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20200428200338]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三农,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成为大部分学者致力研究的课题。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中重要的一种形式,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寻找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成为农村研究中不可避免的环节。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相关文献综述 1
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3
(一)研究目标 3
(二)研究内容 3
三、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4
(一)论文框架 4
(二)技术路线 4
四、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 5
(一)调查样本及问卷设计 5
1.调查样本 5
2.问卷设计 5
(二)样本基本情况描述统计分析 5
1.农户基本情况 5
2.农地流转认知与参与情况 6
3.农地流转政策评价 7
4.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8
五、主要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8
(一)主要结论 8
(二)政策建议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1:调研问卷 11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农村土地占用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在部分地区,农地流转收入是部分外出务工家庭的主要农业收入来源。大量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一些影响到农户日常生活的矛盾,如何最大程度的解决这些矛盾成为农村各项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另一种是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在已经完成或是正在流转这些土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对农民的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例如强行流转土地,前几年经常有报道存在强行拆迁的现象,一些农户对此产生了强烈的负面情绪,这对于今后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进行产生消极影响;还有部分村庄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大肆改变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强制上楼,改变农村原有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让农村失去原有的风貌,在逐渐地演变中失去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更有一些人借农村土地流转的名义谋取私利,土地流转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更有甚者,部分地区出现私吞赔偿金的情况。此类行为严重干扰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进行,还有可能会恶化农民对于政府工作的观感,因此,找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不足,并针对此类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农村工作不可避免的一项任务。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是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指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相关法规制度要求的前提下, 以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一定范围中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新配置过程。土地问题一直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阐述我国农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整理、归纳并给出结论。这对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业活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由此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有效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总体上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农业基础设备落后,影响农地流转规模、进程(马成 2010):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土地流转租金,降低了农民的租金收入。 2、乌志华(2012)指出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滞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就业门路较少,家庭收入对土地依存度高,土地仍然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最可靠的生活保障。3、政策宣传贯彻不到位制约了土地流转。由于对党的有关土地承包及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思想认识不足、心存疑虑,部分农民怕土地流转会失去承包权,影响自己的利益。 4、活动区域的固定性。王志平(2006)指出,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中国农民安土重迁的传统意识, 造成了作为自治单位的每一个自然村 (或村委会 )。
1.2.2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也具有经济物品与商品特征,其流动必然受经济规律以及政策制度的影响。农民本身以及土地流入户本身也对农村土地流转有重要影响。曾超群(2010)将其分为四个层面的问题,即农户层面、租户层面、政府层面以及市场层面。
农户层面。宫君秋提出农民小农意识观念和恋土情结亟待转变。具体表现为:农民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张 斌 唐家锦 陶小培 2009);土地流出户从流转土地获得效益偏低, 对流出土地质量不够关注;赵磊、翟春凤(2012)指出流转土地规模小,流转期短,集中度不高。
租户层面。租户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非农建设用地存在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倾向;引进业主或企业一般表现为取代农户;农村土地流转双方融资困难;承包商责、权失衡。
政府及制度层面。政府角色失位。李明宇(2006)发现某些农村基层组织直接充当土地流转的主体,不尊重农民的意愿, 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范禄成(2007)指出一些地方热衷于搞 “反租倒包”,土地租金的收益分配缺乏透明度,农业风险规避机制尚未建立。张晓丽(2009)指出农业仍旧靠天吃饭,针对更多的规模经营,自然风险阻碍了农业健康发展,农业保险滞后,农业风险规避机制没有建立,严重阻碍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规模;农地流转程序不完善;罗圈式流转使得有关政府部门在处理土地问题时难度增大;不规范的土地流转损害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方利益;影响了土地质量的保护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农村一些黑恶势力的产生提供了土壤等等。
市场层面。市场既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也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经济关系的总和。张晓丽认为,多数地区缺少规范的流转市场,难以使土地效益最大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小;中介组织不够健全:一是中介服务组织缺位,信息流通不畅。二是尚未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化的流转价格体系。三是土地承包权抵押市场没有建立;蒋满元(2007)还指出交易成本过高局面的存在极易扼制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较低。
1.2.3农村土地流转之后存在的问题
截至到 2009 年底,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 1.5 亿亩,超过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 12%。陈小林(2011)基于承包方视角重点研究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承包方行为基础,提出了农地流转之后的四个主要问题:承包方缺乏农业经营能力,造成土地承包后生产效率难以提高,承包人可能农业经营能力较低,可能造成承包方在转入土地后对土地在其使用用途上不断变更;缺乏规模经营经验的承包方转入的土地面积偏大,导致土地经营不理想;农业的比较利益依然较低,使得人们承包土地的意愿下降;农田基础设施的落后加大了承包方耕种土地的困难。
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从政府、流转双方的角度出发,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地流转过程中对于农村、农业、农民造成的不利影响,为了更明确地了解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地位,从而从农地流转的食物链顶端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本文将针对农民对于农地流转的认知与参与情况以及对农地流转政策的政策评价,深度剖析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研究目标:
本研究选取江苏盱眙作为研究地,选取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从农户参与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来综合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户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知程度和政策评价,从中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层剖析。结合问卷调查、面谈等形式研究农村土地流转。针对实际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拟定相关的解决方法和手段,并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将研究结果反馈给相关机构,以便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更好的推进。
2.2研究内容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现状,具体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五年内当地农户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以及政府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及执行情况;调查农村土地流转的各种形式、农户在土地流转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以及农户在土地流转中所要承担的额外损失,例如土地肥力下降、土地转回后重新用作耕地的耗费等;承包户、企业、政府在土地流转后的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包括农户转出土地后的主要经济来源或是替代经济来源、流转后的土地用途对农户日常生活的影响;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是否自愿流转,是否带有强制性;土地转入户的总体经济效益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