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运作机制及影响_以江苏省沐阳县为例
经济管理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运作机制及影响_以江苏省沐阳县为例[20200428200129]
摘要: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异化”失去本身合作意义、农村迅速发展生产资金需求大增、农户“贷款难”的大背景下,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应运而生。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凭借其在微观经营机制上的交易成本低、信息充分等优势,缓解了农村经济主体“ 融资难” 问题,在贫困缓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的运作机制,对探索农村金融发展路径、更好更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因此本课题以江苏省沭阳县7个样本村入手,对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产生背景及运作机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其作用影响及不足之处,提出政策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互助资金组织;运作机制;贫困缓解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文献综述 2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3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
(二)研究方法 3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4
(一)样本村农户基本情况 4
(二)农村互助资金组织运作机制 6
(三)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作用 7
(四)互助资金组织存在的问题 9
四、主要结论及相关性政策建议 10
(一)主要结论 10
(二)政策性建议 10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附录:调查问卷 14
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运作机制及影响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但以往的金融改革未能改变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局面。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难以与农村正规金融实现对接,而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凭借其在微观经营机制上的交易成本低、信息充分等优势,缓解了农村经济主体“融资难”问题,从而有利于农村金融领域内竞争格局的改变和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提升。因此,深入剖析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对探索农村金融发展路径、更好更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苏北地区贷款增幅缓慢,反映出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受到抑制。而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正是针对贫困地区“贷款难”的问题进行的一种尝试。目前,沭阳共有1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被列为国家贫困村资金互助会试点,成为全省被列为国家资金互助会试点村最多、运作最好的县份。因而研究沭阳地区农村互助资金组织与贫困缓解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为了解沭阳县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状况,课题组于2012年7月至8月间对沭阳县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同时选取了7个样本村做了重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员入户访谈的方式完成。调查范围涉及沭阳县的7个镇:华冲镇官沟村、青伊湖镇马场村、张圩镇徐马村、张圩镇老严荡村、胡集镇胡东村、胡集镇新集村以及万匹镇三圩乡。本次调查主要以走访面谈和通过高管访谈来进行,有效率达到100%。通过调查,我们形成了对沭阳县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进一步了解和判断。
(二)文献综述
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快速推进,逐渐构建起了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轴心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但是,农业银行在商业化目标的推动下,距离农村和农民越来越远;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多样化严重不足,根本不直接对农户和农村微小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农村信用社发展本身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不良贷款过多、资金实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等等。其结果是,在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真正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十分有限,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普遍面临着正规金融渠道融资难的问题,农村金融供给依然匮乏( 何广文,1999;农业部农研中心课题组,2003;郭晓鸣,2005)。而农村金融供需不对称的症结在于小农经济与现代市场之间体制的不对称,农户与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温铁军、姜柏林,2007)。
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是指以国家财政扶贫资金为基础,吸收村民一定比例的入股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在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享、民管、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国家扶贫办,2008)。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是为了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促进农民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它缓解了农村金融流动性约束,促进了农民增收。在缓解贫困,支持经济薄弱村开展债务化解工作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等非正规组织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担保优势、交易成本优势(Biggart,2000),并充分利用本地知识,通过集体合作来缓解资源约束的渠道(Bouman,1995)。这些现象似乎预示着一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诞生,也预示了我国在现有正规金融制度之外产生真正的的合作金融制度安排。
郭晓鸣(2009)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互助社是农民新型生产关系组织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讲互助社是任何其他银行 (商业银行 )替代不了的, 使区域内现存的正规金融机构受到震动 , 增强了其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熊佳丽(2009)经过对农村金融体系的调查认为其不完善主要是没有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姜柏林(2008)认为供给问题仅仅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表象问题,而实质是农民组织化瓶颈约束问题,也就是如何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交易地位的问题。而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正是国家帮助农民、扶持农业、发展农村的纽带。因此国家只有通过扶持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才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王苇航(2008)关于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中也指出,无论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还是“三农”难题的破解,都离不开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而新型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正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关节点。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是不仅形成新的市场主体的纽带,也是国家支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施到位的载体。互助合作金融是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种创新融资模式,尽管其组织化、制度化经营时间短、经验少,融资能力还很微小,但已经表现出财务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满足农户小额贷款方面的补充作用十分显著。资金互助合作密切了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改善了农村社会关系,社会整体信用水平将为之提高(王江等,2008)。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1.理论框架
