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改革红利的来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

试论改革红利的来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20200101191416]
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与改革红利密不可分的,而本文就来重点分析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现阶段我国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和高比例的劳动人口比重,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产生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人口红利” 效应是不可持续的。为此,我在本文中将进一步阐述“人口红利” 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改革红利,经济增长,人口红利,人口变动
目 录
1 引言 1
2 我国三大红利进程和现状 1
2.1 人口红利 1
2.2 进出口红利 2
2.3 土地红利 2
3 后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2
3.1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分析2
3.2 对“人口红利”效应的理解分析4
3.3 实现“人口红利”效应的对策分析5
3.4 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6
4 收获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8
4.1 完善教育,资本市场和户籍9
4.2 当地政府挖掘人口红利9
4.3客观看待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9
结论 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表1:我国历年抚养比情况3
表2:ADF检验结果7
表3:模型(1)和(2)的回归估计及检验结果8
1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受益于人口、进出口、土地三大红利。但人口红利即将迎来拐点,但现在进出口红利正在消失, 土地红利趋近尾声,只有人口红利即将迎来拐点,现在人口红利需要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得益于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未来改革释放红利,还是需要凭借我国的人口优势,后人口红利将会成为我国改革红利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进出口和土地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只有人口红利经过改革后还能继续为我国经济增长服务。未来5—10年,人口红利将作为改革红利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我国最大的红利,在促进我国我国经济的增长作用中起到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之所以长期快速发展,关键是因为我们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优化了资源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一定时期提高了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力。我国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城乡大量富余劳动力,有低价格、比较丰富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以及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加之有较低的资金利用成本,使经济发展享有了“资源红利”和“储蓄红利”以及最为重要的“人口红利”。综合比较就会发现,这些潜在比较优势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具备,但当时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却非常有限。事实上,正是因为我国改革事业30多年的奋力推进,使得原有的生产要素得到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发挥,发展潜力得到释放,后人口红利才有可能成为创造改革发展“中国奇迹”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基于以上这些理论,本人在讨论改革红利的来源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劳动效率的提高对于实现后人口红利的作用,从而分析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
2 我国三大红利进程和现状
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改革红利是指由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收益。改革是一个由制度均衡到制度不均衡再到制度均衡的过程。当存在制度不均衡时,新制 度安排的“获利”机会就会出现。如果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就存在以制度变 迁实现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此时,一项新制度的出现就会将潜在的收益转化为现实的收益, 从而形成改革红利。改革红利主要分三大类:
2.1 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3O多年来,我国劳动人数占比持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在国际竞争中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由于我国处在产业层级较低阶段,劳动人口不需要过多的教育便可进入市场,所以无需提供较高工资,且无需提供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劳动力成本被压低,为我国91、向型经济和房地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但是,受计划生育国策等影响,改革开放的3O多年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明显减缓。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将于2015年出现由正到负的“拐点”。“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将过,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会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
2.2 进出口红利
进出口作为近十多年来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盟地区的经济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中国进出口面临着增速平台下移的压力,而且可以肯定这在今后几年也将是一种常态。目前,欧债危机悬而未决,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悄然改变,叠加人民币汇率近年来的大幅升值,我国出口增长阻力重重。而且内生性因素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日益显现,即使未来海外市场需求回暖,我国低端出口加工业也难再现之前的辉煌。因此,在短时期内,中国进出口增速的持续下滑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进出13红利对经济的驱动效应可能逐渐消逝。
2.3 土地红利
所谓“土地红利”,是指把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回报。土地红利在过去30年中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土地红利使得我国工业化进程以低成本方式运行,速了工业化进程;第二,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收收入切实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弥补了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缺口;第三,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互相带动的双赢局面,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地方政府利益的驱动下,土地红利已呈现出日益衰竭的趋势,中央政府将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三大生产要素中土地资本的价格,土地红利对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趋近尾声。
3 后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3.1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效应,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下文利用我国1991—2011年的人口经济数据,对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应挖掘潜在的人口因素机遇,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社会总抚养比是衡量社会人均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的指标,也是社会人口红利的表现形式。社会总抚养比等于14岁以下人口数与65岁以上人口数之和除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一个经济体的总抚养比越低,人口红利就越高,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轻。国外学者一般认为最适合经济发展的总抚养比应为50% ~60% ,这时消费与就业关系最为合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理想,当社会总抚养比下降到50%以下时,则称为人口机会窗口开启,也就是人口红利期的形成。表1列出了我国历年的人口抚养比情况。
表1:我国历年抚养比情况
年份 总抚养比 (%) 少儿抚养比 (%) 老年抚养比 (%)
1982 62.6 54.6 8.0
1987 51.8 43.5 8.3
1990 49.8 41.5 8.3
1995 48.8 39.6 9.2
1996 48.8 39.3 9.5
1997 48.1 38.5 9.7
1998 47.9 38.0 9.9
1999 47.7 37.5 10.2
2000 42.6 32.6 9.9
2001 42.0 32.0 10.1
2002 42.2 31.9 10.4
2003 42.0 31.4 10.7
2004 41.0 30.3 10.7
2005 38.8 28.1 10.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5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