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运行模式的影响分析
自2012年以来,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试水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数量激增,国内大型商业纷纷开设网上综合商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社会各界带来深远影响。伴随着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以金融线上化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日益兴起,大有颠覆传统金融模式的趋势。作为传统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应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给银行体系运作创新带来的种种机会,合理应对互联网金融变革浪潮所带来的挑战,并以此为契机突破传统商业模式的限制,再造业务流程和构建新的价值网络,促成传统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摘要4
关键词4
Abstract4
Key words4
引言(或绪论)4
第二章 文献综述5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7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现况7
1、概念7
2、内涵7
第二节互联网金融发展7
1、发展现状 7
2、未来发展 8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8
第一节 银行业务的渗透 8
1、支付结算类9
2、融资类9
3、投资理财类 9
第二节 农业银行的变革12
1、农业银行SWOT分析 12
2、农业银行应对策略14
致谢17
参考文献17
目录
图41农行资产总额与吸收存款9
图42农行净利润10
图43农行平均资产回报率10
图44中国建设银行净利润11
图45中国建设银行平均资产回报率11
图46中国建设银行成本收入比11
图47电子银行替代率15
表41中国农业银行情况一览表9
表42中国建设银行情况一览表10
表43中国农业银行优势12
表44中国农业银行劣势12
表45各大银行电子电商平台13
表43银行与互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网的合作13
表44中国农业银行面临的威胁1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运行模式的影响分析
金融学 赵思远
引言
引言:近年来,互联网企业依托以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服务逐渐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电商小贷、P2P、余额宝等多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框架,社会融资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二维模式,衍生至第三种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该种模式下,随着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日益壮大以及监管层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意见趋向明朗,新金融势力也必将谋求取得金融牌照,具备信用创造和融资服务这两项银行核心功能,从而对银行业产生根本和深刻的影响。这启示银行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互联网金融这新兴业态,主动适应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动推进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以寻求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转型发展的需要,也促使银行加快布局互联网金融。银行面对市场中存款理财化、融资多元化、支付电子化、需求个性化的“新四化”要求,“言必称贷款”的传统思维定势已远不能适应当前精细化管理的需要。银行急需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而互联网金融无疑为银行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
互联网金融极大地影响了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业务和发展方向。宫晓林(2013)从金融脱媒、渠道、融资、战略以及定价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得出结论: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和经营模式不会产生动摇,而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袁博、李永刚、张逸龙(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由于会带来“去中介化”、“全智能化”和“泛金融化”,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互补共赢将是一种良好的生态。
邱勋(2013)以余额宝为例,着重分析了互联网基金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认为其主要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理财产品以及基金代销业务造成了冲击。对于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郎炜(2013)认为电商企业涉足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而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互联网拓展新客户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文章通过对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电商平台的研究,认为在发展电商平台的问题上,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跨界合作并结合银行自身的金融服务优势。郑良芳(2013)在综合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优势后,对商业银行应对其挑战提出了十条建议,包括商业银行自身需加快转型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加大利用互联网技术、进军电商领域、进行精准营销等。冯娟娟(2013)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比较入手,认为商业银行应重视客户体验,全面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并发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与互联网金融在合作中寻求共赢。
2、国外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
对于电子金融(Electronic Finance)对金融机构的影响,Stijn Claessens,Thomas Glaessner and Daniela Klingebiel (2002)指出电子金融在全世界不同程度地改变着金融服务的结构和性质,这些改变不仅发生在工业国家和发达新兴经济体,也发生在正在 始使用电子金融的部分金融体系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也将发生在巴西等认为应该尽快将电子金融引入的国家,尽管他们的基础金融设施很脆弱甚至不存在。Franklin Allen, James Mcandrews and Philip Strahan (2002)认为电子金融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具有金融脱媒、促进银行业的合并、促进信贷的获取等作用。
Lihui Lin,Xianjun Geng and Andrew Whinston (2001)认为电子金融使得金融业成为竞争更为激烈的行业,因为它模糊了不同金融机构间的界限,使得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并且使现有的金融服务以新的形式出现。面对这样的挑战,金融机构需要找到超越地理位置和物理网络的竞争优势: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关键,特别是利用IT技术研发的专有的新产品和服务。国际清算银行(BIS)货币与经济部门(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的论文(2001)认为电子金融为金融体系带来了效率改进的同时也对金融系统和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由此文章对于交易清算系统、支付体系和金融机构现在和未来的可能变化提出了新的监管建议。
3、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影响现状分析