农户参与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并从中获得贷款。进而进行再投资的过程。首先本文研究重点放在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运作机制上。在了解其运作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户和组织负责人两个方面分别研究其对于农户创收的作用以及组织运作效率问题。并且最终阐明组织运作机制以及分析组织的作用及影响。
我们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样本村庄中农户的基本情况,并走访调查该地区的互助资金组织,了解其运作机制以及组织基本情况。利用Excel软件录入、分析数据,做出对于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影响的描述性分析,从组织效率和农户创收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对贫困缓解的作用以及不足之处。最后,根据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促进农村互助资金组织高效、可持续运作。
2.研究假说
研究假说1:耕地面积、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结构、是否取得贷款、贷款额度、贷款用途都是影响农村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
研究假说2:互助资金组织是影响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显著因素之一,而收入增长是农村贫困缓解的直接体现。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对农户的问卷调查法。通过一份全面可行又通俗易懂的问卷了解农户的基本情况以及探究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对农户创收影响所需要的数据。通过重复博弈等问卷设计方法保证问卷有效性。
研究方法二:访谈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个人访谈法,主要选取以下人群为访谈对象,并针对各人群设计对应的问题,选取对应的访谈方式。通过此方法从农户和工作人员两个角度了解到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运作机制。
研究方法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描述分析法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对样本的描述分析,从而明确要研究的问题,为作者获取新的知识服务。本研究主要研究农村微金融组织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对于贫困缓解的作用。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本次调查以江苏省沭阳县为调查地,先从当地政府处获取该县的乡镇基本信息。然后进行分层随机抽样:(1)给各乡镇编号,利用随机数表选择其中7个。获取各乡镇所包含的村,选取各乡镇中含有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村庄编号,利用随机数表选择其中一个,即每个乡镇选取一个村庄。
通过随机抽样,我们确定了以下样本村,即华冲镇官沟村、青伊湖镇马场村、张圩镇徐马村、张圩镇老严荡村、胡集镇胡东村、胡集镇新集村以及万匹镇三圩乡。
经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420份(其中入社农户280份,未入社农户140份)。另外,我们对七个样本村互助资金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董事长)进行了访谈记录。
(一)样本村农户基本情况
1.样本村劳动力文化程度:
表一 样本村农户文化程度情况
官沟村 马场村 三圩村 新集村 胡东村 徐马村 老严荡
摘要: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异化”失去本身合作意义、农村迅速发展生产资金需求大增、农户“贷款难”的大背景下,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应运而生。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凭借其在微观经营机制上的交易成本低、信息充分等优势,缓解了农村经济主体“ 融资难” 问题,在贫困缓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的运作机制,对探索农村金融发展路径、更好更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因此本课题以江苏省沭阳县7个样本村入手,对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产生背景及运作机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其作用影响及不足之处,提出政策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互助资金组织;运作机制;贫困缓解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文献综述 2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3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
(二)研究方法 3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4
(一)样本村农户基本情况 4
(二)农村互助资金组织运作机制 6
(三)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作用 7
(四)互助资金组织存在的问题 9
四、主要结论及相关性政策建议 10
(一)主要结论 10
(二)政策性建议 10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附录:调查问卷 14
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运作机制及影响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但以往的金融改革未能改变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局面。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难以与农村正规金融实现对接,而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凭借其在微观经营机制上的交易成本低、信息充分等优势,缓解了农村经济主体“融资难”问题,从而有利于农村金融领域内竞争格局的改变和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提升。因此,深入剖析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对探索农村金融发展路径、更好更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苏北地区贷款增幅缓慢,反映出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受到抑制。而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正是针对贫困地区“贷款难”的问题进行的一种尝试。目前,沭阳共有1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被列为国家贫困村资金互助会试点,成为全省被列为国家资金互助会试点村最多、运作最好的县份。因而研究沭阳地区农村互助资金组织与贫困缓解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为了解沭阳县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状况,课题组于2012年7月至8月间对沭阳县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同时选取了7个样本村做了重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员入户访谈的方式完成。调查范围涉及沭阳县的7个镇:华冲镇官沟村、青伊湖镇马场村、张圩镇徐马村、张圩镇老严荡村、胡集镇胡东村、胡集镇新集村以及万匹镇三圩乡。本次调查主要以走访面谈和通过高管访谈来进行,有效率达到100%。通过调查,我们形成了对沭阳县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进一步了解和判断。
(二)文献综述
