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保兑仓融资模式风险评价与分析
摘 要在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基于银行的视阈,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AHP、熵权法,通过对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的探讨,构建了一个保兑仓融资模式风险判别范式,从而助力保兑仓业务的发展,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减少我国几千万中小企业融资的“麦克米伦缺口”。
目 录
1.绪论 1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2文献回顾 1
1.3研究方法 3
1.4创新之处 3
2.保兑仓融资模式简介 4
3.保兑仓融资模式风险要点识别 6
3.1核心企业的风险 6
3.2中小企业的风险 6
3.3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 8
3.4宏观环境的风险 8
4.保兑仓融资模式风险度量体系构建 10
4.1以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11
4.2以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12
4.3确定综合权重 14
5.M公司某项目融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判实证 15
5.1实例概况 15
5.2实证分析 15
6.结论与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布局正在发生深层次、大规模转变,又恰逢中美贸易冲突,整个大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为打赢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场攻坚战,金融强监管状态正在向常态化转变。同时,以支付宝、财付通、京东金融为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又不断抢占银行业的存贷款业务,极大地增加了银行业的经营困难,银行盈利幅度明显收窄,我国银行业普遍面临着“黄金十年”后业务转型任务。在此嬗变背景下,银行业纷纷发轫供应链金融,这项金融创新业务由此获得了蓬勃地发展的春天。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片蓝海,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应该积极拥抱,但也充斥风险,需要对其风险进行合理管控。而在所有的供应链业务中,保兑仓业务这个集大成的产物具有特殊的地位,甚至廖美玲(2012)等学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模式就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和保兑仓融资模式[1]。本文在认真查阅分析文献时发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现阶段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在风险判别范式,极大地方便了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风险评判,但保兑仓融资模式的评判范式长期缺位。故本文拟通过对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权重的探讨,确定一个类似的保兑仓风险判别范式,给予业务员单个项目打分表,直接和风险权重相乘,得到风险评价结果。
1.2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有着较为丰富的见解。如:一些学者有着对供应链金融的含义不一样的界定。Hofman. E(2005)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将金融、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于一体的一种业务形式。 [2]William Atkinson(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金融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一种产物。[3]部分学者阐述了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益处。Erik Hofmann(2005)认为运用供应链金融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供应链上公司的融资约束。[4]Bernabucci R.J.(2008)指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密切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商之间的联系。[5]
对于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评价与管控等问题上,学者在定性与定量研究两个方面都做了很多研究,本研究也属于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的定量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法较早被用于评价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价中。李学军(2015)等从宏观行业与风险、供应链系统风险、担保物变现风险三个方面构建了保兑仓融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表,但未设置指标权重。[6]刘园(2016)等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行业现状、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供应链运营水平和核心企业综合实力四个层面综合评价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指标权重采用专家打分的平均值。[7]这些学者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在于指标权重未设置,或权重选取过于主观。
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价部分弥补了以上不足。陈长彬、盛鑫(2013)等专家均综合运用二者构建了各自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特别是谭阿琼(2013)、吴泽莹(2014)等进一步将风险评价对象细化至了保兑仓业务。[8][10]而胡国成等(2017)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三者综合运用[11],更是在谭阿琼(2013)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主观权重、客观权重融为了一体。
此外,部分学者也采用了其它评价方面实证了保兑仓融资模式的风险。比如:刘海(2016)基于SVM模型的实证分析商业银行保兑仓模式的信用风险评价[12];王青(2018)基于风险因子研究了保兑仓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体系,以G1群组决策方法确定目标权重[13]。
综述所述,供应链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针对保兑仓业务的现有研究成果仍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与李学军(2015)等人相比,克服了权重设置过于主观问题;与陈长彬(2013)等人相比,将研究对象细化至保兑仓业务;与谭阿琼(2013)等人相比,优点在于将熵权法纳入考虑范围,进一步削弱了主观影响;同胡国成等(2017)比较,本研究考虑更加全面,所选指标更具针对性、操作性;与刘海(2016)等相对比,本文对业务人员的素养较低,更具操作性。特别地,本研究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对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物流企业的风险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评判某项保兑仓业务的风险判别范式,极大地操作难度,削减了评价成本。
1.3研究方法
文献综合研究法:本文充分运用中国知网等资源,收集国内外有关保兑仓业务模式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文献,然后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从而初步掌握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并找出有益资料。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法是指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地认识保兑仓业务参与各方的内在关系。定量分析法是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保兑仓融资模式风险指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风险指标权重,系统评价保兑仓融资模式的风险情况。
