实际提出的,它解释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因抑制而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来的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是金融体制的落后和缺乏效率,束缚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经济的呆滞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制约了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制肘、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Stiglitz and Weiss,1981)。
在我国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抑制情况更为突出。李锐、朱喜(2007)采用农户的微观数据,计量分析出我国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为70.92%。农村金融抑制一直被认为是制约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消除金融抑制对“三农”的影响是农村金融工作的当务之急。党和政府一直将农村金融作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政策工具,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这一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抑制、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三部分描述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第四部分运用VAR模型对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分析检验;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一)金融抑制的形成机制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二是从金融供给需求角度出发分析;三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力量被压制。
1.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执行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宏观经济政策也存在城市化倾向,农业、农村地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金融抑制在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张晓山、何安耐,2002)。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是一个割裂的市场。在这个割裂的市场里,资金流动是不畅通的,农户在借贷市场中经常地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足够的借贷资金。
2.金融供给与需求不足
综观我国农村当前的金融体制状况,金融服务供给明显不足,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不对称性表现明显。整个金融市场疲软、低效,供需矛盾难以解决,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大量学者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农村金融抑制进行分析,得出了三种观点。观点一: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金融抑制,即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不足导致了金融抑制。支持这一观点的专家有: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明显不足,自1995年以来,农村资金缺口每年都在5000 亿元以上,并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田力等,2004)。张亚光等(2012)基于中国三省九县的农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在考虑有效需求的前提下,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率为55.64%,有超过一半具有有效需求的农户得不到正规金融服务,我国农村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供给型金融抑制。乔海曙(2011)认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深化,将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工作的重点。观点二: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是属于需求型金融抑制,农户对金融服务需求不足导致了金融抑制。刘祚祥(2007)认为,传统的农业生产使得农村商品化程度低、农户自给自足消费高,借款的预期收益不足,他们往往不需要太多的金融支持,即使急需资金也可以通过亲戚、邻居进行拆借来获得,这种需求型金融抑制是农户理性选择的结果。高帆(2003)认为行业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产业结构及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制约,加之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从正规金融部门借款的交易成本高,进而影响金融需求。农业活动具有较高分散性和高风险性,农村居民处于生产规模相对较小,难以达到较高的资质信用要求和规定的资质信用标准,无法得到信贷资金。观点三:王醒男(2006)等学者还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同时伴随着需求型金融抑制。
3.农村非正规金融力量被压制
此外,近些年来,非正规金融迅速发展,学者们也从这一角度分析,对农村金融抑制现象进行了解释。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借贷活动是金融制度的信贷供给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内生出来的(王国华、李克强,2006)。民间金融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特征:社区性、人格性、分散性、层次性,农村金融的效率是建立在血缘、地缘上(李伟毅、胡士华,2004)。目前的民间金融还不具有合法性,依然还处于地下发展状态,因此在满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
(二)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关系
在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并非是内生于农村经济发展,而是政府根据一定的政策目标决策的(张杰,2000)。谈儒勇(1999)、何广文(2001)为代表的学者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然而,多数学者在进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时,大多在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框架中进行,并简单地用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的正向关系进行替代。
直到近几年,关于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的直接性实证研究才逐渐增多,本文将主要梳理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关系的文献。温涛等(2005)对中国整体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金融系统的相对规模、结构和效率作为衡量中国金融水平发展的指标,农村居民储蓄比率和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作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农村金融发展也没有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反地还起到了抑制作用。方金兵等(2009)采用带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发现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率和农民收入、农村投资存在协整关系;在短期,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效率并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余新平等(2010)运用1978-2008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孙永强(2012)从二元经济结构角度出发,对我国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
(三)本文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直观表现不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待实证的问题。纵观已有的研究,较多学者在分析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关系时,由于所选取的指标不同和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除张兵(2002)利用金融资产相关率(FIR)指标检验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绩效外,很少有学者系统地研究金融抑制的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此外,大多数学者选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存款、贷款数据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然而自2006年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以来,新兴的农村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起来,这一部分却被很多学者忽略。综合以上三点原因,本文试图从二十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历程着手,并且充分考虑农村金融改革的影响,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三、计量模型、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
(一)计量模型
基于总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框架,借鉴Feder(1982)、Murinde(1994)等的做法,将金融发展水平和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一样当作一项“投入”,引入生产过程,构建反映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
Y=f(K,L,F) (1)
(1)式中,Y代表农村经济产出,K为农村总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F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为重点考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总产出的作用,在将农村总资本投入要素作为控制变量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剩余的实际,参考Parente and Prescott(1991)、温涛等(2005)的研究,对劳动投入加一个容量限制L ,即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