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快速推进,逐渐构建起了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轴心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但是,农业银行在商业化目标的推动下,距离农村和农民越来越远;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多样化严重不足,根本不直接对农户和农村微小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农村信用社发展本身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不良贷款过多、资金实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等等。其结果是,在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真正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十分有限,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普遍面临着正规金融渠道融资难的问题,农村金融供给依然匮乏( 何广文,1999;农业部农研中心课题组,2003;郭晓鸣,2005)。而农村金融供需不对称的症结在于小农经济与现代市场之间体制的不对称,农户与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温铁军、姜柏林,2007)。
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是指以国家财政扶贫资金为基础,吸收村民一定比例的入股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在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享、民管、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国家扶贫办,2008)。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是为了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促进农民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它缓解了农村金融流动性约束,促进了农民增收。在缓解贫困,支持经济薄弱村开展债务化解工作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等非正规组织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担保优势、交易成本优势(Biggart,2000),并充分利用本地知识,通过集体合作来缓解资源约束的渠道(Bouman,1995)。这些现象似乎预示着一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诞生,也预示了我国在现有正规金融制度之外产生真正的的合作金融制度安排。
郭晓鸣(2009)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互助社是农民新型生产关系组织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讲互助社是任何其他银行 (商业银行 )替代不了的, 使区域内现存的正规金融机构受到震动 , 增强了其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熊佳丽(2009)经过对农村金融体系的调查认为其不完善主要是没有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姜柏林(2008)认为供给问题仅仅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表象问题,而实质是农民组织化瓶颈约束问题,也就是如何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交易地位的问题。而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正是国家帮助农民、扶持农业、发展农村的纽带。因此国家只有通过扶持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才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王苇航(2008)关于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中也指出,无论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还是“三农”难题的破解,都离不开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而新型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正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关节点。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是不仅形成新的市场主体的纽带,也是国家支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施到位的载体。互助合作金融是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种创新融资模式,尽管其组织化、制度化经营时间短、经验少,融资能力还很微小,但已经表现出财务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满足农户小额贷款方面的补充作用十分显著。资金互助合作密切了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改善了农村社会关系,社会整体信用水平将为之提高(王江等,2008)。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1.理论框架
农户参与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并从中获得贷款。进而进行再投资的过程。首先本文研究重点放在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运作机制上。在了解其运作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户和组织负责人两个方面分别研究其对于农户创收的作用以及组织运作效率问题。并且最终阐明组织运作机制以及分析组织的作用及影响。
我们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样本村庄中农户的基本情况,并走访调查该地区的互助资金组织,了解其运作机制以及组织基本情况。利用Excel软件录入、分析数据,做出对于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影响的描述性分析,从组织效率和农户创收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对贫困缓解的作用以及不足之处。最后,根据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促进农村互助资金组织高效、可持续运作。
2.研究假说
研究假说1:耕地面积、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结构、是否取得贷款、贷款额度、贷款用途都是影响农村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
研究假说2:互助资金组织是影响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显著因素之一,而收入增长是农村贫困缓解的直接体现。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对农户的问卷调查法。通过一份全面可行又通俗易懂的问卷了解农户的基本情况以及探究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对农户创收影响所需要的数据。通过重复博弈等问卷设计方法保证问卷有效性。
研究方法二:访谈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个人访谈法,主要选取以下人群为访谈对象,并针对各人群设计对应的问题,选取对应的访谈方式。通过此方法从农户和工作人员两个角度了解到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运作机制。
研究方法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描述分析法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对样本的描述分析,从而明确要研究的问题,为作者获取新的知识服务。本研究主要研究农村微金融组织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对于贫困缓解的作用。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本次调查以江苏省沭阳县为调查地,先从当地政府处获取该县的乡镇基本信息。然后进行分层随机抽样:(1)给各乡镇编号,利用随机数表选择其中7个。获取各乡镇所包含的村,选取各乡镇中含有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村庄编号,利用随机数表选择其中一个,即每个乡镇选取一个村庄。
通过随机抽样,我们确定了以下样本村,即华冲镇官沟村、青伊湖镇马场村、张圩镇徐马村、张圩镇老严荡村、胡集镇胡东村、胡集镇新集村以及万匹镇三圩乡。
经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420份(其中入社农户280份,未入社农户140份)。另外,我们对七个样本村互助资金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董事长)进行了访谈记录。
(一)样本村农户基本情况
1.样本村劳动力文化程度:
表一 样本村农户文化程度情况
官沟村 马场村 三圩村 新集村 胡东村 徐马村 老严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