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德国进行ofdi的影响因素分析(附件)【字数:16680】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垄断代替竞争并取得统治地位之后,发达国家出现“资本过剩”现象。发达国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争夺全球商品市场,“资本过剩”国家便相继将资本输出国外,开始出现了国际间接投资。二次大战后,对外国际直接投资得到迅猛发展,由此引起的国际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销售活动,赶超了传统的商品贸易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随着世界贸易体系的不断发展,中国自成立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增长,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为了学习当地生产技术和市场技能、突破或者规避贸易壁垒、开拓并稳定和扩大国外市场、获取国内需要的资源、将知识资本的生产过程即研究与开发(R&D)成本降低并无限趋于零等等因素,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国际直接投资。随着习主席对中国现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中国对德国的OFDI(直接投资)不断地上升,德国也由于他独特的贸易优势反哺于中国,使中国能够立足于欧洲。本文根据我国对德国OFDI投资的现状,分析德国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并且分析是因为什么才会影响中国对德国的OFDI。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
1.2.1国外相关研究 1
1.2.2国内相关研究 2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1.3.1 研究内容 3
1.3.2研究方法 4
1.4研究的技术路线 5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6
2.1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6
2.2小规模技术理论 7
2.3技术地方化理论 7
2.4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7
2.5产品周期理论 8
2.6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创新 8
第三章 中国对德国进行OFDI的影响因素分析 10
3.1中国对德国进行OFDI的现状 10
3.1.1中国对德国进行OFDI的规模 10
3.1.2中国对德国进行OFDI的行业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3.2中国对德国进行OFDI的影响因素 12
3.2.1市场规模 12
3.2.2东道国资源 12
3.2.3进出口贸易依赖度 13
3.2.4汇率水平 13
3.2.5经济与政治环境 13
3.2.6技术壁垒 15
第四章 中国对德国进行OFDI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16
4.1中国对德国进行OFDI存在的问题 16
4.1.1中国企业在德国存在思维误区 16
4.1.2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人才 16
4.1.3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 16
4.2对中国对德国进行OFDI的建议 16
4.2.1中国政府方面 16
4.2.2企业方面 17
4.3.3东道国方面 17
结束语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垄断取代竞争并获得统治地位以后,发达国家呈现出“资本过剩”的现象。发达国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争夺全球商品市场,“资本过剩”国家便相继将资本输出国外,开始出现了国际间接投资。二战之后,对外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井喷式发展,从而引发的国际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贸易活动,赶超了传统的商品贸易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中国紧随着世界贸易体系的发展,经济得到快速增长,逐渐成长为新兴经济体。为了学习当地生产技术和市场技能、突破或者规避贸易壁垒、开拓并稳定和扩大国外市场、获取国内需要的资源、将知识资本的生产过程即研究与开发(R&D)成本降低并无限趋于零等因素,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国际直接投资。其中,德国的经济总量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四,不少中国投资者看中了德国特有的“工业4.0”战略计划和“德国模式”,德国凭借着其特殊的教育体系、安全可靠的投资框架与激励机制、带头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等,都是我国对德国直接投资(OFDI)不断加强的重要原因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要从2003年开始,当时对其的投资方式只有简单的采取并购和绿地投资,而并购(主要形式有合并、兼并、收购等)是主要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德国企业的收购日益增加,到了2016年收购德国企业的热潮更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比2015年增加了89%,国有企业在收购的投资主体中处于主体地位,主要是在汽车、运输、航空、机械等产生了60%的直接投资总交易价值,而私有企业则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和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但是两者都主要集中在实体经济的投资,在金融方面则比较狭窄,仅仅包括商服务,消费产品和金融。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无论是在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亦或是在的过直接投资的投资份额还存在很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
1.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国外相关研究
Mishra&Daly(2007)使用国际上通用的国家风险治理指标,并且将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制度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最终发现,东道国较高的制度质量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积极而又显著的催化作用。
Holtbrugge&Kreppel(2009)研究了金砖四国的根本目的是开拓国外市场和获取技术资源国政策支持。
Yeung(2010)发现了中国企业选择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中所有制形式对于直接投资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国企倾向于投资自然资源充沛的国家,而私营企业则更加偏重于市场。
Chou(2012)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了自1980年以来台湾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具有互补的作用。
Pranhon(2015)比较了中国和印度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发现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对于接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较为丰富的小国进行投资,而印度的跨国公司在投资时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较小,更偏好于已与印度签订双边投资协议的较大的东道国。
1.2.2国内相关研究
通过2004年我国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外商直接投资是指本国投资者通过使用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在境外,港澳台地区设立和收购境外(境内)外国公司的经济活动。以企业经营权为核心。程惠芳、阮翔(2004)建立了能使用回归分析的重力模型,发现具有相似投资经济,规模经济和经济水平的东道国之间的直接投资流量较大。张新乐、王文明、王聪(2007)采用时间序列水平数据和横截面加权广义最小二乘法对20032004年受援国直接投资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东道国对中国境外投资的影响力很微小,并呈负相关。邹玉娟、陈漓高(2008)利用 VAR 模型对1985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关系,但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强度在这个水平的投资强度,影响外国直接生产率增长率的投资增长总和增长不是很明显。胡博、李凌在(2008)选取了2003一2006年期间54个东道国和中国的投资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知道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很大的积极影响。马塾君、郑磊 (2008) 对印度在华直接投资的研究发现,其存在着市场动机,资源需求动机,技术需求动机,规避贸易动机等。谢建国和周昭露 (2009)将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纳入国际技术溢出检验框架,发现国际人力资本显着增加R&D 溢出的效果。李平和宋丽丽(2009)发现 FDI 渠道的 R&D 溢出效果提高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但中国的人力资本尚不能满足有效吸收国际 R&D 溢出的要求。 以上学者都是基于贸易渠道的国际 R&D 溢出方面进行研究的。 项本武(2012)分析了一年内中国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直接投资的长期和短期贸易效应,并认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推动中国的进出口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朱丹(2013)根据中国商人在对德国进行投资遭遇的种种障碍和困难为研究方向,在分析了官僚主义、跨文化交际、德国市场高昂的运营成本、跨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后。为了排除这些障碍,提出中国企业应围绕这些困难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施,以有利于实现中国商人在德国投资。黄静波、张安民(2014)对我国1982一2008年的数据显示,汇率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影响不大,但与外商投资数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湛泳、曾松(2016)首先分析中国在德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选择更多的系统性变量,并逐步考虑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采用VAR模型就中国对德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计算,检验和分析,并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朱强(2017)先分析了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的现状,然后通过德国现在的行业为基础,逐渐展开剖析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82.html

好棒文