谢平和邹传伟(2012)首先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全面介绍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代表性案例,并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社会学分析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知识,从三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支付方式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会影响金融活动的形态;信息是金融的核心,构成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处理是其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最大区别;资源配置是金融的根本目标,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其存在的基础。
目录
摘要4
关键词4
Abstract4
Key words4
引言(或绪论)4
第二章 文献综述5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7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现况7
1、概念7
2、内涵7
第二节互联网金融发展7
1、发展现状 7
2、未来发展 8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8
第一节 银行业务的渗透 8
1、支付结算类9
2、融资类9
3、投资理财类 9
第二节 农业银行的变革12
1、农业银行SWOT分析 12
2、农业银行应对策略14
致谢17
参考文献17
目录
图41农行资产总额与吸收存款9
图42农行净利润10
图43农行平均资产回报率10
图44中国建设银行净利润11
图45中国建设银行平均资产回报率11
图46中国建设银行成本收入比11
图47电子银行替代率15
表41中国农业银行情况一览表9
表42中国建设银行情况一览表10
表43中国农业银行优势12
表44中国农业银行劣势12
表45各大银行电子电商平台13
表43银行与互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网的合作13
表44中国农业银行面临的威胁1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运行模式的影响分析
金融学 赵思远
引言
引言:近年来,互联网企业依托以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服务逐渐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电商小贷、P2P、余额宝等多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框架,社会融资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二维模式,衍生至第三种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该种模式下,随着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日益壮大以及监管层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意见趋向明朗,新金融势力也必将谋求取得金融牌照,具备信用创造和融资服务这两项银行核心功能,从而对银行业产生根本和深刻的影响。这启示银行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互联网金融这新兴业态,主动适应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动推进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以寻求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转型发展的需要,也促使银行加快布局互联网金融。银行面对市场中存款理财化、融资多元化、支付电子化、需求个性化的“新四化”要求,“言必称贷款”的传统思维定势已远不能适应当前精细化管理的需要。银行急需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而互联网金融无疑为银行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
互联网金融极大地影响了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业务和发展方向。宫晓林(2013)从金融脱媒、渠道、融资、战略以及定价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得出结论: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和经营模式不会产生动摇,而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袁博、李永刚、张逸龙(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由于会带来“去中介化”、“全智能化”和“泛金融化”,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互补共赢将是一种良好的生态。
邱勋(2013)以余额宝为例,着重分析了互联网基金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认为其主要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理财产品以及基金代销业务造成了冲击。对于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郎炜(2013)认为电商企业涉足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而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互联网拓展新客户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文章通过对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电商平台的研究,认为在发展电商平台的问题上,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跨界合作并结合银行自身的金融服务优势。郑良芳(2013)在综合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优势后,对商业银行应对其挑战提出了十条建议,包括商业银行自身需加快转型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加大利用互联网技术、进军电商领域、进行精准营销等。冯娟娟(2013)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比较入手,认为商业银行应重视客户体验,全面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并发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与互联网金融在合作中寻求共赢。
2、国外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
对于电子金融(Electronic Finance)对金融机构的影响,Stijn Claessens,Thomas Glaessner and Daniela Klingebiel (2002)指出电子金融在全世界不同程度地改变着金融服务的结构和性质,这些改变不仅发生在工业国家和发达新兴经济体,也发生在正在 始使用电子金融的部分金融体系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也将发生在巴西等认为应该尽快将电子金融引入的国家,尽管他们的基础金融设施很脆弱甚至不存在。Franklin Allen, James Mcandrews and Philip Strahan (2002)认为电子金融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具有金融脱媒、促进银行业的合并、促进信贷的获取等作用。
Lihui Lin,Xianjun Geng and Andrew Whinston (2001)认为电子金融使得金融业成为竞争更为激烈的行业,因为它模糊了不同金融机构间的界限,使得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并且使现有的金融服务以新的形式出现。面对这样的挑战,金融机构需要找到超越地理位置和物理网络的竞争优势: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关键,特别是利用IT技术研发的专有的新产品和服务。国际清算银行(BIS)货币与经济部门(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的论文(2001)认为电子金融为金融体系带来了效率改进的同时也对金融系统和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由此文章对于交易清算系统、支付体系和金融机构现在和未来的可能变化提出了新的监管建议。
3、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影响现状分析
谢平和邹传伟(2012)首先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全面介绍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代表性案例,并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社会学分析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知识,从三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支付方式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会影响金融活动的形态;信息是金融的核心,构成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处理是其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最大区别;资源配置是金融的根本目标,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其存在的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