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校园网贷的风险防范研究

摘 要近年来,趁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借贷这种新兴、便捷的借贷方式受到了人们青睐,特别是其中作为日趋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由于网络借贷手续简单、金额足够及资金到账迅速而选择网络借贷。诸如淘宝、京东、P2P、校园网贷平台等轻易借钱给学生,这可能让学生的攀比心理和消费欲望持续膨胀,从而导致严重的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甚至引起无法还贷而自杀的恶性事件。本文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大量使用图形与表格,基于对作为互联网金融衍生品的校园网贷所有的三方面存在的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和道德风险进行研究,并对挖掘出的风险问题从相应四方面探讨出防范对策:学生角度、家长和学校角度、网贷平台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角度。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2
1.3.1国内研究 2
1.3.2国外研究 3
1.4 研究方法和文本框架 3
1.4.1研究方法 3
1.4.2文本框架 3
2.互联网金融及校园网贷的发展概述 5
2.1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5
2.1.1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 5
2.1.2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5
2.1.3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6
2.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校园网贷概述 8
2.2.1 校园网贷的概念界定 8
2.2.2校园网贷的种类 8
2.2.3校园网贷的特点 9
3.关于大学生校园网贷问卷调查及现状分析 11
3.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11
3.1.1调查对象 11
3.1.2 调查方法 11
3.2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11
3.2.1基本情况 11
3.2.2生活费及消费倾向 13
3.2.3大学生网贷平台使用情况分析 14
3.2.4大学生网贷使用用途分析 15
3.2.5大学生网贷归还方式分析 16
3.2.6大学生对校园网贷风险认识 16
3.3调查结论 1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 互联网金融下校园网贷风险分析 18
4.1 法律风险 18
4.1.1法律规范不足 18
4.1.2操作合法性不足 18
4.2 经济风险 18
4.2.1借贷目的实现存在风险 18
4.2.2信息对称实现存在风险 19
4.3道德风险 19
4.3.1“子债父偿”加重父母负担 19
4.3.2负债自杀造成家庭破碎 19
5.防范校园网贷风险的主要途径 20
5.1学生方面 20
5.1.1 提高自控,重视信用 20
5.1.2 掌握法律, 警惕网贷 20
5.2家长与学校方面 20
5.2.1陪同监管, 培养理性消费 20
5.2.2掌握动向, 防止网贷介入 21
5.3网贷平台方面 21
5.3.1 完善规定,加强审核 21
5.3.2 运用网络技术,保障管理 21
5.4政府相关部门 21
6.结束语 22
参考文献 23
附录 24
致 谢 26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不减其迅猛的发展势头,网贷平台数量及交易金额也成倍增长。同时,一些借贷平台得以将业务拓展到了高校领域。这些平台日渐规模化, 借贷方式、对象以及渠道也已经逐步延漫进校园,其中的诱惑与风险也让涉世未深的高校大学生深感吸引。根据调查,截至2018年12月底,共有1082家P2P平台正常运行,其中北京282个,广东266个,上海177个,浙江113个,平台在一二线城市的占比高达77.45%,在大学生逐步成为网贷消费市场有力军的同时,位于一线和二线高消费城市的大学生是这一群体的主力军。这种借贷方式在学生借贷选择中受到了青睐,许多学生都喜欢通过这种借贷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消费目的。因2015年学生因无法还上高额网贷而导致层出不穷的“裸贷”自杀等事件发酵,网贷消费持续增长背后潜伏着的巨大隐患在公众眼前揭开,所以自2016年以来监管部门开始加大监管力度,增加对大学生金融知识的宣传,各个网贷平台做出相应整改措施,其商业模式亦日趋成熟。
1.2研究意义
校园贷是"互联网+"时代的衍生物,自其出现以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超过了本身具有的好处和优势,例如运用虚假宣传、恐吓逼迫、极端催债等方式,诱导学生误入歧途,对学生的消费观、认识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形成了极大冲击。畸形的消费主义价值观、虚假的社会诱惑、宽松的平台审查使得“网贷”成为大学生群体共同追捧的目标。“网贷”在高校迅速普及,其业务发展如火如荼,大学生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债务,也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存在隐私信息泄露和个人征信系统崩溃的安全隐患。
本文在正文部分会通过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数据分析,对校园网贷的风险做探讨和研究并总结得出对策方案,加强理性消费观教育、大学生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在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帮助校园网贷逐步形成合理的行业规范,形成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国内研究
李启明(2016)通过在西南财经大学发放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平台提供的服务的情况对大学生选择校园分期金融产品的影响最大,易用性因素、产品因素和声誉性因素紧随其后。但是,十分重要的安全性因素却没有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所以大学生要主动加强自身对于网贷相关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父母、学校、社会也应增加此类知识的宣传教育。
章睿丰(2018)从中美校园贷款市场的差异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得出四个方面:发展环境的差异、市场定位的差异、利率水平的差异和还款安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因发展环境和经营模式的差异,在非政府性校园贷款市场中的风险差异大,进而促进学生的作用差异更加大。
张杰艳 郭金易等(2018)认为, 互联网消费信贷符合市场经济下大众的消费心理与社会的需求, 是时代的潮流, 它的存在是合理和必要的。即使是危机四伏的校园网贷也不应仅把它视为社会的毒瘤, 而应认识到其双面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46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