目 录
1.绪论 1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2文献回顾 1
1.3研究方法 3
1.4创新之处 3
2.保兑仓融资模式简介 4
3.保兑仓融资模式风险要点识别 6
3.1核心企业的风险 6
3.2中小企业的风险 6
3.3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 8
3.4宏观环境的风险 8
4.保兑仓融资模式风险度量体系构建 10
4.1以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11
4.2以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12
4.3确定综合权重 14
5.M公司某项目融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判实证 15
5.1实例概况 15
5.2实证分析 15
6.结论与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布局正在发生深层次、大规模转变,又恰逢中美贸易冲突,整个大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为打赢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场攻坚战,金融强监管状态正在向常态化转变。同时,以支付宝、财付通、京东金融为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又不断抢占银行业的存贷款业务,极大地增加了银行业的经营困难,银行盈利幅度明显收窄,我国银行业普遍面临着“黄金十年”后业务转型任务。在此嬗变背景下,银行业纷纷发轫供应链金融,这项金融创新业务由此获得了蓬勃地发展的春天。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片蓝海,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应该积极拥抱,但也充斥风险,需要对其风险进行合理管控。而在所有的供应链业务中,保兑仓业务这个集大成的产物具有特殊的地位,甚至廖美玲(2012)等学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模式就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和保兑仓融资模式[1]。本文在认真查阅分析文献时发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现阶段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在风险判别范式,极大地方便了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风险评判,但保兑仓融资模式的评判范式长期缺位。故本文拟通过对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权重的探讨,确定一个类似的保兑仓风险判别范式,给予业务员单个项目打分表,直接和风险权重相乘,得到风险评价结果。
1.2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有着较为丰富的见解。如:一些学者有着对供应链金融的含义不一样的界定。Hofman. E(2005)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将金融、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于一体的一种业务形式。 [2]William Atkinson(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金融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一种产物。[3]部分学者阐述了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益处。Erik Hofmann(2005)认为运用供应链金融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供应链上公司的融资约束。[4]Bernabucci R.J.(2008)指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密切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商之间的联系。[5]
对于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评价与管控等问题上,学者在定性与定量研究两个方面都做了很多研究,本研究也属于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的定量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法较早被用于评价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价中。李学军(2015)等从宏观行业与风险、供应链系统风险、担保物变现风险三个方面构建了保兑仓融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表,但未设置指标权重。[6]刘园(2016)等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行业现状、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供应链运营水平和核心企业综合实力四个层面综合评价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指标权重采用专家打分的平均值。[7]这些学者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在于指标权重未设置,或权重选取过于主观。
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价部分弥补了以上不足。陈长彬、盛鑫(2013)等专家均综合运用二者构建了各自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特别是谭阿琼(2013)、吴泽莹(2014)等进一步将风险评价对象细化至了保兑仓业务。[8][10]而胡国成等(2017)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三者综合运用[11],更是在谭阿琼(2013)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主观权重、客观权重融为了一体。
此外,部分学者也采用了其它评价方面实证了保兑仓融资模式的风险。比如:刘海(2016)基于SVM模型的实证分析商业银行保兑仓模式的信用风险评价[12];王青(2018)基于风险因子研究了保兑仓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体系,以G1群组决策方法确定目标权重[13]。
综述所述,供应链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针对保兑仓业务的现有研究成果仍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与李学军(2015)等人相比,克服了权重设置过于主观问题;与陈长彬(2013)等人相比,将研究对象细化至保兑仓业务;与谭阿琼(2013)等人相比,优点在于将熵权法纳入考虑范围,进一步削弱了主观影响;同胡国成等(2017)比较,本研究考虑更加全面,所选指标更具针对性、操作性;与刘海(2016)等相对比,本文对业务人员的素养较低,更具操作性。特别地,本研究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对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物流企业的风险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评判某项保兑仓业务的风险判别范式,极大地操作难度,削减了评价成本。
1.3研究方法
文献综合研究法:本文充分运用中国知网等资源,收集国内外有关保兑仓业务模式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文献,然后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从而初步掌握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并找出有益资料。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法是指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地认识保兑仓业务参与各方的内在关系。定量分析法是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保兑仓融资模式风险指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风险指标权重,系统评价保兑仓融资模式的风险情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